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用外裝零件及其製造方法
2023-09-20 12:43:40 1
專利名稱:鐘錶用外裝零件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鐘錶用外裝零件。
在已有技術中,作為鐘錶用外裝零件,例如鐘錶用外殼的表面加工方法,一般採用在加工成為白色的場合、在本底為黃銅或不鏽鋼的表面施以Ni鍍層,以及進一步在其上施以Pd鍍層的方法、在加工成黃金的場合、在黃銅本底的表面的Ni鍍層上施以Au合金鍍層的方法,從而獲得各自的表面光澤加工效果。
然而,近年來對於作為鐘錶用外裝零件的鐘表外殼及錶帶,人們開始喜愛具有復古格調的陳舊感覺的已用舊了的不鏽鋼色或金色的那種感覺。而要通過用表面處理的電鍍來使之產生這樣的感覺,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而,一般採用在鐘錶外殼表面進行不均勻的珩磨、並在其上施以Ni鍍層作為底鍍層、,再在其上施以Pd鍍層或Au合金鍍層、藉以表現復古格調。
不過,採用這種方法時,表面會出現珩磨紋路,而不能產生那種因用舊而隨意劃上傷痕那樣的、略帶暗濁色調的不鏽鋼或金子所具有的感覺。另外,曾設想用在底鍍之後進行珩磨處理的手法,但因經珩磨處理可簡單地消除底鍍層,故而鍍層厚度必須製成通常的2倍以上,否則得不到效果,為此還存在成本高的問題。
本發明的發明者們以解決這些現有技術中的問題,努力地進行了研究,結果成功地獲得了賦於鐘錶用外裝零件古樸情調的陳舊感覺的色調,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本發明提出了鐘錶用外裝用零件及其製造方法,並想以此解決上述問題。所提出的鐘表用外裝用零件的特徵為,具有在作為本底的同合金上或鋅的耐蝕鍍層上施有的Ni鍍層、以及在其上的至少具有Pd、Rh、Au、Au合金中一種的貴金屬的鍍層,金層厚為2-5μm、相對反射率為4-7。
以下,將就鐘錶殼體對鐘錶用外裝零件進行詳細說明,本發明是以獲得脫離了原來的光澤加工的、可賦於復古格調的陳舊感覺的鐘表殼為目的,通過以往認為不可能實現此目的的電鍍表面處理來達成的。
本發明所採用的鐘表外殼等的本底為與已有技術相同的同合金的黃銅或鋅白銅或在表面施以耐蝕鍍層的鋅,作為底鍍層施以Ni鍍層,在該層之上使之形成為貴金屬鍍層的Pd鍍層、Rh鍍層、Au鍍層及Au合金鍍層中的任一個單一層或者複合層。該場合所採用的Pd、Rh、Au、Au合金可以是現有技術的電鍍中所採用的。
鍍層的厚度包括底鍍層及貴金屬鍍層,以2-5μm為適當,貴金屬鍍層即便不是單層,也有必要按該範圍。在此範圍之外,不能獲得本發明所追求的具有復古格調的色調效果。
對於鐘錶外殼表面鍍層的處理,可以應所需求的色調作種種變更。例如,在需要半光澤色調的白色時,在黃銅底本底上施以無光澤的Ni鍍層,並在其上施以有光澤的Pd鍍層,在需要黃金色時,在無光澤的Ni鍍層之上施以有光澤的Au合金鍍層,或者,在前記的無光澤Ni鍍層施以有光澤的Au合金鍍層、也可用在前記的無光澤Ni鍍層之上疊加以有光澤的Pd電鍍及有光澤的Au合金鍍層,總之有各種組合的方法,並不一定非使所有均成為無光澤電鍍不可。此處所述之無光澤Ni電鍍,是指使用將要配合的光澤劑限制於通常使用的一半左右的電鍍浴之場合。而有光澤Pd電鍍、有光澤Au合金電鍍等是指使用了通常的產生光澤的電鍍浴的場合。
作為光澤劑,可以例舉為具有=C-SO2構造的鄰磺醯苯醯亞胺、1,5萘二磺酸鈉、1,3,6萘三磺酸鈉等一次光澤劑,及氧雜萘鄰酮、2-丁炔、2-丁炔-1,4-二醇、乙撐氰醇、硫代尿素、喹啉、吡啶等二次光澤劑。
在發明中,在施用Pd、Rh、Au、Au合金的無光澤電鍍之時,有必要採用將這些光澤劑調整至通常的二分之一左右的範圍內的電鍍浴。
本發明中關鍵之處在於,將鍍層的全膜厚調整至2-5μm的範圍內,並且通過加減電鍍浴的光澤劑的配合量,使膜表面的相對反射率保持於4-7範圍。該場合所述之相對反射率是指採用自動變角光度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制)從對於鍍層表面的60°入射光的正反射方向的變角光度曲線所得的數值,現有技術的鐘表用外殼的鍍層即使為半光澤調(珩磨處理之物)亦在9以上,故而本發明的相對反射率4-7的範圍是以往所無法實現的。
圖1表示本發明的鍍層,及現有技術方法的Pd鍍層表面用自動變角光度計(GP-1R)測定的變角光度曲線,A、B、C分別為本實施例1、2、3的曲線,而D為現有技術方法的曲線。由此可知,本發明的產物表面粗糙,顯示一種具有半光澤的高級感。
