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水清除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11 13:21:17
專利名稱:積水清除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築施工用的工具,具體說,涉及一種積水清除器。
背景技術:
在建築施工中,經常會有容易形成積水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進行後續施工之前需要清除這些積水,但這些積水往往很難清除。例如,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是建築樁基工程中最常用的樁型之一,這種管樁在與建築物的基礎連接時,須在管樁樁頭內部澆築填芯混凝土,而在澆築填芯混凝土之前必須將管樁的內壁清理乾淨,並且還需要將樁孔內的積水抽吸出來,然後才能澆築填芯混凝土以達到設計及規範的要求。又例如,在綁紮好鋼筋的基礎深坑內往往存在積水,這些積水在人探不到的地方。傳統上,清理這些積水的方法有採用抽水泵或自吸泵清除積水,或人工清除積水。採用抽水泵清除積水的缺點是,清除狹小空間內的積水不方便,抽水泵放置不到位,而且抽吸得不徹底。採用自吸泵清除積水的缺點是,速度慢,而且局部積水也抽吸得不徹底。採用人工清理積水的缺點是,勞動強度大、速度慢,而且在特殊的場合下,人工無法清理積水。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就是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簡單實用高效的積水清除器,以便能夠清除狹小空間、難以操作部位內的積水。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積水清除器,其包括汲水管,其下端敞開,其上端封閉,該汲水管內壁的中下部形成有支撐環,該汲水管外壁的中上部形成有排水管,該排水管使該汲水管的內部與外部連通;拉杆,穿過所述汲水管封閉的上端,該拉杆的上部在所述汲水管外延伸並且該拉杆的上端形成有手柄,該拉杆的下部在所述汲水管內延伸;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拉杆的下端,包括垂直於所述拉杆的剛性片和在該剛性片上方的彈性片,所述剛性片的周緣與所述汲水管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彈性片的周緣與所述汲水管的內壁彈性地密合;第二活塞,位於所述第一活塞的下方並支撐在所述汲水管內的支撐環上,該第二活塞的周緣與所述汲水管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當所述拉杆在外力作用下在所述汲水管內向上移動時,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剛性片防止所述彈性片向下彎曲,所述汲水管下端的水推動所述第二活塞離開所述支撐環,從而通過該第二活塞;當所述拉杆在外力作用下在所述汲水管內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水推動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彈性片向上彎曲,從而通過該第一活塞,同時,該水使所述第二活塞與所述支撐環
山口 o優選地,所述汲水管可以包括多段管道,該多段管道可拆卸地密封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剛性片可以包含多個通孔。優選地,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彈性片可以為橡膠片或橡膠盤。優選地,所述第二活塞的下部形成有長柱或長筒結構。或者,優選地,所述第二活塞的上部形成有空心網籠結構,並且在所述空心網籠結構上方的所述汲水管內壁上形成有阻擋環。進一步優選地,在所述第二活塞的與所述支撐環密合的部位設置有彈性墊圈。從上面的 描述和實踐可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結構簡單實用,清水效率高,通過人工操作,能夠清除狹小空間、難以操作部位內的積水,而且能夠大大地降低勞動強度。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剖面示意圖;圖2和圖3是圖I中的積水清除器的工作原理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剖面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考附圖來描述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於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此外,在本說明書中,附圖未按比例畫出,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第一實施例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剖面示意圖。如圖I所示,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包括汲水管10、拉杆20、第一活塞30和第二活塞40。汲水管10的下端敞開、上端封閉,汲水管10的內壁的中下部形成有支撐環12,汲水管10的外壁的中上部形成有排水管13,排水管13使汲水管10的內部與外部連通。在汲水管10的下端可以設有螺紋,根據積水所在位置的深度,可以在汲水管10上續接管道(未示出)。續接的管道與汲水管10可拆卸地密封連接。拉杆20穿過汲水管10的封閉的上端,拉杆20的上部在汲水管10的外部延伸,並且拉杆20的上端形成為手柄21,拉杆20的下部在汲水管10的內部延伸。第一活塞30設置在拉杆20的下端,包括垂直於拉杆20的剛性片31和在該剛性片31上方的彈性片32。剛性片31的周緣與汲水管10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彈性片32的周緣與汲水管10的內壁彈性地密合。優選地,第一活塞30中的剛性片31可以包含多個通孔33,第一活塞30中的彈性片32可以為橡膠片或橡膠盤。第二活塞40位於第一活塞30的下方,並支撐在汲水管10內的支撐環12上,第二活塞40的周緣與汲水管10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另外,第二活塞40的下部形成有長柱或長筒結構41。第二活塞40的與支撐環12密合的部位設置有彈性墊圈42,例如橡膠墊圈。下面結合圖2和圖3來說明第一實施例中的積水清除器的工作原理。圖2示出了拉杆20在外力作用下在汲水管10內向上移動時所述積水清除器的工作狀態,圖3示出了拉杆20在外力作用下在汲水管10內向下移動時所述積水清除器的工作狀態。如圖2所示,當拉杆20在外力作用下在汲水管10內向上移動時(如圖2中的箭頭P所示),第一活塞30中的剛性片31可以防止彈性片32向下彎曲,於是,彈性片32的周緣保持與汲水管10的內壁彈性密合。第一活塞30向上移動的結果是,在第一活塞30和位於支撐環12上的第二活塞40之間,空氣壓強下降,於是,汲水管10下端的積水100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推動第二活塞40離開支撐環12,從而通過該第二活塞40,進入第二活塞40和第一活塞30之間的空間中。如圖3所示,當拉杆20在外力作用下在汲水管10內向下移動時(如圖3中的箭頭P所示),第一活塞30和第二活塞40之間的積水100受到第一活塞30的壓力,於是推動第一活塞30中的彈性件32向上彎曲,從而通過第一活塞30,進入第一活塞30上方的空間中。與此同時,該積水100也使第二活塞40與支撐環12密合,從而防止積水100從汲水管10的下端流出。在此過程中,第一活塞30中的剛性片31上通孔33使積水100便於通過剛性片31,從而使彈性片32向上彎曲。設置在第二活塞40的與支撐環12密合的部位處的彈性墊圈42便於使第二活塞40與支撐環12更好地密合。 