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21:29:40 3
專利名稱: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傳導的連接裝置,特別是一種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
現代人日常生活無不關聯著電腦上網、作業、處理文書、遊戲等多方中面的需求;使得電腦在人們生活中需求性大大提高。電腦的電源主要是經由電腦專用的電線及插頭接收與傳遞,由於電腦的需求增加,因此,屬於電腦周邊零件的電腦插頭,亦受到重視。一般電腦插頭為三芯插頭,其主要由一個承座供固定端子,端子末端再連接電線待端子與電線設置在承座中,並初步固定後,再將其注塑成一個具有插頭外盒的整體。
如圖1及圖2所示,現有的承座提供插頭的端子與插頭外盒體(圖未顯示)注塑成形前的支持;承座1主要包括一個上蓋11與一個下盒12,其中下盒12為一板體,表面向上延伸數個對稱的側肋板121與中央肋板122,側肋板121與中央肋板122間相對形成可供端子4容納的縱向槽道123,且中央肋板122的外側壁各形成一個凸軌124,槽道123的末端形成橫隔板125、126;以提供端子4以頸部槽41跨越橫隔板125、126;形成端子的初步置放。下盒12的前緣底部設有一個鉤緣向下的凸鉤127。
上蓋11為一個蓋體,主要包括一個頂部呈平面而二側呈斜面的簷板111,簷板111的斜面內側各設一槽軌112,槽軌112與下盒12的中央肋板122的凸軌124互相對應,且可組合;簷板111的一端為呈垂直的端壁113;簷板111對應下盒12的頂面,而端壁113對應下盒12的前端面;另外,上蓋11的端壁113設置數個可供端子4穿過的穿孔114,上蓋11的底部前緣設有一個鉤孔116,鉤孔116中橫設一個橫鉤杆115。
當上蓋11與下盒12對應組合時,上蓋11的簷板111對應下盒12的頂面,而端壁113對應下盒12的前端面;配合槽軌112與凸軌124互相組合;再將下盒12的凸鉤127,穿入上蓋11的鉤孔116,並與橫鉤杆115扣合。凸鉤127即裸出鉤孔116,而鉤置於橫鉤杆115。又由於凸鉤127緊密鉤住橫鉤杆115,使得凸鉤127不便於操作;換言之,沒有挑起凸鉤127的空間,因此,當電線的正負極穿錯時,由於下盒12與上蓋11已經鉤置在一起,而難以退鉤,因此,當出現次品(電線錯置)時,難以補救,造成合格率降低。
如圖3及圖4所示,其表示另一種現有承座2的結構;承座2主要包括一個上蓋21與一個下盒22,其中下盒22為一板體,其表面向上延伸數個對稱的側肋板221與中央肋扳222,側肋板221與中央肋板222間相對形成可供端子4容納的縱向槽道223,且中央肋板222的外側壁各形成一個凸軌224,槽道223末端形成橫隔板225、226;以提供端子4以頸部槽41跨越橫隔板225、226;使端子4可初步置放。下盒22的前緣底部設有一個鉤孔227。
上蓋21為一個蓋體,其主要包括一個頂部呈平面而二側呈斜面的簷板211,簷板211的斜面內側各設有一個槽軌212,槽軌212與下盒22的中央肋板222的凸軌224互相對應,且可組合;簷板211的一端為呈垂直狀的端壁213;簷板211對應下盒22的頂面,而端壁213對應下盒22的前端面;上蓋21的端壁213設置數個可供端子4穿過的穿孔214,上蓋21的底部前緣設有二個對稱的凸鉤215。
當上蓋21與下盒22對應組合時,上蓋的21的簷板211對應下盒22的頂面,而端壁213對應下盒22的前端面;配合槽軌212與凸軌224互相組合;再將上蓋21的凸鉤215,穿入下盒22的鉤孔227。且凸鉤125抵在鉤孔227的孔壁上,形成扣合狀。由於凸鉤215緊密鉤置在鉤孔227的孔壁上,操作者不便於扳動凸鉤215,即沒有挑起凸鉤215的空間,因此,如果電線穿錯,下盒22與上蓋21已經鉤置住,而難以退鉤,以至造成產品報廢。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便於拆卸的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以及時糾正組裝中的錯誤,提高組裝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如下技術措施本實用新型的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包括一個上蓋與一個可與上蓋組合的下盒;下盒為一個板體,表面向上延伸數個對稱的側肋板與中央肋板,側肋板與中央肋板間相對形成可供端子容納的縱向槽道,二個中央肋板間形成一個貫穿的孔道,中央肋扳的外側壁各形成一個凸軌,槽道與孔道的末端各形成一個供端子的頸部槽跨越的橫隔板;上蓋為一個蓋體,包括一頂部呈平面而二側呈斜面的簷板,簷板的斜面內側各設有一個與下盒的凸軌互相對應組合的槽軌;簷板的一端為呈垂直的端壁;簷扳對應下盒的頂面,端壁對應下盒的前端面;上蓋的端壁設有數個供端子穿過的穿孔;穿孔孔道的前緣形成一厚壁,厚壁底部形成一個凹陷槽;上蓋的端壁底部向內延伸一個鉤板,鉤板末端為一向上的鉤緣;鉤板可在上蓋與下盒組合時,穿入凹陷槽,並以鉤緣彈性抵於厚壁的內側面,形成卡鉤狀態。
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詳細說明如下
