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及實驗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01:30:10 4
專利名稱: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及實驗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學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及實驗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的常壓低氧實驗艙達到低氧的目的主要採用兩種方式一是用化學方法製備 CO2,用CO2填充艙內將艙內的空氣排出使艙內A的濃度降低;二是以液氮瓶提供N2,填充到艙內,以降低艙內的A濃度。艙內的濃度以傳感器來測定並顯示,以人為的方式控制艙內的O2濃度。現有技術不能精確控制艙內O2濃度,同時存在隊的運輸及連續供給艙內使用的問題,且N2隻能滿足短時間使用。由於艙內O2濃度不均勻,從而使實驗數據不科學。現有的實驗艙對實驗動物在實驗中的狀況不能實現實時觀察和記錄,且無溫、溼度的記錄,同時無滅菌、消毒的設施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使實驗結果更加科學、準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使實驗過程全部自動化。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包括實驗艙體,所述實驗艙體內限定出實驗室;緩衝艙體,所述緩衝艙體相鄰設置在所述實驗艙體的第一側且內部限定出緩衝室,所述緩衝室通過實驗門與所述實驗室可連通,所述緩衝艙體的第一側設有緩衝門;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設在所述實驗艙體的第二側且所述控制箱內部設置有控制設備;兩個風機,所述兩個風機分別設在所述實驗艙體和所述緩衝艙體的上方以向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供給氣體;和兩套滅菌裝置,所述滅菌裝置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傳感器組件,所述傳感器組件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以檢測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的氣體濃度、溫度和溼度;和實驗設備,所述實驗設備設在所述實驗室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通過在實驗艙體的一側設置有緩衝艙體,可保證實驗室內的環境不會因操作人員的進出而破壞,從而使實驗結果更準確。通過設置有兩個風機和兩套滅菌裝置,確保了實驗艙體和緩衝艙體內的氣體均勻度,使氣體更準確地達到實驗要求且可提供細胞及微生物的低氧性研究並保證了在實驗室內進行的缺氧性實驗不受其它細菌及病毒幹擾。另外,通過在實驗艙內設置的傳感器組件實現分別對實驗室和緩衝室內氣體濃度的準確、實時的自動化控制。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還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徵[0010]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滅菌裝置包括紫外線滅菌燈,所述紫外線滅菌燈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的周壁上,由此可保證在所述實驗室內的動物活體、細胞、細菌及病毒等缺氧性實驗不受到其他細菌及病毒幹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進一步包括兩套熱光源照明燈,所述兩套熱光源照明燈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的頂壁上以分別對實驗室和緩衝室內進行照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進一步包括頂箱,所述頂箱設在所述實驗艙體和所述緩衝艙體的頂部,其中所述兩個風機分別設在所述頂箱內的與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的相對應的位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兩套所述傳感器組件中的每一套均包括用於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二氧化碳傳感器;用於檢測氧氣濃度的氧氣傳感器;以及用於檢測實驗室和緩衝室內的氣體溫度和溼度的溫度、溼度傳感器,實現了實驗艙內氣體濃度的精確、實時地自動化控制。進一步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包括鎖緊裝置,所述鎖緊裝置安裝在所述實驗門上以鎖緊所述實驗門;和密封裝置,所述密封裝置設在所述實驗室內以對所述實驗室內進行氣體密封以防止漏氣。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實驗艙體和所述緩衝艙體分別包括鋼化玻璃和支撐所述鋼化玻璃的不鏽鋼支架,使實驗艙的使用壽命變長且方便實驗人員隨時觀察實驗情況。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實驗設備包括安排不同組別實驗動物的實驗的壁掛式動物籠具架;便於在艙內對實驗動物進行生理或病理指標的測定及解剖的摺疊式儀器工作檯;儀表信號線導入孔,所述儀表信號線導入孔適於將實驗室內的動物各種生理、病理信號導出艙外的接入儀器使實驗範圍變大,可滿足大、中、小型實驗動物的實驗。進一步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包括可實時記錄實驗過程的監視攝像設備, 所述監視攝像設備設在所述實驗室內以對實驗動物在實驗中的狀況進行實時觀察和記錄。