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展校訓曬家風演講稿
2023-12-11 06:17:27 1
【篇一】展校訓曬家風演講稿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好家風,無言的教誨》。
「山仔,你看看你一頓飯竟張羅這麼些盤,晚上一個屋亮這麼些燈!不錯,今兒個你是有錢了,但做人不能忘本,你是農民的兒子,這個理你要永遠給我記著!」遼寧鐵嶺市著名喜劇演員趙本山的家裡,傳出八十多歲老父親的吼聲。
20xx年新春伊始,當中央電視臺發起了「家風」話題的採訪時,趙本山再次回憶了上述場景。他說:「我當時頭髮都白了,可我爹還當著那麼多徒弟的面罵我,嫌我不夠節儉。正是有了這樣嚴厲的家風,我才樹立了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那就是「做人心地要善良,學會尊重別人;胸懷坦蕩一些,放下一些。」
來賓們,隨著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儘管我們對這個詞耳熟能詳,但什麼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官高權重,歷仕仁宗、英宗等四朝皇帝。但他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告誡其子:"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曾任過美國總統的裡根,名揚天下,家財萬貫。但他對自己子女的要求很高,絕不讓他們依賴自己。兒子失業後,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取救濟金度日。「你們要做自立、誠實和正直的人,絕不能指望從我這拿走一個子。」
談起家風,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之孫毛新宇說,毛家的人不經商、不賺錢。從我母親到我這一代,都是靠工資生活。「低調做人、清廉是毛家的家風」。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樸日子。我們周家兄妹都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人當大官,沒有人經商掙大錢,沒有小車子、大宅子。「踏踏實實地本分做人是我們周家的家風。」
低調、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誠實、正直……讀這些偉人家風,令人動容,也令人心生無限感慨!
朋友們,古往今來,家風乃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範。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氣,家風無時無刻不在淨化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它是最無痕的教育。
美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家族,分別叫做愛德華和珠克,如今他們兩個家族的家風已傳承八代。老愛德華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勤奮好學,為人嚴謹,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風範。他的子孫中有13位大學校長,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而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畢生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他的子孫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殘或夭亡,60多人犯過詐騙和盜竊罪,7個人是殺人犯,總之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
事實證明,兩個家庭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後代,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續,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向兩極發展著。所以說,家風的好壞直接決定子女的成才與否,而且不僅是眼前的這一代人。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一句教育名言:「父親和母親們,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著自己!」
的確,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孩子們則是一種無言的教誨、無字的典籍,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讓我們從細微處著眼,從點滴小事做起,為著子子孫孫的美好未來,為著世界的溫馨和諧,身體力行,做「好家風「的創建者,實踐者,推行者,給社會留下一道道絢麗的風景,讓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為一個高度文明、繁榮昌盛的大家庭!謝謝大家!
【篇二】展校訓曬家風演講稿
「格高志遠,學貫中外」這個簡明扼要而又意蘊深厚的新校訓,是上外人在辦學理念上的又一個突破和創新,為廣大師生設立了一個高遠的目標,集中地體現了上外在新世紀的鮮明特色。
一個「格」字,既可表示規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訓「格」字當頭,正體現了上外高規格、高起點的培養目標,那就是——為社會主義事業、為中華民族造就優秀的人才。而我們作為上外人,也應該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調高雅。大學,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高地,是社會道德水準的標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慾面前放棄理想與追求,這無疑是大學的悲哀。所以,大學首先就要確立遠大的目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忘培育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因為一個有品位、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一個才華橫溢、志向遠大的青年學子,才能真正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而我們為師者,不僅要有才識,還應該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師的言行,點點滴滴都將化為澆灌學生心靈之花的泉水。為人師表是教師的基本職業操守,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格高志遠」,首先應該是教師的座右銘!當我們在七尺講臺,或嚴謹、或風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廣博、或專精、或敦厚,或瀟灑,總會給學生留下深深的記憶。而教師的學術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風採、人生感悟,對學生而言,更有著無形的影響力,日後將成為他們記憶中一道永遠的風景。
「學貫中外」,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指明了我們求知向學的路徑。作為上外人,不僅要重視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更要承擔起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時代使命。這就是說,作為一個學術團隊,一個整體,上外人不僅要有突出的外語能力,還應有深厚的人文積澱,對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夠融會貫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為中國和世界架起雙向交流的橋梁。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迫切需要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中國融入世界;那麼在中國國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紀,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風採,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因此,上外人有責任、有義務,讓世界各國正確地認識中國、深入地了解中國。為了做到這些,我們應該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國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歷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國的土地上。
「格高志遠,學貫中外」,這意蘊豐瞻的八個字,響亮地告訴我們所有的上外人:在我們的背後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我們的肩上,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而在我們的面前,則是世界的大舞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