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之布依族(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之布依族)

2023-09-15 06:40:03

布依族的由來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現有287萬餘人(2010年),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布依族雖然人口較多,但卻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71460人減少到了2870034人,十年劇減了10萬餘人。現位居全國56個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佔了全國布依族總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內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地區的黃果樹大瀑布所在地——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在貴陽市也分布著10餘萬布依族,六盤水的盤縣、六枝以及畢節地區織金縣也有操第二、第三土語的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於雲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語系有爭議,國外一般認為壯侗語族和南島語同源,應合成澳泰語系,或者屬於獨立的壯侗語系),有著本民族古老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又創製了拉丁布依文,目前在努力推廣。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發明了水稻種植,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貢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秦漢時期布依區的社會生產力已相當發達。布依區不僅風光秀麗擁有許多風景名勝,而且資源豐富。南、北盤江已成為中國水利電力的重點開發區,黔西南有豐富的金礦。布依族的工藝品出口歐美及日本、東南亞等地。

布依族的舞蹈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體舞,有「織布舞」、「伴嫁舞」、「獅子舞」、「龍舞」、「銅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轉場舞」等等。是布依族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生動活潑,深愛人民群眾喜愛。

織布舞:是布依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在黔南惠水、羅甸一帶。織布舞以輕巧的舞蹈動作,真實地描繪布依族姑娘從開荒、播種、採棉、抽紗、紡線到織成布匹的生產勞動過程,表現出她們終年辛勤勞動的形象。

銅鼓刷把舞:主要流行於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獨山縣和荔波縣。因表演時以擊打銅鼓作為指揮和伴奏,演員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稱為「銅鼓刷把舞」。

花包舞:又稱糠包舞,主要流行於貴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區。多在春節、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日期間,在寬敞的壩子上進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愛的舞蹈。

龍燈舞:俗稱「耍龍」,是布依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布依族民間有許多有關龍的傳說。人們格外喜歡龍,崇拜龍,春節期間,各地都有耍龍的習俗。龍的製作多種多樣,有的是用竹篾編紮成龍架,糊上白紙,畫上或帖上彩色鱗片。有的是用長幅布匹製作而成。龍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布依族舞龍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龍,各村寨都作好準備,迎接龍隊進村表演,龍隊先向各家各戶拜年、祝福,然後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龍、燒龍,形式非常地隆重。

獅子舞:俗稱「耍獅子」,是一種具有較高技巧的舞蹈。主要流行於黔西南安龍,冊亨一帶,是布依族民間龍燈會的主要節目之一,常在春節期間或農閒時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喪期間表演。

轉場舞:流行於黔西南盤縣特區,來源於祭祀。相傳老人去世後,要請道士舉行「轉場」儀式,後來就演變成為「轉場舞」。表演時演員穿上紅黃顏色道袍,頭戴花冠,分別敲擊大鈸和銅鼓,人們隨著節奏翩翩起舞,氣氛十分熱烈。

布依族的文化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

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大歌和小歌是流傳於黔南的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盤歌則用唱歌來盤問對方,隨機應變互相問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黔西南地區的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

醫藥

布依族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古越人,史稱「百越」。布依族屬「百越」族群系的「絡越」支系。他們世代生息繁衍於南北盤江、牂牁江、紅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帶,是貴州土著民族之一。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為同疾病抗爭,從當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中尋找並總結積累了一定的用藥經驗,並摸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診療方

薤葉芸香

法。在治療潮溼山區的多發病、常見病如風溼、跌打損傷、骨折、月家病、疔瘡及內科雜病等多方面總結了許多有效的民族方藥與診療方法。布依族過去雖有本民族古文字,但各地文字不統一,且幾乎全部是用於宗教典籍中,因此醫藥繼承主要靠祖輩相傳、徒承師藝等口傳心授的方式。 在布依族所使用的藥材中,最有名的是薤葉芸香。在孔明七擒孟獲中,蜀漢大軍來到牂牁江,忍受不了瘴氣,又喝了啞泉水而中毒,辛苦找到了薤葉芸香而避瘴解毒。薤葉芸香(如圖),很罕見,又叫離蕊金花茶,生長於牂牁江流域,布依族一直用來避瘴解毒,是養生保健的稀世珍品。

