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甘肅的貢獻(媒體看甘肅民族地區行)
2023-10-16 17:26:55 1
來源:新甘肅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梓懿 見習記者伊力扎提·依明 王宇晨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臨夏市,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緊緊抱在一起。
臨夏市地處黃河上遊,位於甘肅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8個民族,是全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
只靠一朵美麗的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只有融入團結的集體才能實現宏偉目標——2016年,臨夏市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2018年,臨夏市正式退出貧困序列;2019年,中共臨夏市委、臨夏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八坊十三巷景區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2020年,東區街道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一項項亮眼成績的取得,彰顯了臨夏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同譜寫和諧發展新篇章的決心與信心。
臨夏市折橋村黨群服務中心
9月的臨夏,雖已入秋,但折橋村依舊熱鬧。誘人的香味伴隨著涼爽的秋風四處飄散,爆炒草雞、滋味烤魚、烤全羊……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挑動來往遊客味蕾,讓他們忍不住停下腳步,品嘗農家風情。
馬三虎是折橋村「馬三虎農家院」的老闆,也是廚師。22歲那年,馬三虎前往蘭州進入餐飲行業,從學徒開始做起,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隨著折橋村大力發展以休閒農家樂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產業,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馬三虎也從蘭州回到了老家,開起了農家樂。
臨夏市折橋村蓋碗巷一角
馬三虎說:「雖然年初受到疫情影響,但今年總體收益還是比較樂觀的,下一步我打算再開一家農家樂,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經過五年的努力,去年,馬三虎的農家院淨利潤已達到50萬元,如今馬三虎的農家院已經小有名氣,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據統計,折橋村民族特色農家樂已發展到130餘家,全村平均每7戶就有一家經營著農家樂,從事農家樂服務行業約1300人,解決當地群眾就業1000餘人,年營業額近1億元,純收入達4000萬元,戶均收入10萬至50萬元不等。
臨夏市八坊十三巷門口
在臨夏,吸引著省內外遊客目光的,還有市區的知名景點——八坊十三巷。
日暮時分,秋夜微涼。來到八坊十三巷,精美的古建築設計,融匯各個民族特色的藝術元素,岸邊傳來悠揚的歌聲,古河州獨有的風韻讓人沉醉其間。
2015年,八坊十三巷還是典型的老城區裡的瓦房區、城中村,近37%的居民屬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貧困面廣,民生問題突出,原居民創業就業空間狹小,保護開發矛盾多。
面對城市建設快速推進,臨夏市以「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為指針,把改造八坊十三巷「城中村」作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改善困難群眾生活的文化保護項目、重大民生項目和產業培育項目。
「自從八坊十三巷綜合保護開發項目開展以來,我們就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街道的日常工作、基層管理、民生保障、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融合,走出了一條符合八坊實際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張暉娟說。如今,八坊十三巷較完整地保存著30院四合院和109座古民居。
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內街道
從白天到黑夜,八坊十三巷中,輕奢館、美妝館、咖啡館與原汁原味的居民生活、市井風情和諧相融。文創、藝術、商業等新型業態,在滿足遊客多元化、品質化消費需求的同時,為城市增添了幾多鮮活與愜意。
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八坊十三巷由一個破敗的「城中村」轉身成為一個風景獨具的文化旅遊景區,成為集民居、歷史、人文、民俗、飲食、旅遊等為一體的古街巷,景區內現共有商戶132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
從2016年10月開始接待遊客,截至今年6月,八坊十三巷累計接待遊客98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7.26億元,在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展現了古城新姿。
折橋村和八坊十三巷是匯聚民族團結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在臨夏市,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全市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本文來自【新甘肅】,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