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的一個最根本特徵(科學的標準是什麼)
2023-09-15 01:48:50 2
#頭條創作挑戰賽#
一、
最近看了一本書,基思·斯坦諾維奇的《這才是心理學》,英文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直譯過來是「如何理性地思考心理學」。
此書說,現代心理學不是那些什麼和勵志、賺錢(成功學)、職場、減肥之類聯繫起來的「暢銷心理學」,也不是類似弗洛伊德《夢的解析》那樣,個例 思考得出搭建在沙子上的理論大廈。
總之,沒必要把心理學去神話,認為他就是一個萬能膏藥,在哪都能發揮神奇效果。
也沒必要把心理學妖魔化,當作是玄學而否定。
我本來以為,這本書又是講有什麼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理論體系的介紹,沒想到,這本介紹了大量的科學方法論,以及心理學是如何應用科學方法論來推進實驗的。
與其說這本書講什麼是心理學,不如說他更側重於講什麼是科學,順便講一下心理學如何符合科學的標準。
作者認為,現代心理學,其實是嚴謹而細緻的科學,為什麼呢,因為它滿足科學的三個要素:系統運用實證研究、可公開驗證、可實證檢驗。
實證研究是指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相對的則是建立在虛空之上的,形上學的,純想像的,不是通過觀察和經驗而得到的研究結果。
比如物理就是明顯的實證研究。而星象,佔卜,則是非實證研究而成的。
可公開驗證則是可以通過公開的方式,被同行重複實驗得出相同結果,能通過同行審議。
比如我說人具有損失厭惡的特性,在90%可能獲得1w和100%獲得9k的選擇時,通常會選擇後者。
有其他心理學家做了類似的實驗,獲得了同樣的結果,通過了同行審議。
可實證檢驗是有可證偽性,大家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去證實或者證偽理論。比如月亮圍著地球轉,就可以通過望遠鏡來觀察證實。如果月亮不圍著地球轉,那麼,就被證偽了。
而如果我說上帝有六個眼睛八個嘴巴,可誰都沒見過上帝,也沒法通過某種觀察手段去見一見上帝,來驗證我的理論是是否正確,這就不具備證偽性,因此神學也不能算是科學。
二、
同時,心理學和科學一樣,研究操作主義,而不研究本質主義。
操作主義指的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問題。比如說,科學只解答類似「空氣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百分之多少多少氮氣,多少氧氣等」,「物體為什麼會下墜,原因是存在地心引力,加速度是9.8N/kg」等。
本質主義是什麼呢?本質主義是認為事物均有本質,可以認識並且加以揭示。比如,人的本質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什麼?
本質主義追求對問題的本質的探索和了解。
當然不是不行,哲學裡面,就有很多對本質的思考和探索,對終極問題的思考。
如經典哲學三問,你是誰?從哪來,到哪裡去?
如果你回答具體的人名,地名,那這不是哲學,哲學家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會隨著自己的認知而千差萬別。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處境不同時間下,對於這三個同樣問題的回答,也會不斷變化。
而科學,或者說現代科學裡面,本質問題並不是主要追尋的方向。
它所研究探索的,可能不是本質的,但一定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觀察的,可重複的規律。
三、
既然知道了科學的定義和科學的方法論,我腦子裡冒出了一個想法,成功學算科學嗎?
當然不算,之前就知道不算,只是隱隱地覺得哪裡不對,有些「不科學」,但是並不明確知道,他哪裡不對,為什麼不對。
畢竟,我曾經特別喜歡,特別相信成功學。從陳安之的書,看到安東尼·羅賓的書,記了很多筆記,做了很多「改變」,甚至有一段時間晚上還伴著成功學的課程內容睡眠。
那麼我成功沒有呢?答案顯而易見,木有。
成功學,別看它有個「學」字,就以為是學科,或者是科學。
實際上,咱上面已經聊過,科學的定義是運用實證研究,可公開重複,可實證驗證,講究操作主義而非本質主義。
而成功學,一條都夠不上,甚至每條都過線了。
1、先說實證研究,成功學的理論,並不是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來的,而是通過想像或者是個例而推斷得出的結論。
比如,陳安之《決定人生的21個信念》裡面說,「我要我就能」。
他這句話是怎麼得出來結論的呢?
成功學的書一般會是這樣行文,美國的託尼,或者傑森,或者中國的老王,有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通過思考,找到了某種方法,最終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我要我就能」。你真的要做成什麼事情,哪怕困難重重,看起來不可能,也一定能夠做到。
這結論的推斷,採取的是個例研究(哪怕有多個例子),不具備代表性和普適性,所以,他結論的立足點,就是不穩固的。
理論基礎不堅實,而且同行無法設置相同條件下讓結果復現,那更別說驗證了,就必定是錯的。
就像我想要中1000w的,只要我想,就能中嗎?如果我能中,那人人都能中1000w了。
同類的錯誤還有「不是不可能,只是暫時沒找到方法」。
那我想從純淨水裡面提取出金子(Au),可能嗎?花一百年,估計也找不到方法。
2、再說一個錯誤類型,就是因果關係的問題混亂。
比如這句話,「成功的百分百,來自態度」。
也就是說,態度決定成功?
不對在哪裡呢?這就是犯了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的錯誤。
正如我每天傍晚去跑步,跑著跑著太陽就下山了。那麼我跑步就能引起太陽下山嗎?我不跑步全世界就會持續是白天了?
態度可能影響成功或者是一個具備相關性的因素,但是,這兩者之間,無法證明具備因果關係。
同時,這這句話還犯了多重原因的錯誤。
很多事情,尤其是成功,可能是多重原因混合造成的,比如賽道(行業),時機,努力程度,專業能力,運氣等等。
態度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只提出一個因素,完全忽略其他因素,這就會讓人誤以為「成功」很簡單,從而忽視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不做相應準備,反而會降低成功的機率。
3、科學理論體系,各個結論之間,通常是相互配合,有機結合,邏輯自洽的。
而成功學裡面,有很多相互矛盾的結論。
比如,前面說「我要我就能」,這裡充分突出了個人意願高於物質條件,並且是決定因素,只要我想,就能完全忽視一切客觀條件,達到想要的結果。
但是到了後面,又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這裡又說明了客觀世界對於自己把事情做成的影響,以至於只能改變自己去迎合。
這裡就和上面相互矛盾了。
又比如,前面說「成功的百分百來自態度」,後面又說「決心決定成功」。
這兩者都「決定」成功。那成功究竟是哪一個真正「決定」的?這不就相互矛盾了?
上面的例子,還僅僅就陳安之《決定人生成就的21個信念》裡面隨便挑的幾個例子,如果你去看成功學相關的書,聽相關的演講,會發現裡面有更多的錯誤和問題。
這也是成功學為什麼不是科學的原因。
四、
好了,沒想到,我們很常見的「科學」這個詞,竟然有這麼豐富的內涵和講究,漲姿勢了。
學到的同學記得點讚關注一下,我們下次再見。
圖:stable diffu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