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鍋體電磁線圈繞線盤的製作方法
2023-09-13 02:37:05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繞線盤,具體的說是指一種鍋體電磁線圈繞線盤。
背景技術:
電磁爐,又名電磁灶,是現代廚房革命的產物,它無需明火或傳導式加熱而讓熱直接在鍋底產生,因此熱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是利用電磁感應加熱的原理製成的電氣烹飪器具。當前,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汙染,電磁爐的工作原理也運用到了工業領域,尤其是那些需要用到大型鍋爐的企業已經開始廣泛應用。目前,鍋體的加熱主要是利用交變電流通過多股漆包線產生方向不斷改變的交變磁場的原理對鍋體進行加熱,而多股漆包線由多圈依次貼合地組成一組線圈,並且線圈多組地固定於一線圈盤上內,繞線完成後的多股漆包線的形狀與鍋爐的底面相適配,現有的多股漆包線在繞線時每組中相鄰的兩根線圈之間及相鄰的兩組線圈之間均用膠固定連接,且又是採用人工繞線的方式。因此,現有的多股漆包線的繞線效率極其低下,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源,這並不適用於企業的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鍋體電磁線圈繞線盤,其主要目的在於克服現有的多股漆包線的繞線效率低下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鍋體電磁線圈繞線盤,包括內、外設置的小圓支撐環以及大圓支撐環,該大圓支撐環的設置高度高於小圓支撐環的設置高度,所述小圓支撐環內均布有四根支撐條,該四根支撐條的頂面為圓弧面,該四根支撐條的高度從小圓支撐環的內側面朝小圓支撐環的中心依次減小,該四根支撐條朝小圓支撐環中心的一端均設有磁芯容納腔,所述四根支撐條的磁芯容納腔圍起的中心設有與磁芯容納腔連接的安裝孔,所述小圓支撐環和大圓支撐環之間設有多根短圓弧支撐條及均布有四根長圓弧支撐條,該四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前部與小圓支撐環可拆卸地連接,且該前部的底面與對應的支撐條的頂面相適配,該四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後端與大圓支撐環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多根短圓弧支撐條均分為四組,每組短圓弧支撐條位於相鄰的兩長圓弧支撐條之間,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前、後端分別與小圓支撐環、大圓支撐環可拆卸地連接,所述每根長、短圓弧支撐條的頂面分別設有前、後依次布置的複數個第一線槽及前、後依次布置的若干個第二線槽,每根長、短圓弧支撐條的底面分別設有前、後依次布置的複數個第一磁條槽及前、後間隔布置的若干個第二磁條槽。
進一步的,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前部和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前端均與小圓支撐環可轉動地連接,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後端與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後端均與大圓支撐環高度可調節地連接。
再進一步的,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前部底面以及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前端底面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左插板、右插板,該左、右插板的底部分別設有橫向設置且向左延伸的左柱體及橫向設置且向右延伸的右柱體,所述小圓支撐環的頂面設有多組第一組合插槽,每組第一組合插槽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或一根短圓弧支撐條,所述第一組合插槽包括左組合插槽和右組合插槽;所述左組合插槽包括相互連通的左圓弧槽和左通槽,所述左圓弧槽供左插板插入,且左插板的右端面與左圓弧槽的右端面貼合,所述左柱體的左端面與左通槽的左端面貼合;所述右組合插槽包括相互連通的右圓弧槽和右通槽,所述右圓弧槽供右插板插入,且右插板的左端面與右圓弧槽的左端面貼合,所述右柱體的右端面與右通槽的右端面貼合;所述左通槽和右通槽內均塞設有用於固定左柱體和右柱體的塞件,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後端與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後端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左圓弧插板、右圓弧插板,所述大圓支撐環的頂面設有多組第二組合插槽,每組第二組合插槽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或一根短圓弧支撐條,每組第二組合插槽包括分別供左、右圓弧插板插入的左、右通插槽,該左、右通插槽均配備有固定塞。
