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2023-09-15 03:42:35 4
篇一: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李沛鍇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這本書以寫信的形式寫出了母親(龍應臺)與他的兒子安德烈的故事。
這本書對我的震撼很大,龍應臺生下兒子安德烈後,把他送去德國接受德國式的教育,母親由於事情多而回國。不久,龍應臺開始給安德烈寫信,並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講述自己一天所發生的事與感想,沒想到安德烈竟然堅持了下來,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龍應臺的信共70封著成此書。
母親永遠是母親,不論自己的孩子長到多大,都只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我認為,母親與孩子應該平時多溝通,讓母親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產生代溝。
母親是偉大的,當你要求母親給自己買一包薯片或路邊小販賣的食品時,母親也很想給你買,讓你嘗嘗這些美味,但這些食品都對身體沒有好處,有的甚至有添加劑,對你的身體不好,所以,你一定要體諒自己的母親。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篇二: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陳逸影
在我的閱讀感受裡,龍應臺是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名字。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我接觸到龍應臺的雜文集,即被「龍旋風」犀利深刻、頗具獨立性、充滿民主權利意識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認同她被譽為思想界不讓鬚眉的鐵骨金剛、女鬥士。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母子書信集,書中收錄了她與長子安德烈的36封往來書信。母子倆以通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相信更多的讀者是被龍應臺的文字感動著的。她是一個溫情的母親,用所有母親都具備的關愛來關心兒子的飲食起居,譬如叮囑兒子不要在踢球之後吹冷風、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又不僅僅是一個溫情的母親,她在信中談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問題。她談自己的青春歲月,談價值觀差異,談對民族、國家、文化、道德的看法。這些從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獨到、優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許,是她把兒子當朋友來理性地交流;也許,歲月滄桑、豐富閱歷已略略磨平了她的稜角。
《親愛的安德烈》已紅遍大江南北,頻頻登上各大圖書排行榜的領先位置。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共鳴,不管你是別人的父母,還是別人的兒女——這本書一定能勾起你對人生的思考,以及頓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龍應臺的「粉絲」那樣,把自己寫過的關於我女兒劉源源的幾十篇文章,放進了電腦裡的一個新文件夾,起名《親愛的源源》。
篇三: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金琳禕
這本書,是由媽媽推薦的。拿到它時,粗略地翻閱,知道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書》,嚴謹、認真,顯露出父愛的光輝。細細品讀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體會到的不僅是母親作為一名傳統女性對兒子的愛,更有對社會及人性彌留的愛。
龍應臺,臺灣難民家庭中蛻變成的知名作家,是一名傳統的東方女性。文筆犀利,對社會現狀揣摩深入、透徹,卻如萬千母親一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戀、濃濃的深情。
安德烈,中國臺灣與德國混血兒,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紈絝少年,而是關心社會現狀的青年。對母親有嘲諷,有不耐煩,和許多青少年一樣,拒絕母校不厭其煩地管轄自己的生活。
年齡、國籍、環境、文化背景,無一不是母子交談的障礙,但他們卻在三年中不間斷地進行交流,實在難得。
當龍應臺講到她的十八歲時,她的家鄉是貧困的、髒亂的,人們是沒有文化的,但她這樣寫道:「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的鄉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不是那麼簡單,安德烈……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鬱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
一個從抑鬱中成長出來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書本來談談了。正因為她經歷了壓抑,嘗過了人間的苦澀,才會更珍惜生活,才會更享受社會帶來的一切果實,不管是無奈還是喜悅,反而,他們將現在的權、利、誘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對他們已經足夠好,何以再貪圖更多呢?這是一位母親告訴我的。
當安德烈點起了煙,龍應臺沒有多說,只是看著他蹺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她只能對自己說,他早已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他得對他的行為負責。於是她沉默了。她何嘗不恨,可這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她對安德烈說:「我們最終級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後,不是『自己』二字。」這位母親,是思考了很久,還是早已知曉,只等傳輸那一刻呢?不論如何,這何嘗不是一位英明、博大的母親呢?
