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22:26:50 1
專利名稱:一種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鞋類,尤其是一種具備自動換氣及按摩功能的保健鞋。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由於鞋內腳汗不能及時排除而影響人們的正常活動,有的還會誘髮腳氣等疾患。所以,長期以來,許多人都在致力於研製一種具有能及時排除腳汗功能、穿著舒適的鞋。例如,中國專利CN2144938Y、CN2115675Y、CN1082853A等公開了幾種具有自動換氣功能的保健鞋。但這類方案大多系將進氣孔設於鞋底或後跟附近。由於進氣孔位置接近地面,如迂雨天或地面有積水,則易造成雨水或泥水沿進氣孔進入鞋內而影響穿著和正常活動。其次,由於排氣孔分布不夠合理,其排汗效果也較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使泥水不易進入鞋內,又有較好排除腳汗和按摩功能的保健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換氣式按摩保健鞋,包括鞋幫、鞋底、膛底、進氣口、排氣孔,其特徵在於鞋內有一壓氣室、一排氣室和閥孔,進氣口位於鞋幫後跟部上沿外側,排氣孔呈有序排列併集中分布於膛底上對應於足趾縫根部、前足掌中部及前足掌邊緣區域。鞋底內表面對應於足掌形狀部位製成有如桌球拍膠粒狀凸起之按摩釘。壓氣室和排氣室系由膛底與鞋底周邊,沿粘合線粘合形成之相互聯通的密封腔,其間鋪填有海綿層,對應於前足掌部分為排氣室,其海綿層厚度最好不低於3mm;自排氣室往後接近足跟之足腰部分海綿層厚逐步增大,直至足跟部分海綿層厚度最好不低於10mm,並以此足跟部分作為壓氣室。鞋跟後端上方有一斜孔經一喇叭狀閥孔與壓氣室相通,進氣管從鞋幫後跟部上沿自上而下插入並封固於此斜孔中。
本實用新型可利用人們行走時足跟先著地,其後足腰部和足掌部相繼著地的特點,在足跟著地時將閥孔壓迫阻斷,起步時經進氣口吸入壓氣室之空氣因承受人體重力擠壓而經由足腰部流向對應於足掌部之排氣室並從排氣孔排出。同樣,基於人們行走時的上述特點,在起步時壓氣室壓力消失,使閥孔打開,足跟著地時又先將閥孔阻斷,從而使閥孔具有類似單向閥之作用,於是在人們行走時能將外部新鮮空氣源源不斷泵入鞋內從而實現自動換氣。又因本實用新型排氣孔設計在腳汗較大的足趾縫根部、足掌部以及空氣不易流通的足前掌邊緣部分,因而能較好地排除腳汗和防止雨水或地面泥水吸入鞋內,同時鞋底按摩釘對腳掌還有一定按摩保健作用;藏在鞋內之壓氣室還能使人體產生隱形增高作用。
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示意圖和摘要附圖,圖2是鞋底及膛底部分俯視圖。
附圖中,1為鞋底、2為鞋跟、3為斜孔、4為進氣管、5為進氣孔、6為壓氣室、7為排氣室、8為膛底、9為按摩釘、10為趾縫區排氣孔、11為前掌中區排氣孔、12為前掌邊緣排氣孔、13為閥孔、14為粘合線、15為護革、16為鞋幫、17為海綿層。
下面根據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如附圖所示,將預先在腳掌面方向制有按摩釘5之鞋底1按前述厚度要求鋪填海綿狀材料。再將預先按附圖所示部位衝有直徑最好不小於0.5毫米排氣孔之膛底8鋪在該海綿狀材料上,通過粘合工藝將彈底6和鞋底1邊緣沿粘合線14粘合為一體。其後,將進氣管4插入斜孔3後牢固密封,接著粘合鞋幫,並用鞋跟護革15將進氣管4蔭蔽起來,並留出進氣孔16即可。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包括鞋幫、鞋底、膛底、進氣孔、排氣孔,其特徵是有一壓氣室(6)、一排氣室(7)和閥孔(13),進氣口(5)位於鞋幫(16)跟部上沿外側,排氣孔(10)、(11)、(12)呈有序排列併集中分布於膛底(8)上對應於足趾縫根部、前足掌中部及前足掌邊緣區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一種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其特徵是壓氣室(6)位於膛底(8)足跟部,排氣室(7)位於膛底(8)前掌部;壓氣室(6)和排氣室(7)系由膛底(8)與鞋底(1)周邊沿粘合線(14)粘合形成之相互聯通的密封腔;該密封腔內鋪填有海綿層(17);排氣室部位之海綿層厚度最好不小於3mm,壓氣室部位海綿層厚度最好不小於1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一種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其特徵是鞋底(1)內表面對應於足掌形狀部位製成有如桌球拍膠粒狀凸起之按摩釘(9)。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一種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其特徵是鞋跟(2)後端上方有一斜孔(3)經閥孔(13)與壓氣室(6)相通,進氣管(4)從鞋幫(16)後跟部上沿自上而下插入並封固於斜孔(3)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由現有技術製成的自動換氣鞋大多將進氣口設於鞋底或後跟附近,雨水或泥水易沿進氣孔進入鞋內,影響穿著和正常活動。其次,由於排氣孔位置設置不夠合理,其排汗效果也較差。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進氣孔位置設置於鞋幫上沿,排氣孔位置分布更趨合理,排除腳汗效果較好的自動換氣按摩保健鞋。
文檔編號A43B7/06GK2302680SQ97226419
公開日1999年1月6日 申請日期1997年9月3日 優先權日1997年9月3日
發明者關維昌 申請人:關維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