建築

居住在貴州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為吊腳樓,古稱幹欄。樓底圈牲口、堆雜物;樓上住人。在黃果樹瀑布一帶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豐富的薄石材,在幹欄式建築的基礎上改建石板房,除檁條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來到布依村寨,就像進入了神奇的石頭王國,這種房子整潔優美,冬暖夏涼,防風防雨又能防火。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石板房

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幹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巖。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樸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石樓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素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建築講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臥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巖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嶽父家送來大梁,大梁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梁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裡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蠟染工藝

布依族人在織布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跟母親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製蠟刀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出後到河水中反覆蕩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其中不少佳品現展出於北京博物館。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現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製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帘、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採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繡、木雕、石雕、竹編等。

戲劇

布依戲產生的歷史不長,大約只有100多年。布依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改編 的,反映布依族的社會生活,演員穿布依族服裝,用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三月三》、《六月六》、《窮姑爺》、《人財兩空》、《金竹情》、《羅細杏》、《紅康金》、《四結親》、《借親記 》等。

布衣戲

內容非常豐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風俗習慣和男女愛情等。其中《羅細杏》曾獲 1984年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優秀獎。另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的,服裝和道具也和漢族戲 劇基本相同,用漢語道白,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紅燈記》、《蟒蛇記》、《百合記》、《硃砂記》、《鸚哥記》、《搖錢記》、《玉堂春》、《秦香蓮》、《祝英臺》等。

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裡,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

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髮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髮辮,下穿褲子,著繡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繡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繡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髮簪和手鐲等銀飾。

荔波布依山歌

荔波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布依族、漢族、水族、瑤族等多種民族,其中布依族最多,約佔全縣總人口的60%。布依村寨遍布全縣的山山水水。布依族人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創造了許多物質文明,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布依民歌。

布依民歌源遠流長,世代口耳相傳,不斷豐富,不斷發展。舉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應景而生,隨感而發,開口成調,歌詠成章。歌詞發自心底,是心弦的顫動,感情的奔流。有的妙趣橫生,有的衰婉動人,有的高亢激昂,有的幽默詼諧。就其內容來說,有情歌、酒歌、堂歌、苦歌、衰歌、巫歌、放牛歌、歷史傳說歌等等。一首歌一般有四句,每句五個音節,也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幾百句的,不管哪種句式,都講究押韻,歌詞一般都用比興的表現方法。曲調有大調和小調之分,因場地、時間、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一般有獨唱、男聲二重唱、男婦聲二重唱、迴旋反覆吟唱等,其間又有高低音之分,有快節奏和慢節奏之別,各盡其妙,各有其趣。現將主要幾種內容和形式的歌作一簡介:

情歌

情歌一般是未婚青年男女交流感情、增進了解的歌曲。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便以山歌為媒介,互道愛慕之情、相思之苦、重逢之喜。因唱歌結為夫妻的,比比皆是。試舉一首為例:

布依語:練擬昂化念 譯漢語:二月盛開金櫻花

練讓昂化久 三月盛開桐子花

推化念改婁 希望金櫻花不要凋謝

繞化久練年 永遠相伴桐花到白頭

酒歌

每逢聚會,必唱酒歌。唱歌者手持酒杯,歌唱給誰,誰就得唱乾杯中酒,再以歌和酒回敬。酒歌的內容很廣泛,有尊敬對方而歌的,有感激而歌的,有詢問的,有安慰的,有傾訴的,有挖苦諷刺的等等。在座之人,爭相端杯一展歌喉,場面非常熱鬧。如在晚飯時間開始,往往要唱到天亮。酒歌曲調節奏明快,不似情歌的婉轉纏綿。