安德烈眼裡,香港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他說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習慣了歐洲生活的他熱愛他閒適與從容。「人跟人之間願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生活裡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香港沒有這種生活藝術。」雖然,我覺得他的說話過於片面,因為香港人喜歡這種奔波,而且,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認為他的形象從一個叛逆的青年完全轉變了,我覺得他有思想,有情操。這一點,我還能從他對校園裡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體會出來。
當那些低薪家庭、問題家庭的學生初刀子追殺,學校不在乎;而這些家庭條件優異,是精英班成員的學生被打了耳光,學校異常緊張、鄭重時,安德烈火了。 他說:「我無法接受學校把這些學生當做問題的替罪羊,我更沒法忍受這種典型的私立學校精英思維,勢利,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籌,以為自己出身好,國家就是他的。」這種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常出現嗎,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這些文字交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思維的震撼,更有心靈的反思。
安德烈最後發出了如此的咆哮:「讓木屋裡有和平,讓豪宅裡起戰爭!」
讀完這本書,我心緒飛湧,心情時起時伏,有無數對自己反思以及能社會的再度探究。滿滿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心靈的頓悟,境界的提升與深切的認同感。
篇四: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向蕾
這幾天,我讀了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六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一些讀者的來信,還有她另一個兒子菲利普之間的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於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母親與自己兒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這種溝通方式使他們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說的「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我在想:假使我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繼續重複那每天不痛不養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嗯,沒和弟弟吵架吧──沒,不缺錢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
但我從他們的書信中看到的還有認識問題: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人們的認識、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這本書中,大多數書信都是母子兩人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看法,從自己的十八歲、民族信仰、價值觀、社會道德、對社會的「左」「右」看法到文化生活、問題意識再到世界觀、人生觀,他們母子倆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龍應臺生活在一個封閉的海邊的漁村裡,十八歲那年她還不知道什麼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麼叫下水道、沒有進過音樂廳或美術館、不知道垃圾是要處理的……她的十八歲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臺灣。而安德烈的十八歲,網絡讓他們擁有廣泛的知識,社會富裕使他們習慣物質的追求和享受,藝術和美的薰陶、唾手可得。十八歲的他們會在一起討論社會問題、文學問題,他們生活的城市裡,有自己的音樂廳、圖書館、美術館、畫廊、報紙、遊泳池,自己的藝術節、音樂節、電影節……他是生長於德國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著來自於母親的中國血統,其他方面已經很難和中國扯上什麼聯繫了。這樣不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了不同的認識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龍應臺那一代人,他們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贊成,對於我們的所謂國家,尤其是一些自稱代表國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國的安德烈,因為歷史的原因,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愛國宣傳的影響,逃避「國家」這個東西。安德烈作為交換生來到香港,他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就因為香港沒有可以讓人坐下來靜靜地聊天的咖啡館,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小區文化,他認為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而在龍應臺卻不這樣覺得,他認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得到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他們母子倆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溝,他們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龍應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願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裡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她無權強令他做什麼。龍應臺這樣的態度是的她的兒子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寫到「是不是所有畢業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慢溫溫的留戀和不舍?我要離開了,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鎮我的」家「。我開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麼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龍應臺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她說:「我很歡喜你心中有一個小鎮,在你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這種寬容、這種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它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雖然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在母親面前,我還是覺得安德的自由要得益於他的母親,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裡,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幹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然而安德烈卻不覺得他很幸運,他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不同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使得龍應臺和她的兒子有著不同的國家和教育背景,他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人生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存在著代溝。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們的子女的,但成長生長在中國,我只知道這是我們一般的中國父母不能做到的。我希望中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能夠認識距離、彼此溝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對話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之上。
篇五: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離開德國 4 年後重新與兒子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於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這本書講的是龍應臺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通過書信使他們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說的?謝謝你給了我這個「份」——不是出書,而是,和你有了連結的「份」。
在這本書中,大多數書信都是母子兩人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看法,比如民族信仰、價值觀、社會道德到文化生活、問題意識再到世界觀、人生觀,他們母子倆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龍應臺生活在一個封閉的海邊的漁村裡,她的十八歲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臺灣。而安德烈的十八歲,網絡讓他們擁有廣泛的知識,社會富裕使他們習慣物質的追求和享受,十八歲的他生長於德國,除了身上尚流淌著來自於母親的中國血統,其他方面已經很難和中國扯上什麼聯繫了。這樣不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了不同的認識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龍應臺那一代人,他們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贊成,對於我們的所謂國家,尤其是一些自稱代表國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國的安德烈,因為歷史的原因,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愛國宣傳的影響,逃避?國家 ? 這個東西。
安德烈作為交換生來到香港,他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就因為香港沒有可以讓人坐下來靜靜地聊天的咖啡館。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小區文化,他認為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而在龍應臺卻不這樣覺得,他認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得到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他們母子倆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溝,他們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龍應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她無權強令他做什麼。龍應臺這樣的態度是的她的兒子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
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寫到?是不是所有畢業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慢溫溫的留戀和不舍?我要離開了,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鎮我的家。我開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麼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 MM 別生氣啊),是我的朋友。 ? 龍應臺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她說:?我很歡喜你心中有一個小鎮,在你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這種寬容、這種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然而安德烈卻不覺得他很幸運,他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不同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使得龍應臺和她的兒子有著不同的國家和教育背景,他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人生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存在著代溝。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我想成長生在中國,我知道這是我們一般的中國父母不能做到的。希望所有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能夠認識距離、彼此溝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對話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