進一步的,所述小圓支撐環、大圓支撐環分別設有多組第一組合插槽、多組第二組合插槽,每組第一、第二組合插槽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或一根短圓弧支撐條,所述第一組合插槽包括位於小圓支撐環頂面的第一左插槽、第一右插槽以及位於第一左、右插槽外側的第一開口插槽,所述第二組合插槽包括位於大圓支撐環頂面的第二左插槽、第二右插槽以及位於第二左、右插槽內側的第二開口插槽;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前部底面以及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前端底面均設有間隔布置的第一左前插板、第一右前插板,該第一左前插板、第一右前插板的外側分別設有第一左後插板、第一右後插板,所述第一左前插板、第一右前插板分別插設於第一左插槽、第一右插槽內,所述第一左後插板、第一右後插板插設於第一開口插槽內;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後端與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後端均設有間隔布置的第二左後插板、第二右後插板,該第二左後插板、第二右後插板的內側設有第二左前插板、第二右前插板,所述第二左後插板、第二右後插板分別插設於第二左插槽、第二右插槽內,所述第二左前插板、第二右前插板插設於第二開口插槽內。
再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左後插板的右端面、第二右後插板的左端面分別設有左開口槽、右開口槽,所述大圓支撐環的底面設有多個加強件,每個加強件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或短圓弧支撐條,所述加強件包括面板以及連接於面板頂面的兩加強條,該兩加強條分別插設於左開口槽、右開口槽內,且該兩加強條與左開口槽、右開口槽的配合為過盈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每組短圓弧支撐條由兩根短圓弧支撐條組成,相鄰的兩根短圓弧支撐條之間的空間大小與相鄰的長圓弧支撐條和短圓弧支撐條之間的空間大小均相等。
進一步的,所述大圓支撐環由四根圓弧支撐環依次可拆卸地拼接而成,每根圓弧支撐環的一端設有呈「工」字形的卡塊,每根支撐環的另一端設有與「工」字形卡塊相適配的卡槽。
進一步的,所述大圓支撐環的頂面設有十二個第一穿線孔,每個第一穿線孔位於相鄰的兩短圓弧支撐條之間或相鄰的長圓弧支撐條和短圓弧支撐條之間,所述大圓支撐環的外周面均布有多個凸耳,每個凸耳的頂面設有橢圓形的安裝通槽;所述小圓支撐環的頂面設有八個第二穿線孔,每個第二穿線孔位於相鄰的長圓弧支撐條和短圓弧支撐條之間,所述小圓支撐環的內周面均布有多個感應器安裝孔,所述四根支撐條的底面及小圓支撐環的底面均設有風扇安裝孔,其中兩根對稱設置的支撐條的底面的風扇安裝孔為兩前、後布置的安裝孔。
進一步的,所述每根短圓弧支撐條和長圓弧支撐條沿著長度的方向均設有多個間隔布置且豎向設置的磁芯安裝槽。
進一步的,所述小圓支撐環和大圓支撐環的底面均開設有複數個盲槽。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設計巧妙,所述第一線槽和第二線槽的設置可將多股漆包線直接放置於第一、第二線槽內,並且可以快速地將多股漆包線繞成多圈,較之人工繞線方式,相鄰的兩根線圈之間無需用膠固定,且不用將線圈繞成鍋爐的底面相適配的形狀。採用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多股漆包線的繞線效率,而且線圈繞成後,相鄰的線圈之間、線圈與鍋體之間會存在有間隙,這樣讓多股漆包線得到很好的散熱,延長其使用壽命。同時,採用本實用新型繞成後的線圈可布滿所有的第一、第二線槽,線圈通電後其產生的磁場分布均勻,對鍋體的加熱無盲點,使鍋體的加熱更加均勻。
2.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前部和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前端均與小圓支撐環可轉動地連接,每根長圓弧支撐條的後端與每根短圓弧支撐條的後端均與大圓支撐環高度可調節地連接,所述長圓弧支撐條和短圓弧支撐條的連接設置方式可根據鍋體的弧度調節長、短圓弧支撐條的高度,以適用鍋底底面弧度不同的鍋體,實現一盤多用的效果。同時,長、短圓弧支撐條與大、小圓支撐環可拆卸地連接,且大圓支撐環由四根圓弧支撐環依次可拆卸地拼接而成,這樣便可將每根長圓弧支撐條和短圓弧支撐條單獨卸下,大圓支撐環也可拆分為四部分,如此大大減小了本繞線盤的體積,同時又易於搬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小圓支撐環的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小圓支撐環的仰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大圓支撐環的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短圓弧支撐條的結構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短圓弧支撐條在另一角度的結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長圓弧支撐條在另一角度的結構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