圖1現有電腦插頭一的立體分解圖;圖2現有電腦插頭一的組合剖示圖;圖3現有電腦插頭二的立體分解圖;圖4現電腦有插頭二的組合剖示圖;圖5本實用新型電腦插頭的立體分解圖;圖6本實用新型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的組合狀態示意圖。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提供插頭的端子與插頭外盒體一體注塑成形前的支持;承座3主要包括一個上蓋31與一個下盒32,其中;下盒32為一板體,表面向上延伸數個對稱的側肋板321與中央肋扳322,側肋板321與中央肋板322間相對形成可供端子4容納的縱向槽道323,二個中央肋板322間形成一個貫穿的孔道324,且中央肋板322的外側壁各形成一個凸軌328,孔道324的前緣形成一個厚壁327,請配合圖6所示,厚壁327的底部為一個凹陷槽329;槽道323與孔道324的末端各形成一個橫隔板325、326;以提供端子4以頸部槽41跨越橫隔板325、326;以初步置放端子。
上蓋31為一蓋體,主要包括一個頂部呈平面而二側呈斜面的簷板311,簷板311的斜面內側各設有一個槽軌316,槽軌316與下盒32的中央肋扳322的凸軌328互相對應,且可組合;簷板311的一端為呈垂直的端壁312;簷板311對應下盒32的頂面,而端壁312對應下盒32的前端面;上蓋31的端壁312設有數個可供端子4穿過的穿孔317,其中上蓋31的端壁312底部向內延伸一個鉤板314,鉤板314的末端為一個向上的鉤緣315;鉤板314可在上蓋31與下盒32對應組合時,穿入厚壁327底部的凹陷槽329,並以鉤緣315彈性地抵在厚壁327的內側面,形成卡鉤狀態。
當欲退鉤時,則以一個細尖工具,由凹陷槽329的下方,挑起鉤緣315,迫使鉤緣315向下脫離卡鉤狀態,形成退鉤。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組裝工序分為二個步驟第一步驟,當上蓋31與下盒32對應組合時,上蓋31的簷板311對應下盒32的前面;配合槽軌316與凸軌328互相組合;在上蓋31與下盒32對應組合時,再將鉤板314穿入厚壁327底部的凹陷槽329,並以鉤緣315,彈性地抵在厚壁327的內側面,形成卡鉤狀態。
第二步驟,當生產作業中,如果將電線穿錯時,欲退鉤時,則以一個細尖工具,由凹陷槽329的下方,挑起鉤緣315,迫使鉤緣315向下脫離抵於厚壁327的卡鉤狀態,形成退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由於本實用新型的上蓋31的端壁312底部向內延伸有一個鉤板314,鉤板314的末端為一個向上的鉤緣315;鉤板314可在上蓋31與下盒32對應組合時,穿入厚壁327底部的凹陷槽329,並以鉤緣315,抵在厚壁327的內側面,形成卡鉤狀態,因此,退鉤方便,只要用一細尖工具即可方便地退鉤,以便在組裝過程中能適時重裝錯置的電線。
上述內容是利用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並非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即使有人在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基礎上稍作變動,仍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包括一個上蓋與一個可與上蓋組合的下盒;下盒為一個板體,表面向上延伸數個對稱的側肋板與中央肋板,側肋板與中央肋板間相對形成可供端子容納的縱向槽道,二個中央肋板間形成一個貫穿的孔道,中央肋扳的外側壁各形成一個凸軌,槽道與孔道的末端各形成一個供端子的頸部槽跨越的橫隔板;上蓋為一個蓋體,包括一個頂部呈平面而二側呈斜面的簷板,簷板的斜面內側各設有一個與下盒的凸軌互相對應組合的槽軌;簷板的一端為呈垂直的端壁;簷扳對應下盒的頂面,端壁對應下盒的前端面;上蓋的端壁設有數個供端子穿過的穿孔;其特徵在於穿孔孔道的前緣形成一厚壁,厚壁底部形成一個凹陷槽;上蓋的端壁底部向內延伸一個鉤板,鉤板末端為一向上的鉤緣;鉤板可在上蓋與下盒組合時,穿入凹陷槽,並以鉤緣彈性抵於厚壁的內側面,形成卡鉤狀態。
專利摘要一種電腦插頭的內部承座,主要包括一個上蓋與一個可與上蓋組合的下盒;上蓋的端壁設有數個供端子穿過的穿孔;穿孔孔道的前緣形成一厚壁,厚壁底部形成一個凹陷槽;上蓋的端壁底部向內延伸一個鉤板,鉤板末端為一個向上的鉤緣;鉤板可在上蓋與下盒組合時,穿入凹陷槽,並以鉤緣彈性抵於厚壁的內側面,形成卡鉤狀態。本承座的特點:只要以一個細尖工具即可容易地進行退鉤作業,便於及時改正電線錯置的錯誤。
文檔編號G06F1/16GK2446564SQ00251069
公開日2001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00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00年8月31日
發明者蘇敦義 申請人:建通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