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調歌頭有感
2023-09-15 10:01:30
篇一:讀《水調歌頭》有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沒有蘇軾把酒問青天的豪爽,我也沒有蘇軾對月宮的豐富想像,但每當我走在大學校園裡,抬頭望到天上的明月時,明月就像有意似的,總讓我回想起故鄉的點點滴滴!
我的故鄉在南方,有一條寬闊而且美麗的河流過故鄉。故鄉的人都管她叫母親河。故鄉的人在河的岸邊修建了許多供人們休憩乘涼的小廣場。
記得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的學校就在河邊。在高考複習的那段時間裡,我經常在天氣好的夜晚,在晚修結束後,一個人來到小廣場,靜靜的望著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這樣神奇的效果,她能讓我心情平靜,她能把我身上的壓力陡然卸去,她能還我一個愉快的心情。她不會生氣,她更不會發怒,她只會帶著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視著你!這時你仿佛覺得這月亮似乎是為了你而變得愈加的明亮了!
又一次,我獨自走在這位於異鄉的大學校園裡,我抬起頭,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蘇軾,我想到了故鄉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
篇二:讀《水調歌頭》有感
今天,外婆帶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宋詞三百首》,其中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水調歌頭》我很喜歡。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在月圓之夜想到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感嘆人生好事難全,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進一步抒發了蘇軾懷念手足的深情。
這首詞讓我想到了還未回歸祖國大陸母親懷抱的臺灣,以及臺灣的小朋友們。每當中秋月圓的夜晚,我們就會家人團聚,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賞月,月亮又大又圓,象徵著美好和團圓。我吃著香甜的月餅抬頭望著圓圓的月亮,不禁想到遠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小朋友們,如果在這個美好的時刻我們能團聚在一起賞月,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媽媽曾經告訴過我,寶島臺灣素有「水果王國」的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另外,臺灣還有許多名勝古蹟,日月潭、阿里山、媽祖廟……真是說也說不完,如果我能象去上海一樣去臺灣旅遊,那該多好哇!
啊,親愛的臺灣,請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中吧!
篇三:讀《水調歌頭》有感
今天一大早,我剛起床,爸爸媽媽就教我背了一首詞,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爸爸告訴我,這首詞描寫的是詩人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想念起家人,盼望和家人一起團聚的心情。但是,我還不是特別明白這首詞的意義。中午我們回姥姥家吃飯的時候,我和媽媽還有姨,給在上海上大學的哥哥打了電話,問候他節日快樂,告訴他,我們大家都很想念他。在奶奶家,我又和叔叔、嬸嬸談起這首詞時,才發現他們都知道,嬸嬸甚至還能把它背下來呢!我這才知道這首詞原來那麼有名!通過八月十五的團圓飯,我明白了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所想表達的願望,就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能和親人團聚。
我也有一個願望:能一個也不少的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因為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是那麼的親切和溫暖。
祝願大家中秋快樂、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篇四:讀《水調歌頭》有感 付玉瑩
面向黑夜遙想千裡之外的家人,心中楚楚悽涼。這時的我尤為欽佩你——東坡居士。「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古往今來又有多少賢人雅士能擁有你這樣的豁達胸襟?
滿目的星鬥有你的身影,我嫉妒你的豁達。千年之前,你曾望月質疑:「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你滿臉的清澈,清澈的令人心碎。因為你的才華橫溢,因為你真正的君子的作風遭到所謂「文人騷客」的排擠,你與親人分隔兩地。那又如何?你依舊如白蓮一般清幽,世間的汙濁只襯得你更加的幽香。你望月表達著你的豁達,衣帶微散,你隨影而舞。而我卻看到了那張微笑面具下的悲哀,無奈,討厭這惡俗的世界 。
現在在我的身邊有四位真心的朋友,家人雖不在,卻不缺少關懷。我十分的幸運。十分的珍惜我現在的一切。天空中有一顆紅色的星星仿佛是你的無奈,你又在無奈什麼?
