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油氣分離器的製造方法
2023-10-08 18:33:44 1
一種油氣分離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油氣分離器,所述油氣分離器包括:腔體;透氣進口,與所述腔體和所述曲柄箱透氣管連通,所述曲柄箱內的混雜有汙油的高溫氣體通過所述透氣進口進入所述腔體;透氣出口,與所述腔體連通,所述氣體通過所述透氣出口透出;汙油排出口,與所述腔體連通,所述汙油通過所述汙油排出口排出。
【專利說明】—種油氣分罔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船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油氣分離器。
【背景技術】
[0002]船用柴油機的曲柄箱通常設置有透氣管,使得所述曲柄箱內的氣體能夠通過透氣管進入大氣。
[0003]需設置透氣管至大氣,而隨著柴油機運行,曲柄箱溫度升高,大量混雜著汙油的高溫氣體會進入曲柄箱透氣管,當該含油氣體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汙油會冷凝回流至曲柄箱。當汙油在曲柄箱積累的一定程度時,會影響柴油機運行,需停機檢修,維護成本高。
【發明內容】
[0004]本申請提供一種油氣分離器,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曲柄箱透氣時,汙油回流至曲柄箱並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影響柴油機運行,需停機檢修,維護成本高的技術問題。
[0005]本申請提供一種油氣分離器,所述油氣分離器包括:腔體;透氣進口,與所述腔體和所述曲柄箱透氣管連通,所述曲柄箱內的混雜有汙油的高溫氣體通過所述透氣進口進入所述腔體;透氣出口,與所述腔體連通,所述氣體通過所述透氣出口透出;汙油排出口,與所述腔體連通,所述汙油通過所述汙油排出口排出。
[0006]優選地,所述汙油排出口與所述汙油艙連接,所述汙油通過所述汙油排出口進入所述汙油艙。
[0007]優選地,所述油汙排出口與所述汙油艙之間設置有截止閥。
[0008]優選地,所述油氣分離器包括箱體和箱蓋,所述腔體開設於所述箱體上,所述箱蓋蓋設於所述箱體上,以使得所述腔體為一封閉空間。
[0009]優選地,所述透氣出口開設於所述箱蓋上,所述透氣入口和所述汙油排出口開設於所述箱體上。
[0010]優選地,所述箱體和所述箱蓋之間設置有墊片。
[0011]優選地,所述油氣分離器包括傾斜地設置於所述腔體內的冷凝板。
[0012]優選地,所述透氣進口和所述汙油排出口的開口方向相垂直或平行。
[0013]本申請有益效果如下:
[0014]所述曲柄箱內的混雜有汙油的高溫氣體通過所述透氣進口進入所述腔體,一部分油氣在所述腔體內冷凝,剩下的油氣隨著所述透氣出口透氣出口進入出氣管,當出氣管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氣體中的汙油冷凝回流至腔體,剩下氣體排至大氣,汙油可通過汙油排出口排出,因此,汙油不會回流至曲柄箱,從而保證柴油機的運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曲柄箱透氣時,汙油回流至曲柄箱並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影響柴油機運行,需停機檢修,維護成本高的技術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
[0016]圖1為本申請一較佳實施方式一種油氣分離器的結構示意框圖;
[0017]圖2為圖1中的油氣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申請另一較佳實施方式油氣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對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0020]圖1為本申請一較佳實施方式一種油液分離系統的結構示意框圖。如圖1所示,所述油氣分離器100包括腔體11、透氣進口 12、透氣出口 13和汙油排出口 14。
[0021]所述腔體11的形狀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開設。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腔體11的形式為圓筒,其中底面由一個水平面和傾斜面構成。
[0022]所述透氣進口 12與所述腔體11和所述曲柄箱200的透氣管210連通,所述曲柄箱200內的混雜有汙油的高溫氣體通過所述透氣進口 12進入所述腔體11。所述曲柄箱200設置於船舶的機艙內,曲柄箱200集成於柴油機,柴油機為船舶運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所述曲柄箱200上設透氣管。
[0023]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所述透氣進口 12開設於底邊上的傾斜邊上,所述透氣進口 12處設置有進氣管121 ;在其它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所述透氣進口 12開設於圍成所述腔體11的豎直側壁上。所述進氣管121可以採用20#GB/T8163-2008鋼為原材料,所述進氣管121上的端部焊接標準件法蘭,法蘭一般採用GB/T2506-1989標準加工。
[0024]所述透氣出口 13與所述腔體11連通,所述氣體通過所述透氣出口 13透出,以進入大氣。所述透氣出口 13開設於圍成所述腔體11的頂蓋上。所述透氣出口 13處設置有出氣管131,所述氣體通過所述出氣管131進入大氣。所述出氣管131採用20#GB/T8163-2008鋼為原材料。