圓弧支撐環的結構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塞件的結構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固定塞的結構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小圓支撐環和大圓支撐環的結構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短圓弧支撐條在另一角度的結構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長圓弧支撐條在另一角度的結構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加強件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參照圖1和圖2。一種鍋體電磁線圈繞線盤,包括內、外設置的小圓支撐環1以及大圓支撐環1,該大圓支撐環2的設置高度高於小圓支撐環1的設置高度。所述小圓支撐環1內均布有四根支撐條11,該四根支撐條11的頂面為圓弧面,該四根支撐條11的高度從小圓支撐環1的內側面朝小圓支撐環1的中心依次減小,該四根支撐條11朝小圓支撐環1中心的一端均設有磁芯容納腔12,所述四根支撐條11的磁芯容納腔12圍起的中心設有與磁芯容納腔12連接的安裝孔13。
參照圖1、圖2、圖6和圖7。所述小圓支撐環1和大圓支撐環2之間設有多根短圓弧支撐條3及均布有四根長圓弧支撐條4,該四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前部與小圓支撐環1可拆卸地連接,且該前部的底面與對應的支撐條11的頂面相適配,該四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後端與大圓支撐環2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多根短圓弧支撐條3均分為四組,每組短圓弧支撐條3位於相鄰的兩長圓弧支撐條4之間,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的前、後端分別與小圓支撐環1、大圓支撐環2可拆卸地連接。所述每組短圓弧支撐條3由兩根短圓弧支撐條3組成,相鄰的兩根短圓弧支撐條3之間的空間大小與相鄰的長圓弧支撐條4和短圓弧支撐條3之間的空間大小均相等。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短圓弧支撐條3的頂面分別設有前、後依次布置的複數個第一線槽41及前、後依次布置的若干個第二線槽31;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短圓弧支撐條3的底面分別設有前、後依次布置的複數個第一磁條槽42及前、後依次布置的若干個第二磁條槽32。
參照圖1、圖2、圖6和圖7。所述第一線槽41和第二線槽31的設置可將多股漆包線直接放置於第一線槽41、第二線槽31內,並且可以快速地將多股漆包線繞成多圈,所述第一磁條槽42和第二磁條槽32均用於放置磁條,安裝孔13的頂面用於安裝感應鍋體溫度的溫度傳感器。
參照圖1。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前部和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的前端均與小圓支撐環1可轉動地連接,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後端與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的後端均與大圓支撐環2高度可調節地連接。
參照圖1、圖2、圖4、圖6、圖7、圖9和圖10。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前部底面以及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的前端底面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左插板5、右插板6,該左插板5、右插板6的底部分別設有橫向設置且向左延伸的左柱體51及橫向設置且向右延伸的右柱體61。所述小圓支撐環1的頂面設有多組第一組合插槽,每組第一組合插槽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4或一根短圓弧支撐條3,所述第一組合插槽包括左組合插槽7和右組合插槽8。所述左組合插槽7包括相互連通的左圓弧槽71和左通槽72,所述左圓弧槽71供左插板5插入,且左插板5的右端面與左圓弧槽71的右端面貼合,所述左柱體51的左端面與左通槽72的左端面貼合。所述右組合插槽8包括相互連通的右圓弧槽81和右通槽82,所述右圓弧槽81供右插板6插入,且右插板6的左端面與右圓弧槽81的左端面貼合,所述右柱體61的右端面與右通槽82的右端面貼合。所述左通槽72和右通槽82內均塞設有用於固定左柱體51和右柱體61的塞件70。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後端與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的後端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左圓弧插板9、右圓弧插板10,所述大圓支撐環2的頂面設有多組第二組合插槽,每組第一組合插槽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4或一根短圓弧支撐條3,每組第二組合插槽包括分別供左圓弧插板9、右圓弧插板10插入的左通插槽21、右通插槽22,該左通插槽21、右通插槽22均配備有固定塞26。