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包括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氣體製造輸送系統,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與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的兩個風機連接,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製造氮氣並將氮氣與空氣混合後分別輸送到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的實驗室和緩衝室內;和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用於控制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對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內輸入氮氣並控制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內的氧氣濃度並檢測反饋。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通過設置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和控制系統,在當實驗室內氧濃度小於預設定氧濃度時,該系統以純氮氣濃度的氣體注入實驗艙內,排出自然成分的氣體,直至實驗艙內氧濃度達到預設定氧濃度,此後,實驗期間按設定流量與氧濃度的氣體持續注入實驗艙內,從而解決了高純度氮氣的供給、氮氣和空氣的流量控制、艙內氧濃度的穩定控制問題,使實驗結果更加科學、準確,且完全達到了氧濃度從2% 21 %的連續設定和全部實驗過程的自動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所述空氣壓縮機用於壓縮並清潔空氣;制氮設備,所述制氮設備與所述空氣壓縮機連接以將所述空氣壓縮機中輸出的一部分空氣制氮;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所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連接在所述制氮設備的下遊以接收所述制氮設備製造的氮氣;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所述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連接在所述空氣壓縮機的下遊以接收所述空氣壓縮機中輸出的另一部分空氣;和氣體混合罐,所述氣體混合罐分別與所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和所述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連接以接收並混合空氣和氮氣然後通過所述兩個風機分別送入到所述實驗室和緩衝室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制氮設備包括空氣預處理裝置,所述空氣預處理裝置與所述空氣壓縮機相連以對空氣壓縮機輸出的空氣進行預處理;空氣緩衝罐,所述空氣緩衝罐連接至所述空氣預處理裝置的下遊以緩衝所述空氣預處理裝置輸出的氣體;制氮機,所述制氮機將所述空氣緩衝罐中的氣體制氮;氮氣緩衝罐,所述氮氣緩衝罐與所述制氮機相連以緩衝所述制氮機輸出的氮氣並送入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中,可連續向實驗艙內提供純度高的氮氣,避免了使用(X)2對實驗動物生理功能的影響。可選地,制氮機為變壓吸附制氮機。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的示意圖;和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後」、「左」、「右」、
「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 「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下面參考圖1-圖2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為在科研過程中對各種動物在常溫常壓、低氧環境下進行醫學科學試驗的環境模擬實驗設備。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通過調節環境含氧量的變化,模擬出非自然環境下的空氣成分指標,適用於研究人體、中、小型動物、細胞及各種病原微生物在常壓、缺氧狀態下的生命耐受性及各種生理、病理指標。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如圖1和圖2所示, 包括實驗艙體1,緩衝艙體2,控制箱3,兩個風機40和41,兩套滅菌裝置(圖未示出),傳感器組件6和實驗設備7,其中,實驗艙體1內限定出實驗室10。緩衝艙體2相鄰設置在實驗艙體1的第一側且內部限定出緩衝室20,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作為缺氧性實驗所需模擬環境。緩衝室20通過實驗門11與實驗室10可連通,緩衝艙體2的第一側設有緩衝門 21。由此操作人員要進入到實驗室10中時,須先通過緩衝門21進入到緩衝室20並關閉緩衝門20,待緩衝室20內的氧氣濃度達到與實驗室10內的氧氣濃度相同之後,操作人員才可通過實驗門11進入到實驗室10內,避免破壞實驗室10內的環境,進而可使實驗結果更準確。可選的,實驗艙體1和緩衝艙體2分別包括鋼化玻璃和支撐所述鋼化玻璃的不鏽鋼支架,且在實驗艙體1和緩衝艙體2的地板上設置平排汙地漏口即排汙管道,使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的使用壽命長且清洗方便,同時,使用鋼化玻璃可更便於實驗人員隨時觀察實驗室內的實驗情況。如圖1所示,控制箱3設在實驗艙體1的另一側且控制箱3內部設置有控制設備 (圖未示出)以實現自動化控制。兩個風機40和41分別設在實驗艙體1和緩衝艙體2的上方以向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供給氣體,確保了實驗艙體1和緩衝艙體2內的氣體均勻度。兩套滅菌裝置分別設在實驗室和緩衝室內可提供細胞及微生物的低氧性研究,保證了缺氧性實驗不被細菌及病毒幹擾。傳感器組件6分別設在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以檢測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的氣體濃度、溫度和溼度。實驗設備7設在實驗室10內。