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2023-09-15 17:00:55 3
篇一: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史玉婷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良師,書是益友。書是開啟人們智慧的鑰匙。對於一個有理想有報負的人來說,書是她的信念,是她的精神和全部力量的源泉。
今天,當我閱讀《童年的饅頭》後,我知道了母親的疾苦,她們是多麼的勞累呀!
從我們剛出生起,從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女孩到溫柔可愛的少年女孩,哪一些不經歷著風吹雨打的考驗啊?對,是我們的母親,她們每天都在辛辛苦苦地掙錢,養育我們長大成人,其實我們的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盼我們成大器。
在時間的流逝中,我們是否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所以我今後要多多報答母親對我的養育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我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中透露著平凡,卻又暗含著一些偉大。母愛它就像一股暖流,滲入了我們的心肺,母愛它就像一副翅膀,帶我們飛向高遠的未來。
啊!多麼偉大的母親,它就像《童年裡的饅頭》一樣呵護著我們!
篇二: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這個故事講的是六一兒童節發饅頭,我說過我一個,娘一個,妹妹一個。我在路上太餓了所以就把我的吃了,但是我三口兩口就吃完了,沒品出滋味。就想娘不是不愛吃麥粑麼。她還經常把賣粑給妹妹還有我吃呢。不如我把娘的給吃了吧,說罷我把娘的麥粑拿起來吃了等回到家的時候饅頭已經沒了,我兩手空空回到家,還好那時妹妹不在家,不然妹妹肯定要問我饅頭在哪,就在這時,鄰居對我娘說:看我家娃路上挨著餓把饅頭給我帶回家了。你家娃的饅頭呢?在鍋裡呢,娘打開鍋蓋鍋裡奇蹟般的蒸著幾個白中帶黃的饅頭。那天下午娘把饅頭給我和妹妹吃,妹妹大口大口地說吃著,娘說不就是幾個饅頭麼。沒事!快吃吧,我沒吃,我哭了。
孩子就是孩子,餓極了,把對母親許下的諾言拋到腦後,但父母並沒有責怪沒有埋怨,還幫兒子挽回尊嚴,這就是母愛的偉大。
篇三: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感動的文章,名字叫《童年的饅頭》。
這篇文章主要寫:一個小孩叫平娃,家裡有一個6歲的妹妹,和一個媽媽。妹妹在家裡燒火做飯,媽媽就負責家裡的全部髒活兒、累活兒等,掙的錢都供我上學了。
有一年『六一』兒童節,學校蒸了饅頭,每個小學生都會發一個饅頭,平娃便告訴了媽媽和妹妹 。放學了,平娃在路上已經餓得肚子咕咕叫了,便把3個饅頭都吃了。媽媽知道『我』已經吃完了,便又蒸了5個饅頭,不讓妹妹失望。
這篇文章主要寫母愛是最偉大的。
篇四: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為《童年的饅頭》的文章,讀後使我深受感動。
文章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學校為了慶祝「六一兒童節」發了三個饅頭,作者原本打算帶回家給媽媽和妹妹,結果自己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還是忍不住把三個饅頭都吃了。是作者不懂事嗎?不是,瞧作者再吃饅頭時也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但是在那個食不裹腹的年代,作者最終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把饅頭吃掉了。回到家後,作者不但沒有受到母親的責怪,母親反而似乎預料到他會把饅頭吃掉,而是蒸了五個饅頭,在鄰居二丫娘的面前為兒子挽回了尊嚴。
通過讀這個故事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母親的寬容和母親的愛,以及作者對自己行為的羞愧和對母親的感激。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有和作者同樣愛我的爸爸和媽媽。他們總是儘自己的能力來滿足我的許多無理要求。只要是我想吃,想玩,想要的東西,他們都會儘自己的可能來滿足我,家裡好吃好喝的總是要先讓我吃。所以,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多體諒爸爸媽媽,多幫爸爸媽媽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少讓爸爸媽媽為我操心,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篇五: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童年的饅頭》這篇文章,故事裡寫了一個叫平娃的男孩,他在村五裡外的小學上學,六歲的妹妹燒火做飯,媽媽起早摸黑掙工分,日子很清貧。有年「六·一」學校說是慶祝兒童節,每人發三個饅頭,平娃興衝衝地對媽媽和妹妹說:「明天發了饅頭,媽媽一個,妹妹一個,我一個」。妹妹高興地笑了,媽媽也笑了笑。
發饅頭那天回家路上,平娃看著手中的饅頭,口水一咽再咽,先把自己的那個吃了吧,兩三口下去,沒吃出味來。又走了一段,乾脆把娘的那個也給吃了……等平娃回到家,已經沒有饅頭了,媽媽笑了笑沒吭聲。一會兒二丫娘問:「平娃帶饅頭了嗎?二丫發了三個饅頭一個也沒捨得吃,餓著肚子跑回家了」!平娃媽笑著說:「我家平娃也帶來了,老師說他學習好,還多獎了兩個」。平娃看著鍋裡奇蹟般出現的五個饅頭,大聲哭了,他的童年結束了!