「月啊!我仰望著你,你給我雙倍的光芒,為什麼你離我這樣的遠?為什麼只給我著清涼的光?你難道也嫌棄我子瞻渾臭的凡胎麼?」
不!你是清澈的!白蓮是你的化身。你並非聖人又怎會沒有喜怒哀樂?你的心中也有著思念。「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月兒高高掛為的是令全天下的思鄉之人的懷念得到寄託。所以我月兒將你的祝福給你的弟弟。
千年的聲音流回現實,思緒如潮湧「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媽媽、爸爸、妹妹,你們在看天嗎?你們望著這如水一般皎潔的月了嗎?你們收到我的思念了嗎?
你的豁達,你的樂觀透過詩詞淋漓盡致的展現。我嫉妒你的豁達,因為我同樣仰慕你。從你的詞中我讀懂了你,讀懂了你的豁達你的鬱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又安撫了千年以來多少遊子的心?在仰望你的人中,我只是其中一個,真正體驗過才知道,所以你的思念我懂了。
篇五:讀《水調歌頭》有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不知什麼原因,從小就特別喜歡蘇東坡的這首詞。詞人舉杯,問天、問月,其實都是在問人生。作者「欲乘風歸去」,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面對世事的蒼桑,不由得發出「何似在人間」的感慨。按理說,月亮不該對人們有所怨恨吧,那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面對親人朋友的離散,作者以自我安慰的口吻道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名句,表現出作者曠達的心胸。詞的最後作者寫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無限懷念和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很難有一個大文學家,大學者能像蘇軾那樣,在生活的那個年代便極受追捧。在當時人心目中,他是繼歐陽修後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景仰的對象,學習的楷模。他以汪洋恣肆之才被錢鍾書譽為「宋代最偉大的文人,在散文、詩、詞各方面都有極高成就」,尤其在詞的創作方面,他以有意識的創新精神,在摸索一段時間後,便顯示了獨有個性,開詞中「豪放」一派先鋒。他「以詩為詞」,賦予詞這種傾訴兒女衷腸的文學形式以新的生命力,開拓詞的意境,使無所不能入詞。「豪放」似乎偏頗,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清雄」相濟的風格。而尤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最具代表。
上片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結束。這個人間的期待是團聚,是子由,月光自然順承了這一思緒。「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白白的月接觸到朱紅色的屋宇,泛著溫潤的光,又透過雕鏤得精美的窗,映在窗戶邊那不曾入眠的人。這時,因不知是密州的月,密州的人,還是齊州(山東濟南)的月,齊州的人,或者都有,我,一個讀者,產生了時空的錯覺。但既然詩人已在上片找到答案,心中應是淡定,這時應想著那不確定的人——蘇子由。子由應該也在經歷著我所經歷過的心境吧,子由知我心,我也知子由心。兄弟啊,你是不是也在抱怨今晚月圓的不是時候?「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你是不是以為月對我們有所怨恨,在我們分離的時候,獨自圓滿而空遺遺憾和相思於我們?如果是這樣,你知道麼?「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傳頌了近千年,字面意義很清晰,再擴大點理解,月圓月缺,悲歡離合總括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這句話也可解為:世間的萬事萬物不可能盡如人意,人的悲歡離合,我們耳聞目見,不需多說,就是那冷冷的沒有情感的月也有時而現,時而隱,時而圓,時而缺的時候,自古來都不曾改變。