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通過在實驗艙體1的一側設置有緩衝艙體2,可保證實驗室10內的環境不會因操作人員的進出而破壞,從而使實驗結果更準確。通過設置有兩個風機40、41和兩套滅菌裝置,確保了實驗艙體1和緩衝艙體2內的氣體均勻度,使氣體更準確地達到實驗要求且可提供細胞及微生物的低氧性研究並保證了在實驗室10內進行的缺氧性實驗不受其它細菌及病毒幹擾。另外,通過在實驗艙 100內設置的傳感器組件6實現分別對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氣體濃度的準確、實時的自動化控制。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滅菌裝置包括紫外線滅菌燈,該紫外線滅菌燈分別設在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的周壁上。由此可保證在實驗室2內的動物活體、細胞、細菌及病毒等缺氧性實驗不受到其他細菌及病毒幹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進一步包括兩套熱光源照明燈(圖未示出),兩套熱光源照明燈分別設在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的頂壁上以分別對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進行照明。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進一步包括頂箱8,頂箱8設在實驗艙體1和緩衝艙體2的頂部,其中兩個風機40和41分別設在頂箱8內的與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的相對應的位置,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頂箱8 上設置有防塵蓋板以減少落入到兩個風機40和41內的灰塵。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傳感器組件6中包括用於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二氧化碳傳感器61,用於檢測氧氣濃度的氧氣傳感器62以及用於檢測實驗室10和緩衝室 20內的氣體溫度和溼度的溫度溼度傳感器63。具體地,如圖2所示,在實驗室10的傳感器組件6a包括用於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二氧化碳傳感器61a,用於檢測氧氣濃度的氧氣傳感器62a以及用於檢測實驗室10內的氣體溫度和溼度的溫度溼度傳感器63a。在緩衝室 20的傳感器組件6b包括用於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二氧化碳傳感器61b,用於檢測氧氣濃度的氧氣傳感器62b以及用於檢測實驗室10內的氣體溫度和溼度的溫度溼度傳感器63b, 由此實現了實驗艙100內氣體濃度的精確、實時地自動化控制。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進一步包括鎖緊裝置(圖未示出)和密封裝置(圖未示出),鎖緊裝置安裝在實驗門上以鎖緊實驗門,密封裝置設在實驗室10內以對實驗室10內進行氣體密封以防止漏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實驗設備7包括安排不同組別實驗動物的實驗的壁掛式動物籠具架,便於在艙內對實驗動物進行生理或病理指標的測定及解剖的摺疊式儀器工作檯和儀表信號線導入孔,儀表信號線導入孔適於將實驗室內的動物各種生理、病理信號導出艙外的接入儀器使實驗範圍變大,可滿足大、中、小型實驗動物的實驗。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進一步包括設置在實驗室10內的可實時記錄實驗過程的監視攝像設備,以對實驗動物在實驗中的狀況進行實時觀察和記錄。下面參考圖2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使實驗過程全部自動化。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包括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和控制系統,其中,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中描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氣體製造輸送系統與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的兩個風機40和41連接,氣體製造輸送系統製造氮氣並將氮氣與空氣混合後分別輸送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 的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控制系統用於控制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對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內輸入氮氣並控制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100內的氧氣濃度並檢測反饋。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通過設置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和控制系統,在當實驗艙100內的氧濃度小於預設定氧濃度時,該系統以純氮氣濃度的氣體注入實驗艙100內,排出自然成分的氣體,直至實驗艙100內氧濃度達到預設定氧濃度,此後,實驗期間按設定流量與氧濃度的氣體持續注入實驗艙100內,從而解決了高純度氮氣的供給、氮氣和空氣的流量控制、艙內氧濃度的穩定控制問題,使實驗結果更加科學、 準確,且完全達到了氧濃度從2 % 21 %的連續設定和全部實驗過程的自動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 201,制氮設備205,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202,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和氣體混合罐204, 其中,空氣壓縮機201用於壓縮空氣。制氮設備205與空氣壓縮機201連接以將空氣壓縮機201中輸出的一部分空氣制氮。