另外,第二活塞40的下部的長柱或長筒結構41可以防止第二活塞40在汲水管10中上下移動時發生翻轉。多次重複地使拉杆20在汲水管10內上下移動,就可以不斷地將積水100先從汲水管10的下部抽取到第二活塞40和第一活塞30之間,然後再從第二活塞40和第一活塞30之間轉移到第一活塞30之上。當積水100的水面積累到排水管13的位置時,積水100就可以從排水管13排出。第二實施例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剖面示意圖。如圖4所示,第二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與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區別在於,替代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活塞40下部的長柱或長筒結構41,在第二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中,第二活塞40的上部形成有空心網籠結構43,並且在空心網籠結構43上方的汲水管內壁上形成有阻擋環14。當積水推動第二活塞40離開支撐環12時,第二活塞40上部的空心網籠結構43就可以抵住阻擋環14,從而使積水從汲水管10的下部通過第二活塞40,然後再經過空心網籠結構43上的孔眼進入第一活塞30和第二活塞40之間的空間中。很顯然,空心網籠結構43和阻擋環14可以防止第二活塞40在上下移動過程中發生翻轉,同時,又能保證積水從汲水管10的下端進入第一活塞30和第二活塞40之間。另外,如圖4所示,汲水管10在支撐環12和阻擋環14之間分為兩部,這兩部通過例如螺紋連接起來,這樣便於安裝或更換第二活塞40。第三實施例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剖面示意圖。如圖5所示,第三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與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的區別在於,在第三實施例中,汲水管10中的支撐環12不是通過汲水管10直徑的變化來形成,而是通過在汲水管10的內壁上焊接環狀件來形成。這樣就簡化了製造過程。另外,如圖5所示,汲水管10在支撐環12的上方分為兩部,這兩部通過例如螺紋連接起來,這樣便於形成支撐環12。上面通過三個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從上面的描述和實踐可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積水清除器結構簡單實用,清水效率高,通過人工操作,能夠清除狹小空間、難以操作部位內的積水,而且能夠大大地降低勞動強度。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對於上述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積水清除器,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內容的基礎上做出各種改進和組合。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 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確定。
權利要求1.一種積水清除器,其特徵在於,包括 汲水管,其下端敞開,其上端封閉,該汲水管內壁的中下部形成有支撐環,該汲水管外壁的中上部形成有排水管,該排水管使該汲水管的內部與外部連通; 拉杆,穿過所述汲水管封閉的上端,該拉杆的上部在所述汲水管外延伸並且該拉杆的上端形成有手柄,該拉杆的下部在所述汲水管內延伸; 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拉杆的下端,包括垂直於所述拉杆的剛性片和在該剛性片上方的彈性片,所述剛性片的周緣與所述汲水管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彈性片的周緣與所述汲水管的內壁弾性地密合; 第二活塞,位於所述第一活塞的下方並支撐在所述汲水管內的支撐環上,該第二活塞的周緣與所述汲水管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 其中,當所述拉杆在外力作用下在所述汲水管內向上移動時,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剛性片防止所述彈性片向下彎曲,所述汲水管下端的水推動所述第二活塞離開所述支撐環,從而通過該第二活塞;當所述拉杆在外力作用下在所述汲水管內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水推動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彈性片向上彎曲,從而通過該第一活塞,同吋,該水使所述第二活塞與所述支撐環密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積水清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汲水管包括多段管道,該多段管道可拆卸地密封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積水清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剛性片包含多個通孔。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積水清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中的彈性片為橡膠片或橡膠盤。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積水清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活塞的下部形成有長柱或長筒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積水清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活塞的上部形成有空心網籠結構,並且在所述空心網籠結構上方的所述汲水管內壁上形成有阻擋環。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積水清除器,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二活塞的與所述支撐環密合的部位設置有弾性墊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積水清除器,其包括汲水管,其下端敞開,其上端封閉,其內壁的中下部形成有支撐環,其外壁的中上部形成有排水管;拉杆,穿過汲水管封閉的上端;第一活塞,設置在拉杆的下端,包括剛性片及彈性片,剛性片的周緣與汲水管的內壁之間有間隙,彈性片的周緣與汲水管的內壁彈性地密合;第二活塞,位於第一活塞的下方並支撐在汲水管內的支撐環上,其周緣與汲水管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當拉杆在汲水管內上下移動時,可以將積水先從汲水管下部抽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然後再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轉移到第一活塞之上,直至從排水管排出。所述積水清除器通過人工操作能夠清除狹小空間、難以操作部位內的積水。
文檔編號F04B9/14GK202417859SQ201120515060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2日
發明者劉合順, 張文 申請人: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