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反力架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22:40:35 2
專利名稱:一種新型反力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反力架,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檢定千斤頂的反力架,屬於檢測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反力架通常有上、下兩塊受力壓板和4根立柱組成,頂板沒有大幅度升降功能,也不設置中間墊塊,在使用時有以下不足之處由於受檢定的千斤頂規格較多,高度尺寸相差較大,且又比較笨重,現有技術反力架頂板無大幅升降功能,在檢定時需添加或減去較多金屬墊塊,檢定人員勞動強度非常大,並且千斤頂和測力標準器之間要墊一塊 厚實的鐵塊,安裝準備工作繁瑣,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同時,由於墊鐵比較厚重,而標準測力器又屬於精密儀器,在頻繁裝卸過程中難免出現磕碰,造成對標準測力器的損壞,影響標準器的使用壽命和鑑定試驗的精度。因此,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改良結構的反力架,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所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型反力架,其使用方便,能大大降低檢定人員的勞動強度低,又能避免精密儀器受損。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反力架,其包括底座、立柱、中間墊板以及頂板;其中,所述立柱豎直固定於底座上;所述中間墊板位於底座和頂板之間,其能沿立柱上下升降;所述頂板安裝在立柱上,其設置有一升降螺母、一蝸杆以及一鎖緊螺母,該升降螺母以及鎖緊螺母分別抵接在立柱上,使頂板能沿柱上下升降或將頂板定位於立柱上。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反力架進一步設置為於所述頂板的兩端分別設有一電動滑輪,所述電動滑輪通過一鋼絲索與所述中間墊板連接,並能驅動中間墊板上下升降。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反力架還設置為於所述升降螺母和鎖緊螺母之間設有一連接套。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反力架通過設置能上下升降的中間墊板和頂板,從而使該反力架能夠檢定不同高度的千斤頂,以及安裝不同規格、不同高度的測力標準器,使該反力架使用方便,能大大降低檢定人員的勞動強度低,又能避免精密儀器受損。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反力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請參閱說明書附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新型反力架,其由底座I、立柱2、中間墊板3以及頂板4等幾部分組成。其中,所述底座I用於支承受檢千斤頂91或者其他測力設備,所述立柱2豎直固定於該底座I上。所述受檢千斤頂91或者其他測力設備位於底座I和中間墊板3之間。所述中間墊板3位於底座I和頂板4之間,其能沿立柱2上下升降。該中間墊板3用於支承測力標準器92。所述測力標準器92位於中間墊板3和頂板4之間。所述頂板4安裝在立柱2上,其設置有一升降螺母41、一蝸杆42以及一鎖緊螺母
43。該升降螺母41以及鎖緊螺母42分別抵接在立柱2上。通過升降螺母41和蝸杆42來驅動頂板4沿柱2上下升降,從而調整頂板4與中間墊板3之間的距離,來安裝不同規格、不同高度的測力標準器92。所述鎖緊螺母43用於將頂板4定位於立柱2上。於所述升降螺母41和鎖緊螺母43之間設有一連接套44。 進一步的,於所述頂板4的兩端分別設有一電動滑輪45,所述電動滑輪45通過一鋼絲索46與所述中間墊板3連接,並能驅動中間墊板3上下升降。通過中間墊板3上下升降來調整中間墊板3與底座I之間的距離,從而來檢定不同高度的千斤頂91。以上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創作,凡在本創作的精神及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反力架,其特徵在於包括底座、立柱、中間墊板以及頂板;其中,所述立柱豎直固定於底座上;所述中間墊板位於底座和頂板之間,其能沿立柱上下升降;所述頂板安裝在立柱上,其設置有一升降螺母、一蝸杆以及一鎖緊螺母,該升降螺母以及鎖緊螺母分別抵接在立柱上,使頂板能沿柱上下升降或將頂板定位於立柱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反力架,其特徵在于于所述頂板的兩端分別設有一電動滑輪,所述電動滑輪通過一鋼絲索與所述中間墊板連接,並能驅動中間墊板上下升降。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反力架,其特徵在于于所述升降螺母和鎖緊螺母之間設 有一連接套。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反力架,其包括底座、立柱、中間墊板以及頂板;其中,所述立柱豎直固定於底座上;所述中間墊板位於底座和頂板之間,其能沿立柱上下升降;所述頂板安裝在立柱上,其設置有一升降螺母、一蝸杆以及一鎖緊螺母,該升降螺母以及鎖緊螺母分別抵接在立柱上,使頂板能沿柱上下升降或將頂板定位於立柱上。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反力架通過設置能上下升降的中間墊板和頂板,從而使該反力架能夠檢定不同高度的千斤頂,以及安裝不同規格、不同高度的測力標準器,使該反力架使用方便,能大大降低檢定人員的勞動強度低,又能避免精密儀器受損。
文檔編號G01M99/00GK202582916SQ20122015852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6日
發明者謝嶽慶, 謝翔宇 申請人:浙江中科儀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