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202連接在制氮設備205的下遊以接收制氮設備205製造的氮氣,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連接在空氣壓縮機201的下遊以接收空氣壓縮機201中輸出的另一部分空氣。氣體混合罐204分別與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 202和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連接以接收並混合空氣和氮氣然後通過兩個風機40和41 分別送入到實驗室10和緩衝室20內。如圖2所示,空氣壓縮機201的出口分成兩個支路,其中一個支路通過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連接氣體混合罐204,另一個支路連接制氮設備205,制氮設備205的出口通過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202連接氣體混合罐204,氣體混合罐204的出口通過管道500和減壓閥(圖未示出)分別連接至實驗艙體1和緩衝艙體2。此時壓縮氣體從空氣壓縮機201 產生後,一部分流經制氮設備205,從制氮設備205出來的氮氣再流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 202中,從空氣壓縮機201出來的另一部分新鮮空氣直接流到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中, 然後兩路氣體在氣體混合罐204中交匯。這樣通過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202和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的開度來調節空氣和氮氣的混合比例,從而達到控制氣體成分的目的,最後從氣體混合罐204出來的氣體流入實驗艙100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制氮設備205包括空氣預處理裝置,空氣緩衝罐,制氮機和氮氣緩衝罐,其中,空氣預處理裝置與空氣壓縮機相連以對空氣壓縮機輸出的空氣進行預處理,空氣緩衝罐連接至空氣預處理裝置的下遊以緩衝空氣預處理裝置輸出的氣體,制氮機將空氣緩衝罐中的氣體制氮,氮氣緩衝罐與制氮機相連以緩衝制氮機輸出的氮氣並送入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202中。在本發明的一個示例中,制氮機為變壓吸附制氮機。該變壓吸附制氮機的工作原理是以碳分子篩為吸附劑,利用加壓吸附、降壓解吸的原理從空氣中吸附氧氣,從而分離出氮氣。由於碳分子篩對02、N2的吸附特性如下吸附壓力的增加,可使得02、N2吸附量同時增大,且仏的吸附量增加幅度要大一些。而當變壓吸附周期短時,02、N2的吸附遠沒有達到平衡,所以02為擴散速率的差別使O2的吸附量在短時間內大大超過隊的吸附量。因此,變壓吸附制氮機正是利用碳分子篩的吸附特性,採用加壓吸附,降壓解吸的循環周期,使壓縮空氣交替進入兩吸附塔來實現空氣分離,從而連續產出高純度的氮氣,可連續向實驗艙100 內提供純度高的氮氣,避免了使用(X)2對實驗動物生理功能的影響。如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由計算機300、PLC控制器 400、二氧化碳傳感器61、氧氣傳感器62和溫度溼度傳感器63組成,各個傳感器把檢測到的數據反饋到PLC控制器400,PLC控制器400經過計算再把信號輸出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202和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中,通過控制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202和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203的開度即控制空氣和氮氣的混合比例,從而達到控制氣體成分的目的,完全達到了氧濃度從2% 21%的連續設定和全部實驗過程的自動化。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的其他構成例如電腦和PLC 控制器等以及操作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都是已知的,這裡不再詳細描述。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意性實施例」、 「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於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0055]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 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包括 實驗艙體,所述實驗艙體內限定出實驗室;緩衝艙體,所述緩衝艙體相鄰設置在所述實驗艙體的第一側且內部限定出緩衝室,所述緩衝室通過實驗門與所述實驗室可連通,所述緩衝艙體的第一側設有緩衝門;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設在所述實驗艙體的第二側且所述控制箱內部設置有控制設備; 兩個風機,所述兩個風機分別設在所述實驗艙體和所述緩衝艙體的上方以混合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的氣體;和兩套滅菌裝置,所述滅菌裝置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 兩套傳感器組件,所述兩套傳感器組件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以檢測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內的氣體濃度、溫度和溼度;和實驗設備,所述實驗設備設在所述實驗室內。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所述滅菌裝置包括紫外線滅菌燈,所述紫外線滅菌燈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緩衝室內的周壁上。