坐堂歌

在大喜大慶的日子裡,主人家都要請歌手到家裡唱堂會,在堂屋擺下酒菜瓜果清茶,遍請高朋親友和寨老團團坐定,堂會便開始了。歌手們先用歌讚頌主人盛德及盛情款待,再讚頌高新勝友及寨老。主人及親友中如有能歌者,也以歌作答。這樣過後,歌詞內容便擴而廣之。有關於年成農事的,兒女婚姻嫁娶的。再後來,歌手們便互相開起玩笑,使喜慶氣氛既濃烈又生動活潑。曲調為二重唱兼合唱的形式,由二男或二女或一男一女配對,一人先起音,一人跟上,聲調修築而起伏蕩漾,一首歌迴旋往復唱兩遍,兩遍的聲調各不相同,聽起來既莊重又和諧動聽。堂歌一般要唱三個晚上,直到大家都筋疲力盡才罷休。

歷史傳說歌

歷史傳說歌為洪荒時代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故事以及本民族變遷的傳說故事。往往由一人唱到尾,象擺門子一樣,聽的人既了解到古代神話,獲得有關本民族的歷史知識,又享受到音樂美感。

苦歌

苦歌是傾聽命運悲苦之歌。有孤男寡女歌,孤兒歌、婚姻不和歌、二婚再嫁歌、遭災落難歌、饑荒困苦歌等等。這些歌曲調衰婉悲愴,聽之催人淚下。

布依族的人口和分布地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先後在布依族聚居區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獨山、荔波、都勻、平塘、惠水、貴定、長順、福泉、甕安等縣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冊享、貞豐、望漠、興義、興仁、晴隆、普安等縣市;安順地區的鎮寧、關嶺、紫雲、平壩、安順、普定等縣市;六盤水市的六枝、水城、盤縣;貴陽市郊區及清鎮、開陽等縣市;畢節地區的威寧、織金、金沙、赫章、大方等縣;遵義地區的仁懷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縣等地都有布依族分布。在布依族散居區,也相繼建立了近百個布依族鄉或布依族與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建立的民族鄉。

布依族的人口分布@阿伍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先後在布依族聚居區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布依族的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裡,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

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髮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髮辮,下穿褲子,著繡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繡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繡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髮簪和手鐲等銀飾。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髒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婚俗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曆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託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準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貴州都勻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個「唱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裡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的「送親婆」帶來。[5]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孩子體弱多病,父母就要給他尋找保護人乾爹、乾媽。尋找乾爹、乾媽有兩種方法:一是擇日在家等候,3天內第一個登門的人,即為孩子的保護人;二是擇吉日由父母領著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個過往的行人,即為保護人。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種解釋是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另一種解釋是人類以前並無稻穀,是狗從天神的曬穀場帶回稻穀給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為人類中最早種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魚肉,因為相傳布依族最早的母親是龍王的女兒——一條神魚。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布依族傳統節日除大年(春節)、端陽節、中秋節基本與漢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節」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個別地方有"撒秧粑節","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過漢族節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過大年(即春節)。從除夕過到十五。除夕前要殺年豬、舂糯米粑粑、備各種蔬菜。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肉稀飯,民間稱血米粥。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飯前儀式,相認的雙方飯前儀式必須完全一致。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跳花會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舉行。「跳花會」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規模盛大,參加人數過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著豔麗的花邊衣服,鎖著極好看的盤花紐扣,小夥子們穿著對襟衫,繫著留須的腰帶,吹著木葉、一個個滿面春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夥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點,那是一個平坦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那裡到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譁,少說也有幾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著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表示著熱烈的愛情,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著桐林邊,搭著一個臺子。那裡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戲,內豐富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著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捨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草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夥子和姑娘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愛情,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結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結束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婚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姑娘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夥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們哪裡肯跨進對象家的門坎?只不過在寨子後面山頭上,叢林裡,偷偷地看一看對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過後,就要做活了,春耕開始了,人們投入繁忙的春耕生產,為奪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進行新的戰鬥!

三月三

五色糯米飯

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裡,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後都爭著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餈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東西打開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豔,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從這以後,每到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

布依族傳統佳節

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裡,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裡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保存。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查白歌節

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 0多 個縣乃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盛大。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