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中秋節風俗(民族團結少數民族的中秋習俗)
2023-10-16 14:14:35 1
眾所周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在這一天,我們大都以「賞月」、「吃月餅」等方式慶祝,在我們56個民族中有那麼一些少數民族,他們的中秋習俗稍有不同,具體有哪些不同呢,一起去瞧瞧?
雲南傣族「拜月」
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英雄,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人民的愛戴。後來他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鄂倫春人「打月亮」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壯族祭月請神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
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採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
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
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
居住在臺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最後,向大家道一聲,
中秋節,快樂!
來源:青山湖社區居委會
監製:高照華
責編:劉幸海
編輯:馮麗晨、仲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