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用頭頸雙向牽引床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23:22:45 4
專利名稱:臨床用頭頸雙向牽引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院臨床設備,特別是一種臨床用頭頸雙向牽引床,適合於上位頸椎骨折、脫位和不穩的治療使用。
因外傷引起的頸椎骨折脫位一般需要進行頸椎牽引復位和制動來治療。現有技術的慣用做法是頭顱單向牽引,即以牽引繩固定於頭顱上,然後通過滑輪和重錘沿縱向牽引進行復位。然而,對於某些特殊部位或陳舊性頸椎骨折脫位,這種單向牽引方法難以奏效,復位效果並不理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並能獲得良好的復位效果的臨床用頭頸雙向牽引床。
上述任務是以這樣的方式實現的,該牽引床包括有臥床、頭顱託架、頭顱縱向牽引架、滑輪、牽引繩和重錘,其特徵在於還設有頸椎垂直牽引裝置,該裝置由頸項牽引架、滑輪、牽引繩、重錘和頸項牽引兜帶組成,頸項牽引架由分別置於臥床前端和後部的兩個支架和一根沿縱向置於兩支架頂端的滑輪杆構成,其中一個滑輪置於頭顱託架和床頭之間上方的滑輪杆上,另一個滑輪置於滑輪杆的前端,一個與頸項牽引兜帶的牽引繩經過兩個滑輪與一重錘連接。
所述的重錘為一個重量在2~5公斤之間的可調碼式重錘。
所述的頸項牽引兜帶的帶寬為40~70毫米,其下半部為半圓形,上半部兩側向外傾斜,頂端以一三角形吊架連結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使用的患者臥此床上,按常規方法安上頭顱牽引弓,牽引繩通過牽引滑輪和重錘進行頸椎縱向牽引。與此同時,將頸項牽引兜帶圍兜病人頸項部,然後往重錘加重,初始牽引重量可選3~5公斤,經24~48小時照片複查,若復位可將牽引重量調至2~3公斤,最後根據復位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或外固定治療方法。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由於頸椎正常有一向前凸的生理弧度,縱向單向牽引使此生理前凸消失,頸項部肌肉緊張,難以復位,而雙向牽引能維持此生理前凸,使肌肉鬆弛,有利於復位;對於頸椎第1、2節脫位,頸項牽引兜帶一般置於第2節以下,其作用力作用於第2節以下,使之產生與第1節前脫位相對應的反牽引作用,產生第1、2節頸椎的相互復位作用;對於某些下頸椎骨折脫位交錯病例,單向縱向牽引不易復位,必須進行斜引牽引才能解除交錯而復位,而雙向牽引的合力正好實現了這種要求。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能有效地解決各種頸椎骨折,脫位和不穩的治療問題,而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以及復位效果良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結構的主視圖示意圖。
圖2為
圖1中A向的局部視圖。
如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臥床1用型鋼製成,為方便使用,各床腳2均設有高度調節裝置3,在臥床1中部裝有車輪4,便於推運。在臥床1床頭前方設一頭顱託架5,該頭顱託架5可通過螺杆6來調節其高度。頭顱縱向牽引架7設置於頭顱託架5的前方,在其上設有三個滑輪8,以便於調整。頭顱牽引弓9與病人頭顱連接,通過牽引繩10繞過滑輪8與重錘11連接。頸項牽引架12由前後與臥床1連接的兩個支架13和一根支承於兩支架13頂端的滑輪杆14構成,其中一個滑輪15裝於頭顱託架5與臥床1床頭之間上方的滑輪杆14上,另一個滑輪16裝於滑輪杆14的前端。與病人頸項連接的頸項牽引兜帶17通過牽引繩18繞過滑輪15和16與重錘19連接。如圖2所示,該頸項牽引兜帶17的寬度為60毫米,下半部為平圓形,上平部兩側向外傾斜,還以一三角形吊架連接在一起。
權利要求1.一種臨床用頭頸雙向牽引床,包括有臥床(1)、頭顱託架(5)、頭顱縱向牽引架(7)、頭顱牽引弓(9)、滑輪(8)、牽引繩(10)和重錘(11),其特徵在於還有頸椎垂直牽引裝置,該裝置由頸項牽引架(12)、滑輪(15和16)、牽引繩(18)、重錘(19)和頸項牽引兜帶(17)組成,頸項牽引架(12)由分別置於臥床(1)前端和後部的兩個支架(13)和一根沿縱向置於兩支架(13)頂端的滑輪杆(14)構成,其中一個滑輪(15)置於頭顱託架(5)和床頭之間上方的滑輪杆(14)上,另一個滑輪(16)置於滑輪杆(14)的前端,一個與頸項牽引兜帶(17)連接的牽引繩(18)先後繞過兩個滑輪(15)和(16)與重錘(19)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重錘(19)為一個重量在2~5公斤之間的可調碼式重錘。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頸項牽引兜帶(17)的帶寬為40~70毫米,其下半部為半圓形,上半部兩側向外傾斜,頂端以一三角形吊架連結在一起。
專利摘要一種臨床用頭頸雙向牽引床,其特徵是在已有的頭顱縱向牽引床上增設一個頸項牽引裝置。該裝置用於牽引病人頸項的頸項牽引兜帶通過牽引繩繞過置於臥床上的頸項牽引床架的兩個滑輪與一重錘連接。採用該牽引床可對病人同時進行頭顱縱向牽引和頸項垂直牽引,能有效地解決各種頸椎骨折脫位和不穩的治療問題,而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以及復位效果良好。
文檔編號A61F5/045GK2512406SQ01255930
公開日2002年9月25日 申請日期2001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01年9月25日
發明者劉景發, 夏虹, 尹慶水, 曹正霖, 黃華楊, 吳增暉, 徐國洲 申請人: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