3.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兩套熱光源照明燈,所述兩套熱光源照明燈分別設在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的頂壁上。
4.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頂箱,所述頂箱設在所述實驗艙體和所述緩衝艙體的頂部,其中所述兩個風機分別設在所述頂箱內的與所述實驗室和所述緩衝室的相對應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兩套所述傳感器組件中的每一套均包括用於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二氧化碳傳感器; 用於檢測氧氣濃度的氧氣傳感器;以及用於檢測實驗室和緩衝室內的氣體溫度和溼度的溫度、溼度傳感器。
6.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 鎖緊裝置,所述鎖緊裝置安裝在所述實驗門上以鎖緊所述實驗門;和密封裝置,所述密封裝置設在所述實驗室內以對所述實驗室內進行氣體密封。
7.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所述實驗艙體和所述緩衝艙體分別包括鋼化玻璃和支撐所述鋼化玻璃的不鏽鋼支架。
8.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所述實驗設備包 括安排不同組別實驗動物的實驗的壁掛式動物籠具架;便於在艙內對實驗動物進行生理或病理指標的測定及解剖的摺疊式儀器工作檯; 儀表信號線導入孔,所述儀表信號線導入孔適於將實驗室內的動物各種生理、病理信號導出艙外的接入儀器。
9.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 可實時記錄實驗過程的監視攝像設備,所述監視攝像設備設在所述實驗室內。
10.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 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氣體製造輸送系統,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與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的兩個風機連接,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製造氮氣並將氮氣與空氣混合後分別輸送到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的實驗室和緩衝室內;和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用於控制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對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內輸入氮氣並控制所述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內的氧氣濃度並檢測反饋。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氣體製造輸送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所述空氣壓縮機用於壓縮空氣;制氮設備,所述制氮設備與所述空氣壓縮機連接以將所述空氣壓縮機中輸出的一部分空氣制氮;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所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連接在所述制氮設備的下遊以接收所述制氮設備製造的氮氣;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所述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連接在所述空氣壓縮機的下遊以接收所述空氣壓縮機中輸出的另一部分空氣;和氣體混合罐,所述氣體混合罐分別與所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和所述第二質量流量控制器連接以接收並混合空氣和氮氣然後通過所述兩個風機分別送入到所述實驗室和緩衝室內。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其特徵在於,制氮設備包括 空氣預處理裝置,所述空氣預處理裝置與所述空氣壓縮機相連以對空氣壓縮機輸出的空氣進行預處理;空氣緩衝罐,所述空氣緩衝罐連接至所述空氣預處理裝置的下遊以緩衝所述空氣預處理裝置輸出的氣體;制氮機,所述制氮機將所述空氣緩衝罐中的氣體制氮;氮氣緩衝罐,所述氮氣緩衝罐與所述制氮機相連以緩衝所述制氮機輸出的氮氣並送入到第一質量流量控制器中。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系統,其特徵在於,制氮機為變壓吸附制氮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常壓低氧生物醫學實驗艙及實驗系統,所述實驗艙包括內限定出實驗室的實驗艙體;相鄰設置在實驗艙體的第一側且內部限定出緩衝室的緩衝艙體,緩衝室通過實驗門與實驗室可連通,緩衝艙體的第一側設有緩衝門;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設在實驗艙體的另一側且控制箱內部設置有控制設備;兩個風機,所述兩個風機分別設在實驗艙體和緩衝艙體的上方以混合實驗室和緩衝室內的氣體;和兩套滅菌裝置,所述滅菌裝置分別設在實驗室和緩衝室內;傳感器組件,所述傳感器組件分別設在實驗室和緩衝室內以檢測實驗室和緩衝室內的氣體濃度、溫度和溼度;和設在實驗室內的實驗設備。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實驗艙,實驗結果更加科學、準確。
文檔編號B01L1/00GK202290066SQ201120377219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宋良文, 左紅豔, 彭瑞雲, 徐新萍, 文湘陽, 李英俊, 李陽, 王麗峰, 王少霞, 王德文, 王曉民, 王水明, 王瑞娟, 胡文華, 董霽, 高亞兵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