再往深層想,蘇軾的言下之意是不要苛求,珍惜眼前擁有的以及記憶中的美好,還有心中的希望,這才是生存下去的真正意義所在。勉為其難沒有幸福可言,我們需要做的,唯有祈禱「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你我都保持身心的健康,即使天涯各方,月不會欺騙與變卦,只要在月夜,像今晚,寄上你我真摯的相思,看月的同時一定會看見彼此的音容笑顏與思念的心,於是,你我也就不再感覺孤獨了。
這首詩也寫於中秋夜。時值天寶十五載,杜甫奔赴肅宗行在時被賊人所獲。當時,杜甫人在長安,家在鄜州。對詩人來說,分離的夜晚,明月拉近了他與思念的人心靈上的距離,他仿佛在那片明淨的月中看見了妻兒,不禁想像妻子閨中獨自倚窗看月的樣子,那哪是看月啊,分明在傷心月圓時,丈夫還身陷囹圄。擔心他,思念他,望著那輪圓月發呆啊。兒女們估計早已入睡,他們並不理解母親如此痴痴究竟為了什麼。這時,深夜的霧水早已打溼了她蓬鬆的烏髮,而月光映照著她煢煢的身影,雙臂泛著清冷的光。對於這一切,她毫未察覺。詩人仿佛看見這一切發生在眼前,他多想對妻子說:夜深了,你早早休息吧,我很快就回來了。到那時,我要為你擦乾思念的淚水,而我也為那團聚歡喜雀躍;那到時,你我共同在家欣賞這美妙的月色,不再忍受相思熬煎,空負良辰美景。詩人寫下這一切時,他的妻子並不知情,但毋庸置疑的是詩人對妻子的愛和夫婦相知相惜之情。如果詩人僅就思念寫思念,沒有月色作為背景和牽引思緒,便沒有如此意境,也不能有如此感人了。我們知道,當你在想像對方思念你的時候,你一定也思念著對方;你在勸慰對方不要過於傷悲,不要埋怨的同時,你也在勸慰自己。這份情感是深刻的,真摯的。在古代,男子多外出謀生,並可能在外謀生期間生出一段或幾段情事,甚至將原先的愛情、家庭淡忘,而女子唯有獨守空閨,忍受這一個人的寂寞。這時,以一個女性的視角道出寂寞和思念很自然,《水調歌頭》也寫相思,但與這類相思詞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他跳出了男女相思的陳規,以這一手法寫兄弟間的相思,抒發親情,友誼,又把這種感情寫得委婉動人,餘味無窮。
濃濃的情感,淡淡的哀傷,又超脫的達觀,以詞牌《水調歌頭》配合唱出。我們知道,在蘇軾前,詞是曲的副產品,詞傾訴兒女衷腸,可是,蘇軾拓寬了詞的創作道路。他以《水調歌頭》這曲既高亢又悠揚的曼聲長調來唱離別,唱思念,寄予幽眇情思,他的思念不是為思念而思念,思念之外,更有著各種複雜因素的推動。「作此篇兼懷子由」,一「兼」字道明詩人情感的複雜,作品是作幾種情感交織的產物,仕途的不快和親人的分離都在這中秋之月的背景下一一展現。幽眇情思卻也不能困住他。蘇軾懂得釋懷,懂得放棄。在勸慰子由的同時,也在勸慰自己,不僅如此,他還安慰了古往今來多少失意而不得團聚的遊子心?當皓月當空,寄上一片思念,寄上一份真摯,也算得安慰了。而月作為一種背景,不僅推動了詩人感情的發展,更促成了詩人對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詩人把個體再次放到了自然這個大的背景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這般,我,一個小小的個體又何必勉強事事都如我所願呢?擁有美好願望就已足夠,又何必願望可以成真呢?這首寫人生的作品也因中秋之月的作用,超越了悠閒的個體生命,在社會和生活的意義上獲得了永恆的意義。
最後要說的是,起先想不明白「歡飲」二字的意義。不是很孤獨麼?為何能「歡飲」?看完整首詞,再經仔細推敲,得出一個結論:這是蘇軾曠達人格的力量所在。在品嘗了人間的辛酸苦辣後,他不懊惱、不沮喪,而是將其化為一汪東逝的甘醇、清冽的水或悄轉玉盤的月,或輕拂過的風,一切都品嘗過了,一切都這樣悄然而逝,然後快樂地活著。幾年後,東坡先生已經不再唱「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代替這種溫婉涓儷,帶著淡淡憂傷的是更成熟的性格和更淡然的人生觀,他已高歌著「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