讀完後我很感動,平娃他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這種行為應該批評。生活中的我也有說話不算數的時候,比如每次考試前爸爸、媽媽都叮囑我要仔細讀題,認真答題,可我每次都因為粗心、馬虎考不了滿分,真的很後悔!我也會像平娃一樣,知錯就改,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平娃的媽媽也很偉大,她能寬容平娃的過錯,時刻不忘鼓勵自己的孩子,明知道平娃做不到,卻還說平娃學習好學校還多獎了兩個,這種博大的胸懷值得所有的媽媽學習。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說到做到,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也希望所有媽媽都對自己的孩子多鼓勵,多支持,讓自己的孩子知錯能改,取得更好成績!
篇六: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今天我剛讀了一篇文章叫《童年的饅頭》。
這篇文章講的是:小的時候,娘拉扯著我和妹妹,家裡窮的叮噹響。我在五裡外的村子上學,六歲的妹妹在家燒火做飯,背著比她還高半截的竹簍打豬草。娘起早摸黑掙工分(那年代就是大集體生產,按工分分糧食),日子清貧的像一串串乾枯的燈籠花。有一年「六。一」,學校說慶祝「兒童節」,每個學生三個饅頭。我興衝衝地對娘和妹妹說:「明天學校發饅頭,娘一個,妹一個,我一個。」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六。一」那天,學校真的蒸了許多饅頭。 開完典禮,每個人的手裡都多了片荷葉,荷葉裡是三個大饅頭。回家的路上看著饅頭,我口水直流,肚子也咕咕地叫……於是,我吃了自己的那個饅頭。 又走了一會兒,感覺更餓了,比上次餓的更厲害……心想娘很疼我,不會忍心讓我挨餓的,我把娘的那個也吃了…… ……
我回到家時,呆呆地看著空空的荷葉。 一會兒,二丫娘來了,「平娃娘,兒子給你帶回饅頭了嗎?我們二丫發了三個饅頭,一個都捨不得吃,餓著肚皮給我帶回來了!」娘說:「可不,我們平娃也全帶回來了。」 娘打開鍋蓋,裡面蒸著五個白中帶黃的饅頭。「老師說我們平娃學習好,多獎了兩個呢!」 那天中午,娘把饅頭拿給我和妹妹,妹妹大口大口的咬著饅頭,我卻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後來,我發現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結束了。
我讀了這篇文章,明白了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我們的心裡只有我們自己,母親不但沒有責備,還時時在為我們考慮,這就是母親的偉大。 以後,我們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要懂得為別人著想。
篇七: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在昨天那個風雨交加的下午,是三節作文課,老師在第一節課時給我們提重點知識,因為我們下星期一就要考期末考試了。第二節課,老師給我們講卷子,最後一題是一篇閱讀短文,在中午我寫這道題的時候,就覺得有種不一樣的感覺,因為我想這篇文章的內容大家也都有所體驗吧?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的學校在兒童節那天給每個孩子發三個饅頭,可是作者在回家的途中,像是被飢餓的魔鬼纏住,最終,作者把那三個饅頭一個個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但是母親的寬容卻使自責的我變得懂事了、成熟了。
在這篇文章中,開頭回憶了作者當時生活的貧困,寫出了三個饅頭的珍貴以及家人對饅頭到來的渴望,向我們展現出一幅舊社會的畫面;文章的中間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作者與鄰居家孩子心理活動的截然不同,同時寫出了作者的愧疚;文章最後寫出了母親對作者的寬容和對作者當時心情的了解,並寫出了作者在那一天裡長大了許多。
我對這片文章最深的理解就是作者母親那偉大的母愛了,我們的母親一定也想文中作者母親那樣關愛我們,母愛是空氣,當它幫助我們的時候,我們卻很忽視它對自己的重要,在那薄薄如母愛一般的空氣裡蘊藏著濃濃的愛意,有時簡直使人難以窒息。
我的母親雖然有時有些嚴厲,但世界上哪一個母親把愛自己的孩子呢?平常,媽媽每天不辭辛苦的給我做每一頓飯,晚上的作業她親自檢查籤字。
為了感謝我們的母親,我們除了好好學習,已經沒有任何報答的理由了。為了表達出我對媽媽的愛,我特地寫了一首抒情小詩:
媽媽的愛是一雙溫暖的手,那雙手溫暖了我的心田;媽媽的愛是一把扇子,那涼絲絲的風帶走了熱氣;媽媽的愛是那厚實的棉被,它使我免去了生病的擔憂;媽媽的愛是一把大傘,他擋住了我頭頂上的雨絲。
我愛我的母親
真眷戀當時依偎在母親懷抱裡的溫暖啊!
當你看了這篇文章,是否有所啟發呢?那就留下感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