湘江戰役簡介及意義(湘江戰役由來經過意義及現場體驗)
2023-10-16 15:07:52
湘江戰役由來經過意義及現場體驗陳學璞
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中,我應邀參加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學習團赴廣西桂林市興安、全州、灌陽等地的湘江戰役遺址,實地觀察走訪,對湘江戰役的由來、經過、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會。
一、在湘江戰役遺址回眸歷史,體驗驚心動魄的戰鬥
我們首先到達全州縣,參觀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林),聆聽紀念館解說,憑弔雕塑長廊,察看戰壕遺址,穿過山上黑石林,感受犧牲最慘重的覺山鋪戰鬥,考察紅軍渡河的大坪渡口、鳳凰嘴渡口;接著到灌陽縣參觀新圩阻擊戰陳列館、新圩阻擊戰史實陳列館,瞻仰酒海井烈士陵園,了解"紅軍三次過灌陽"、湘江戰役首戰" 新圩阻擊戰"" 悲壯的34師",考察紅軍首次從湖南入廣西的雷口關、永安關;再接著到興安考察當年紅軍渡江指揮部界首鎮三官堂,以及界首渡口和界首古街,第2天(25日)參觀位於興安縣城南郊獅子山的"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觀摩了碑園的群雕、主碑、陳列館,主碑和群雕間由互四折的中軸線臺階連接,體現了紅軍長徵突破四道封鎖線的曲折艱難。
我們通過紀念園館參觀,革命文物觀瞻,田野調查,現場觀察,體察講解人員的現身說法,對血戰湘江的經過和紅軍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有了進一步的感受。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途中規模最大、最關鍵、最慘烈的一仗。蔣介石估計紅軍將沿著先遣紅六軍團的路線前進,於是預先調集中央軍、桂軍、湘軍、粵軍共26個師30餘萬部隊,憑藉湘江天險精心布設下了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圍殲紅軍於湘江東岸。中央紅軍撤離蘇區時有8.6萬人,連續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之後,到了桂北部隊減員至6.5萬人。紅軍與數倍於己的優勢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終於突破了國民黨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圖謀。中央紅軍雖然突破了湘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大批指戰員英勇犧牲,總人數銳減到3萬多人。
1934年11月25日,中央軍委下令進軍廣西渡過湘江,湘江戰役正式打響。紅軍採取甬道式行軍方式,以紅1軍團和紅9軍團為左翼,紅3軍團和紅8軍團為右翼,紅5軍團擔任後衛,全力保護居中的中央和軍委縱隊。
1934年11月28日,到12月5日中央紅軍後衛部隊34師大部陣亡,整個湘江戰役歷時共11天。其中,11月28日至12月1日,雙方大規模的激戰4天4夜。整個湘江戰役主要由"三大阻擊戰"加上紅軍後衛部隊的一些後衛戰組成。
為了捍衛渡江通道,保證界首至屏山60餘裡渡江區域的安全,紅一軍團在全州腳山鋪,紅三軍團4師在興安光華鋪,紅三軍團5師在灌陽新圩,設立陣地,阻擊湘軍和桂軍的瘋狂進攻。新圩阻擊戰發生在灌陽縣城東北部約10公裡地方,距中央紅軍前往湘江通道最近點僅5公裡。李天佑率領紅三軍團5師擔任軍團前衛,奉命在廣西灌陽新圩抗擊國民黨兩個師,從28日開始,面對數量和裝備都佔絕對優勢的敵人,毫無懼色,不怕犧牲,逐個山頭與敵反覆爭奪,激戰3晝夜,壓倒了氣勢洶洶的桂軍,表現了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紅5師戰地救護所內的110多名紅軍傷員被包圍並丟進酒海井地下河裡,殘酷殺害。 在腳山鋪戰鬥中,紅一軍團10多公裡的第二道阻擊線上,炮聲隆隆,殺聲震天。在茂密的松林間,中央紅軍與湘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白刃戰。直到中午,第一師和第二師才交替掩護,撤出戰鬥。與此同時,紅三軍團第六師的第十八團在新圩紅樹腳、第四師在光華鋪地域也和桂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大坪渡口、界首渡口、鳳凰嘴渡口、屏山渡口,是紅軍長徵湘江戰役渡過湘江的四大渡口。在敵軍的狂轟濫炸下軍委縱隊從界首渡口渡過湘江。紅八軍團、紅九軍團和紅五軍團13師從鳳凰嘴渡口渡江,因遭飛機轟炸和敵軍追擊,許多戰士壯烈犧牲,鮮血染紅了江水,從此當地人說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紅八軍團過江後,由一萬餘人銳減至一千餘人,成建製取消。至12月1日晚上止,紅軍大部分部隊渡過湘江。
紅軍在這三大阻擊戰中,歷經血戰,付出了慘重代價。腳山鋪阻擊戰傷亡約4000餘人,團長易蕩平犧牲;光華鋪阻擊戰傷亡約1000餘人,團長杜中美等犧牲;新圩阻擊戰傷亡約2000餘人,紅五師參謀長胡震等犧牲。兩支英雄的後衛部隊更是傷亡慘重。特別是紅5軍團34師,掩護紅軍主力遭到桂軍堵截,無法渡江,最終魂斷都龐嶺。師長陳樹湘立下"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在腹部受重傷被俘的緊要關頭,從傷口處拉出腸子用力絞斷而壯烈犧牲,年僅29歲。
二、進一步認識湘江戰役的偉大歷史意義
通過現場學習和交流,對湘江戰役的偉大歷史意義有了進一步認識。評論家們每到一地,都有當地幹部和工作人員帶領到紀念園區參觀和實地考察,特別是聽取了當地專家王文勝、劉建新、文玉鸞的詳細講解。大家邊走邊看,邊談邊議,觸景生情,對英勇作戰的紅軍肅然起敬,提高了思想認識。各地與評論家一起討論研究的領導和嚮導、老師主要有:全州縣文聯唐玉蘭、紅色文化旅遊公司總經理廖榮輝,灌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琳春、從北京來掛職的副部長王豔、辦公室主任文衍高、縣委黨校教師文玉鸞,興安文新廣體旅局副調研員劉建新、興安文聯王國楚、公安局陽著文、文新廣體旅局主任科員楊迪忠,等等。
一是重新認識湘江戰役的性質。過去一度認為湘江戰役死了很多紅軍戰士,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慘敗,是紅軍長徵途中的一大挫折。現在站在新的時代高度,反觀歷史,梳理史料,認為湘江戰役雖然存在慘痛的失敗,紅軍遭遇了巨大的損失,但從總體上看,這次戰役突破了蔣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防線,粉碎了國民黨企圖聚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圖謀,保衛了黨中央,保住了黨和紅軍的絕大部分骨幹,保存了中國革命最中堅的力量。