[0025]所述汙油排出口 14與所述腔體11連通,所述汙油通過所述汙油排出口 14排出。所述汙油排出口 14開設於圍成所述腔體11的底邊的水平邊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透氣進口 12和所述汙油排出口 14的開口方向相平行,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透氣進口 12和所述汙油排出口 14的開口方向相垂直。所述汙油排出口 14處設置有汙油排出管141,所述汙油排出管141可以採用20#GB/T8163-2008鋼為原材料,所述汙油排出管141上的端部焊接標準件法蘭,法蘭一般採用GB/T2506-1989標準加工。所述汙油排出口 14可以直接將所述汙油排出船舶,也可以與所述汙油艙300連接,所述汙油可以通過所述汙油排出口 14進入所述汙油艙300。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汙油排出口 14與所述汙油艙300連接。
[0026]另外,所述油汙排出口 14與所述汙油艙300之間設置有截止閥400。在平時,所述截止閥400處於關閉狀態,當油氣分離器100中汙油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控制截止閥400打開,汙油排出到汙油艙300。
[0027]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油氣分離器100具體包括箱體20和箱蓋30,所述腔體11開設於所述箱體20上,所述箱蓋30蓋設於所述箱體20上,以使得所述腔體11為一封閉空間。所述箱體20可以用Q235A鋼板卷制,底部用鋼板封底,頂部焊接標準件法蘭,法蘭一般採用GB/T2506-1989標準加工。所述箱蓋30可以選用標準件盲板鋼法蘭,並在盲板法蘭上焊接出氣管131,並在管路埠焊接標準件法蘭,盲板鋼法蘭採用標準GB/T 4450-2008,管端法蘭採用標準GB/T2506-1989。所述透氣出口 13開設於所述箱蓋30上,所述透氣入口 12和所述汙油排出口 14開設於所述箱體20上。另外,所述箱體20和所述箱蓋30之間設置有墊片40。
[0028]為了避免汙油在腔體內透氣進口正上方冷凝後,直接滴落至透氣進口,所述油液分離器100包括傾斜地設置於所述腔體11內的冷凝板15。。優選地,所述冷凝板15設置於所述透氣進口 12的上方。所述冷凝板15可以焊接於圍成所述腔體11的側壁上,所述冷凝板15可以由Q235A鋼板製成。當汙油在冷凝板15上冷凝時,可依靠汙油自身張力吸附在冷凝,15上,沿冷凝板15流至所述腔體11底部,防止汙油在管路正上方凝結後直接滴入所述透氣進口 12。
[0029]具體地,所述曲柄箱200內的混雜有汙油的高溫氣體通過所述透氣進口 12進入所述腔體11,一部分油氣在所述腔體11內冷凝,剩下的油氣隨著所述透氣出口 13透氣出口進入出氣管131,當出氣管131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氣體中的汙油冷凝回流至腔體11,剩下氣體排至大氣,汙油可通過汙油排出口 14排出,因此,汙油不會回流至曲柄箱,從而保證柴油機的運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曲柄箱透氣時,汙油回流至曲柄箱並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影響柴油機運行,需停機檢修,維護成本高的技術問題。
[0030]儘管已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發明範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
[0031]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於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範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氣分離器包括: 腔體; 透氣進口,與所述腔體和所述曲柄箱透氣管連通,所述曲柄箱內的混雜有汙油的高溫氣體通過所述透氣進口進入所述腔體; 透氣出口,與所述腔體連通,所述氣體通過所述透氣出口透出; 汙油排出口,與所述腔體連通,所述汙油通過所述汙油排出口排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汙油排出口與所述汙油艙連接,所述汙油通過所述汙油排出口進入所述汙油艙。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汙排出口與所述汙油艙之間設置有截止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氣分離器包括箱體和箱蓋,所述腔體開設於所述箱體上,所述箱蓋蓋設於所述箱體上,以使得所述腔體為一封閉空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透氣出口開設於所述箱蓋上,所述透氣入口和所述汙油排出口開設於所述箱體上。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箱體和所述箱蓋之間設置有墊片。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氣分離器包括傾斜地設置於所述腔體內的冷凝板。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透氣進口和所述汙油排出口的開口方向相垂直或平行。
【文檔編號】F01M13/04GK104314641SQ201410553613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7日
【發明者】楊麗瓊, 熊偉, 朱世波 申請人: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