依據本發明,通過將鍍層膜表面的相對反射率保持於4-7的範圍,從而獲得了透過各鍍層的光相互幹涉的、現有技術的表面處理法所無法得到的、具有高級感的、雍容大方的古樸格調的鐘表外殼。
以下例舉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本發明並不受此限制。
實施例1在黃銅製的鐘表外殼的本底上採用如下的電鍍浴,施以無光澤的Ni鍍層。
無光澤Ni鍍層組成硫酸鎳250g/l氯化鎳45g/l
硼酸40g/l1,5萘二磺酸鈉5g/l1,4丁炔二醇0.1g/l福馬林1.2g/lpH3.5-4.5溫度40-55℃陰極電流密度 2-10A/dm2膜度3μm當該Ni鍍層上用電鍍浴施以具有貴金屬鍍層的有光澤的Pd鍍層的結果,獲得相對反射率為6.4的半光澤的具有高級感的鐘表外殼。
光澤Pd電鍍浴組成氯化鈀5g/l氯化鎳30g/l氯化銨50g/lpH8.5-9.5光澤劑優其來依特(ュ-ジラィト)#613-5g/l(荏原優其來依特(株)制)溫度25-35℃陰極電流密度 0.5-1.5A/dm2膜厚2μm為了比較,用現有技術的電鍍浴進行有光澤的Ni電鍍,在該3μm膜厚之上施以膜厚2μm的有光澤的Pd電鍍者,其相對反射率為9以上,未能得到半光澤的膜。
實施例2對黃銅製的鐘表外殼的本底用如下的電鍍浴施以有光澤的Ni鍍層,在其上再施以為貴金屬電鍍的無光澤Pd鍍層及有光澤的金合金鍍層,再進行黃色金電鍍加工結果,得到相對反射率為5.4的半光澤黃金色的鐘表外殼。
#光澤Ni電鍍浴組成硫酸鎳280/gl氯化鎳40g/l硼酸40g/l光澤劑(優其來依特#61)3g/l凹痕防止劑5g/lpH4-4.5溫度50-70℃陰極電流密度 0.5-6A/dm2膜厚1μm#無光澤電鍍浴組成氯化鈀6g/l氯化鎳40g/l氯化銨8.8g/l光澤劑(優其來依特#61)1.2g/lpH8.5-9.5溫度25-35℃陰極電流密度 0.2-1.5A/dm2膜厚2μm#光澤金合金電鍍浴組成鋅酸金鈉0.5g/l鈀(金屬)3.0g/lEDTA-CM1.0g/l亞砷酸1.0g/l
EDTA-ZNA100g/l亞硫酸金鈉50g/lpH9-9.5溫度45-50℃陰極電流密度 0.2-1.0A/dm2膜厚1μm實施例3為使鋅製鐘錶外殼本底的耐蝕性提高,使之形成耐蝕層鍍。
耐蝕鍍層是由有光澤的Cu電鍍層15-20μm(下記為電鍍浴)及有光澤的Ni電鍍層10-15μm(實施例2所示有光澤的Ni電鍍浴)形成的。
隨後,在耐蝕鍍層之上施以無光澤Ni鍍層2μm(實施例1所示之無光澤Ni電鍍浴)及有光澤的Pd鍍層2μm(實施例1所示之Pd電鍍浴)的結果,得到相對反射率為6.4的半光澤的白色鐘錶外殼。
另外,在欲獲得半光澤的金色時,可以通過在耐蝕鍍層形成之後,施以無光澤Ni鍍層及有光澤Au合金鍍層而獲得。
#光澤Cu電鍍浴組成硫酸銅200g/l硫酸50g/l溫度50℃苯酚1g/l陰極電流密度 0.5-5A/dm2膜厚15-20μm3.附圖的簡單說明圖1為表示本發明鍍層及現有技術方法的鍍層的表面粗糙程度的變角光度曲線圖。
權利要求
1.一種鐘錶用外裝零件,其特徵在於,該外裝零件是在本底上或該本底的耐蝕鍍層上具有Ni鍍層、在其上的Pd、Ph、Au、Au合金中的至少一種所形成的貴金屬鍍層,除耐蝕鍍層外的鍍層厚度為2-5μm,相對反射率為4-7。
2.一種鐘錶用外裝零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製造方法是在本底上或該本底的耐蝕鍍層上施以Ni鍍層,再在其上施以由Pd、Rh、Au、Au合金之中的至少一種所形成的貴金屬鍍層;將Ni電鍍浴、各種貴金屬電鍍浴中的至少一種的配合光澤劑調整在通常的一半左右,將除耐蝕層外的鍍層厚調整在2-5μm的範圍,使相對反射率保持在4-7的範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鐘錶用外裝零件。
文檔編號C25D5/12GK1037224SQ8910171
公開日1989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1989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1988年4月28日
發明者藤生康彥 申請人:西鐵城鐘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