二是政治上的路線偏向,組織上的嚴重錯誤,"三人團"指揮上的重大失誤,特別是軍事顧問李德脫離中國實際的瞎指揮、固執己見的強悍作風,根據地搬家帶走的大批輜重和罈罈罐罐,拖累了戰鬥部隊。以至先頭部隊急行軍已經佔領了湘江渡口,部分機關和後勤人員還在一百多公裡的路上艱難前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紅軍指戰員的大規模流血犧牲,整個部隊傷亡慘重。從而徹底暴露了教條主義帶來的惡果,宣告了"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的破產。
三是湘江戰役中發生的慘痛教訓,使廣大指戰員明辨了是非,擦亮了眼睛,造成了輿論,之後的道縣會議、黎平會議才有可能接受毛澤東的建議,變更原定去湖南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師的行軍路線,改為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為在貴州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礎。人們從中央蘇區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和湘江戰役教訓的實踐中認識了毛澤東,認識了毛澤東的正確路線、偉大戰略思想和高超的戰略戰術。
四是湘江戰役孕育的精神是偉大的長徵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精神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是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勝的精神,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精神。
五是紅軍長徵過廣西,經過湘江戰役,樹立了紅軍理想崇高、道德高尚、紀律嚴明、愛國愛民、英勇頑強的英雄形象,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張,傳播了革命思想,播撒了革命的火種。
三、傳承弘揚湘江戰役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通過親臨遺址考察和現場學術交流,緬懷先烈,撫今追昔,評論家們深受教育和啟發。滔滔湘水,巍巍青山,染紅了烈士的鮮血,留下了革命先輩的激戰事跡。正如《湘山湘水謠》所唱的:"血戰湘江存浩氣,捨生取義美名揚。""湘桂古道紅軍路,一步一尊烈士身,一山一石一豐碑,一草一木一英魂。"
1.以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為文藝評論家的靈魂。廣大紅軍將士懷著對黨無限忠誠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用鮮血和生命,完成了突破湘江的艱巨任務,保全了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充分體現了紅軍戰士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文藝評論工作者傳承和弘揚湘江戰役精神,就是要對黨絕對忠誠,堅定信仰。在文藝評論工作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論上與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保持一致。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評論理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宗旨。當年紅軍用嚴明的紀律保持和老百姓的血肉聯繫,塑造了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形象,大軍依靠人民群眾戰勝形形色色的艱難險阻,佔領四大渡口,突破湘江。今天傳承和弘揚長徵精神,就是要時刻牢記黨的群眾路線,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問政於民,問需於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聯繫文藝評論工作實際,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判別文藝是非、文藝作品的標杆,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用文藝理論和評論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
3.堅持按照實際情況評論文藝作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紅軍血戰湘江檢驗出的真理。湘江戰役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傳承和弘揚長徵精神,就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作決策、辦事情、謀發展。聯繫文藝評論實際,就是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於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於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表明立場,敢於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4. 勇於擔當、敢於創新是文藝評論的核心問題。血戰湘江,紅軍將士表現出不畏強敵,敢於戰鬥,勇於突破、不怕犧牲、前僕後繼、連續奮戰的革命精神。傳承和弘揚長徵精神,就是要敢於擔當,敢於作為,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工作者,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原則,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鑑賞作品,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立潮頭,手把紅旗。
我們要發揮文藝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講好廣西故事,弘揚廣西精神,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譜寫廣西發展新篇章,用實際行動迎接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