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錨杆靜壓樁預壓封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12:16:12
專利名稱:一種用於錨杆靜壓樁預壓封樁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錨杆靜壓樁預壓封樁裝置,主要用於錨杆靜壓樁的預壓封樁。
背景技術:
錨杆靜壓樁是加固軟弱地基的一項新託換技術,與其他託換技術革新比較有許多優點施工時無振動、無噪音、設備簡單、操作方便、移動靈活,可在場地和空間狹窄的條件下施工,既可用於舊房地基加固和託換,也可用於新建房屋在軟弱地基上的設計,並且在舊房改造時可在不停產和不搬遷的情況下進行工程處理。錨杆靜壓樁的應用範圍錨杆靜壓樁適用於粉土、粘土、人工填土、淤泥質土等地基土的新建或已建多層建築物、中小型構築物和廠房的地基處理或基礎託換工程。錨杆靜壓樁尤其適用於以下幾種需要進行地 基處理或基礎託換的情況1)用於地基不均勻沉降原因引起的沉裂建築物的加固和傾斜建築物的糾偏;2 )建築物加層或廠房擴大。在鋼筋混凝土基礎上預留壓樁孔、預埋錨杆,待施工完2 3層以後開始壓樁;3)在密集建築群中或精密儀器車間附近建造多層建築物;4 )新建或擴建多層建(構)築物需採用樁基,但不具有單獨的打樁工期;5 )樁基工程事故處理。為保證錨杆靜壓樁的承載力,需要對樁進行預壓封樁。現存的預壓封樁裝置沿用壓樁的樁架。壓樁採用3m高的樁架,設備較為笨重,安裝、運輸、拆卸樁架都不方便而且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此外壓樁過程中,千斤頂需固定在靜壓樁的上面持續加壓防止樁反彈,影響封樁、焊接等工序作業,操作十分不便。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專利克服樁架笨重的缺點,將原來3m高的樁架改良為Im高的樁架,降低樁架高度,重量大大減輕,降低了安裝、運輸、拆卸等成本,提高了封樁的效率。本實用新型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用於錨杆靜壓樁預壓封樁裝置,本實用新型特徵在於包括槽鋼樁架、液壓千斤頂、鋼管混凝土、反力梁、限位槽鋼,其連接結構為兩組槽鋼樁架通過其底座上的固定孔採用螺杆固定;在兩組槽鋼樁架之間位於上部位置連接有反力梁,在槽鋼樁架底座下面連接有限位槽鋼;設置有兩根鋼管混凝土安裝於反力梁與限位槽鋼之間,液壓千斤頂安置於兩根鋼管混凝土之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採用了兩根鋼管混凝土置換千斤頂的方法,利用鋼管混凝土持續給預製靜壓樁加壓的同時增大了封樁、焊接等工作面,可提高封樁效率。
圖I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沒有千斤頂時的B-B剖視圖;圖3為圖I的A-A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具體說明。見圖I、圖2、圖3所示,一種用於錨杆靜壓樁預壓封樁裝置,本實用新型特徵在於包括槽鋼樁架I、液壓千斤頂2、鋼管混凝土 3、反力梁4、限位槽鋼5,其連接結構為兩組槽鋼樁架I通過其底座上的固定孔採用螺杆固定;在兩組槽鋼樁架I之間位於上部位置連接有反力梁4,在槽鋼樁架I底座下面連接有限位槽鋼5 ;設置有兩根鋼管混凝土 3安裝於反力梁4與限位槽鋼5之間,液壓千斤頂2安置於兩根鋼管混凝土 3之間。靜壓樁施工時,液壓千斤頂2進行加壓,當測得壓力值達到設計值後,將兩根鋼管混凝土 3安置於反力梁與限位槽鋼5之間,可將液壓千斤頂2置換脫出,由反力梁4和鋼管混凝土 3給預製樁提供持續壓力,阻止樁回彈。液壓千斤頂2拆卸後,反力梁4、鋼管混凝土 3與限位槽鋼5共同構成後期加壓裝 置。採用本實驗新型封樁裝置,與現存封樁主要區別在於在啟動液壓千斤頂之前,在液壓千斤頂兩側,反力梁與槽鋼之間安置兩根直徑IlOmm混凝土鋼管,驅動千斤頂進行預壓工序,達到設計值之後將千斤頂撤出,由兩根混凝土鋼管與反力梁保持壓力值,即達到置換千斤頂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錨杆靜壓樁預壓封樁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槽鋼樁架(I)、液壓千斤頂(2)、鋼管混凝土(3)、反力梁(4)、限位槽鋼(5),其連接結構為兩組槽鋼樁架(I)通過其底座上的固定孔採用螺杆固定;在兩組槽鋼樁架(I)之間位於上部位置連接有反力梁(4),在槽鋼樁架(I)底座下面連接有限位槽鋼(5);設置有兩根鋼管混凝土(3)安裝於反力梁(4)與限位槽鋼(5)之間,液壓千斤頂(2)安置於兩根鋼管混凝土(3)之間。
專利摘要一種用於錨杆靜壓樁預壓封樁裝置,本實用新型包括槽鋼樁架(1)、液壓千斤頂(2)、鋼管混凝土(3)、反力梁(4)、限位槽鋼(5),其連接結構為:兩組槽鋼樁架(1)通過其底座上的固定孔採用螺杆固定;在兩組槽鋼樁架(1)之間位於上部位置連接有反力梁(4),在槽鋼樁架(1)底座下面連接有限位槽鋼(5);設置有兩根鋼管混凝土(3)安裝於反力梁(4)與限位槽鋼(5)之間,液壓千斤頂(2)安置於兩根鋼管混凝土(3)之間。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兩根鋼管混凝土置換千斤頂的方法,利用鋼管混凝土持續給預製靜壓樁加壓的同時增大了封樁、焊接等工作面,可提高封樁效率。
文檔編號E02D7/20GK202559355SQ20122020566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9日
發明者劉光宗, 李紅兵, 李舉, 李宏雷, 傅強, 吳應川, 楊金磊, 唐尚 申請人:雲南省建築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