參照圖1、圖2、圖4、圖6和圖7。所述左插板5、左柱體51與左組合槽7的設置及右插板6、右柱體61與右組合槽8的設置使得長圓弧支撐條4的前部和短圓弧支撐條3的前端可相對於小圓支撐環1轉動,當鍋體的底面的弧度不同時,可調節長圓弧支撐條4和短圓弧支撐條3的左圓弧插板9、右圓弧插板10插入左通插槽21、右通插槽22的插入量,從而調節長圓弧支撐條4後端和短圓弧支撐條3後端的高度,以便供鍋底弧度不同的鍋體使用,實現一盤多用的效果。
參照圖1、圖4和圖8。所述大圓支撐環2由四根圓弧支撐環20依次可拆卸地拼接而成,每根圓弧支撐環20的一端設有呈「工」字形的卡塊201,每根支撐環20的另一端設有與「工」字形卡塊201相適配的卡槽202。所述大圓支撐環2由四根圓弧支撐環20拼接而成,同時長圓弧支撐條4和短圓弧支撐條3也可進行拆卸,這樣可大大減小了本繞線盤繞線前的體積,同時又易於搬運。
參照圖1、圖2和圖4。所述大圓支撐環2的頂面設有十二個第一穿線孔23,每個第一穿線孔23位於相鄰的兩短圓弧支撐條3之間或相鄰的長圓弧支撐條4和短圓弧支撐條3之間。所述小圓支撐環1的頂面設有八個第二穿線孔14,每個第二穿線孔14位於相鄰的長圓弧支撐條4和短圓弧支撐條3之間,所述第一穿線孔23和第二穿線孔14用於供多股漆包線的線頭穿過。所述大圓支撐環2的外周面均布有多個凸耳24,每個凸耳24的頂面設有橢圓形的安裝通槽241,為了更好地固定鍋體,在鍋體的底面焊接有四根均勻布置的螺杆,每根螺杆與一安裝通槽241對應,鍋體在固定時,將螺杆穿過對應的安裝通槽241並用螺母鎖緊,考慮到鍋體在固定時經常需要進行微調,因此將安裝通槽241設計成橢圓形,以便螺杆的調節。
參照圖1、圖3、圖5和圖7。所述小圓支撐環1的內周面均布有多個感應器安裝孔15,該多個感應器安裝孔15用於安裝感應多股漆包線的溫度。所述四根支撐條11的底面及小圓支撐環1的底面均設有風扇安裝孔16,其中兩根對稱設置的支撐條11的底面的風扇安裝孔為兩前、後布置的安裝孔,用於安裝大小不同的風扇。所述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和長圓弧支撐條4沿著長度的方向均設有多個間隔布置且豎向設置的磁芯安裝槽30,所述,所述磁芯容納腔12和磁芯安裝槽30用於安裝磁芯,當線圈通電後,磁條和磁芯對磁場起到向鍋體定向的作用。所述小圓支撐環1和大圓支撐環2的底面均開設有複數個盲槽(圖中未標出),該複數個盲槽用於減輕小圓支撐環1和大圓支撐環2的重量,同時減少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實施例二
參照圖11至圖15。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所述短圓弧支撐條3和長圓弧支撐條4的高度不可調。所述小圓支撐環1、大圓支撐環2分別設有多組第一組合插槽7、多組第二組合插槽8,每組第一組合插槽7、第二組合插槽8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4或一根短圓弧支撐條3。所述第一組合插槽7包括位於小圓支撐環1頂面的第一左插槽71、第一右插槽72以及位於第一左插槽71、第一右插槽72外側的第一開口插槽73。所述第二組合插槽8包括位於大圓支撐環2頂面的第二左插槽81、第二右插槽82以及位於第二左插槽81、第二右插槽82內側的第二開口插槽83。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前部底面以及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的前端底面均設有間隔布置的第一左前插板5、第一右前插板6,該第一左前插板5、第一右前插板6的外側分別設有第一左後插板51、第一右後插板61,所述第一左前插板5、第一右前插板6分別插設於第一左插槽71、第一右插槽72內,所述第一左後插板51、第一右後插板61插設於第一開口插槽73內。所述每根長圓弧支撐條4的後端與每根短圓弧支撐條3的後端均設有間隔布置的第二左後插板9、第二右後插板10,該第二左後插板9、第二右後插板10的內側設有第二左前插板91、第二右前插板101,所述第二左後插板9、第二右後插板10分別插設於第二左插槽81、第二右插槽82內,所述第二左前插板91、第二右前插板101插設於第二開口插槽83內。
參照圖12至圖15。所述第二左後插板9的右端面、第二右後插板10的左端面分別設有左開口槽90、右開口槽100,所述大圓支撐環2的底面設有多個加強件25,每個加強件25對應一根長圓弧支撐條4或短圓弧支撐條3。所述加強件25包括面板251以及連接於面板251頂面的兩加強條252,該兩加強條252分別插設於左開口槽90、右開口槽100內,且該兩加強條252與左開口槽90、右開口槽100的配合為過盈配合。所述加強件25可將第二左後插板9、第二右後插板10緊固於第二左插槽81、第二右插槽82內,同時加強件25還可使得相鄰兩圓弧支撐環20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固。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並不局限於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於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