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的表現(漢武帝被諡為34)
2023-09-20 13:21:46 1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就很好的代表了這個傳統。一個人能否擁有諡號,擁有的諡號好壞,都可以影響到對此人的判斷。皇帝的諡號就是最佳代表,一個皇帝的諡號,基本可以概括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那漢武帝被諡為"孝武",有何意義?
"孝"字不需要多加解釋,因為漢朝多位皇帝的諡號都帶有"孝":"劉盈:諡孝惠皇帝, 劉恆:諡孝文皇帝 ,劉啟:諡孝景皇帝 ,劉徹:諡孝武皇帝 劉弗陵:諡孝昭皇帝 。"可見諡號中帶"孝"字是傳統。
而"武"字作為諡號的含義,在《逸周書諡法解》中這樣解釋的:
剛強理直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可以看出有褒義,有貶義,褒義的代表是"剛強理直曰武,威彊敵德曰武",講的是帝王剛強不屈,多為對待外敵時、以及君王在保衛邊疆時,威武不屈,對國土的捍衛。貶義的代表是"克定禍亂,誇志多窮",原本,前一句"克定禍亂"是指能夠憑著戰爭平定戰亂,但是加上"誇志多窮",就很有些窮兵黷武的意思。而這些都可以在漢武帝的一生中得到對應。
"武"字的褒義,與漢武帝的對應
"剛強理直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指的是對過國土的捍衛,以及嚴明刑法。而漢武帝乃至於整個漢朝的邊關問題,都和匈奴有關。從漢朝建立開始,匈奴問題,就一直是漢朝的首要邊關大事,但是前期一直是挨打狀態,漢朝送東西、送公主去和親,甚至還被佔去了土地。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才開始變被動為主動。
從最開始的馬邑之謀,他打算出擊匈奴。《漢書》記載:夏六月,將三十萬眾屯馬邑谷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單于入塞,覺之,走出。說漢武帝在馬邑埋伏了三十萬兵馬,打算誘單于上鉤,但是最後被發現了,以失敗告終,但是最起碼打出了反擊匈奴的第一次嘗試。
後來以衛青霍去病為主力的對匈奴的反擊,更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衛青七戰七勝,《史記》記載:最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衛青直接在出擊匈奴的第一次戰爭中,直搗龍城,打碎了匈奴人的精神家園,並在後續的戰爭中,一共殺敵五萬人!對匈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霍去病四戰四勝,班固的《漢書》將其戰功總結為:"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西規大河,列郡祁連。"霍去病每次的勝利,都是擒賊先擒王的最佳體現,他曾抓到過單于、王子、單于之父、都尉等,《史記》記載:獲五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戰功卓著。衛青和霍去病的勝利,也是漢武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成功,表現了他在維護邊疆上的成功!
"武"字的貶義,與漢武帝的對應
可對匈奴用兵的接連勝利,極大的加速了漢武帝繼續擴張戰爭的決心。漢武帝,窮兵黷武,將勝利繼續擴張,但最後買單的還是老百姓,關東地區曾出現兩百萬的流民。光是漠北之戰一年的消耗是100億,而漢朝經濟最好的時候,一年的財政收入是30到40億,徵戰使得財政嚴重的入不敷出。老百姓,流離遷徙,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也讓大漢王朝的體力透支!
我們從史書中來看看發動戰爭時,大漢的社會正在發生著什麼。《漢書》記載:二年,三月,大雨雪。夏,大水,關東餓死者以千數。在古代,冬日暴雪、夏日暴雨,對農作物的衝擊是很嚴重的,天災降臨,糧食收成不好,本來就不夠吃,但是戰爭最需要的也是糧食,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食如何打仗?可是百姓們自己都不夠吃了,如何繳納稅負供應打仗?如此情況,在先前已經接連取得勝仗,邊關趨於安寧,安穩內政,才是最重要的,可漢武帝並沒有停止他西徵匈奴的步伐。
甚至親自御駕出徵,《漢書》記載:元封元年冬十月,朕將巡邊垂,親帥師焉。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裡,威震匈奴。可是在此之前仍有天災,漢武帝此舉明顯是沒有把百姓放在眼裡,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
但是這還只是一部分,在《漢書》記載:四年,夏,大旱,民多曷死。匈奴寇邊,遣拔胡將軍郭昌屯朔方。秋,蝗。遣浚稽將軍趙破奴二萬騎出朔方擊匈奴,不還。
又是在發生大災的情況下,發動了戰爭,而且還是徒勞無功,連匈奴的影子都沒碰上,白白的勞民傷財。這還有因可循,是因為匈奴騷擾了邊境,但是他為了汗血寶馬,發兵大宛,就很讓人意外又不能理解。
《史記》記載:太初元年,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天下謫民西徵大宛。蝗從東方飛至敦煌;四年春,貳師將軍廣利斬大宛王首,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之歌》。可見為了汗血寶馬,漢武帝所發動的戰爭,並非一次,但是在發動戰爭第一次戰爭的時候大漢王朝正在發生什麼?司馬遷不愧是個真正的史學家,他說"蝗從東方飛至敦煌",沒有明言對漢武帝此舉的批評,都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說出了在蝗蟲郭靖之時,漢武帝仍然不思民生疾苦,為了汗血寶馬而勞民傷財,如此不是勞民傷財是什麼?
就是這樣的執念,使得原本大勝的漢朝,終於遇到了大敗,《漢書》記載:
四年春正月,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因杅將軍公孫敖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皆引還。三月,遣貳師將軍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萬人出西河,重合侯馬通四萬騎出酒泉。皆引兵還。廣利敗,降匈奴。"引兵還"的意思沒並非是在誇獎他們把軍隊帶回來,而是在說他們無功而返,最後李廣利甚至被匈奴大敗。
漢武帝勞民傷財下發動戰爭,最後雖然使得匈奴西遷,但是史書中記載的天災、蝗災、吃人、流民,都與連年的徵戰脫不開關係,都是百姓的災難,漢朝的全部人口不過兩千萬,卻曾出現兩百萬的流民,每二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在流浪,這是怎樣的觸目驚心?
"武"字一號,雖然意味著中國現今版圖在他治下的第二次確定,意味著大漢的版圖是漢武帝的紀念碑。但是司馬遷的評論才最是精準:"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他雄才大略,但是卻把他爺爺、爸爸節儉為民的思想給忘了個乾淨!"武"更多的是對他的批評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