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運動鞋鞋底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4:10:55

本實用新型屬於運動鞋領域,特別是一種既有減震、回彈功能,又有利於側向力傳遞效果的運動鞋鞋底。
背景技術: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跑步時地面對足底的衝擊力達自身體重的1-3倍,起跳或落地時達體重4-6倍的衝擊力,而在籃球的三步上籃過程中,衝擊力高達體重的9倍以上。穿著一雙高回彈能量回饋的跑鞋,在一場長距離的跑步比賽中,能減少每一步能量的消耗,提高跑步的成績。因此,運動鞋領域及科研單位十分重視運動鞋的減震、回彈技術的研發,市場上也推出多種具有減震、回彈功能的運動鞋。目前研發的減震回彈功能運動鞋,基本上都是根據常規運動的原理,在運動鞋後跟處設計減震功能,在運動鞋前掌處設計回彈功能。但是,在跑步、籃球運動過程中,或者不同人群的運動步態有所差別,一大部分運動者採用腳前掌先落地,甚至後跟沒有著地的運動步態。因此,常規腳後跟減震、腳前掌回彈的運動鞋無法實現他們的運動屬性需求。
為了解決上述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既有減震、回彈功能,又適用於跑步步態為前掌落地運動者,從而彌補市場的空缺。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實現上述功能,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運動鞋鞋底,包含鞋中底和外底,所述鞋中底前掌外側設有減震功能區,鞋中底前掌內側設有高回彈功能區;所述鞋中底前掌外側邊牆高於內側邊牆。
所述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有兩種方案:
一是所述鞋中底前掌處設有凹槽,在凹槽外側放置具有減震功能的材料,在凹槽內側放置具有高回彈性能的材料,減震功能材料與高回彈性能材料的大小、形狀與凹槽相吻合。
所述鞋中底前掌處凹槽內的減震功能材料和高回彈性能材料置於鞋中底中間;或者,所述鞋中底前掌處凹槽延伸至鞋中底邊牆,減震功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外側邊牆,高回彈性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內側邊牆。
二是所述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與鞋中底呈一體狀態,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採用具有減震功能材料,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採用具有高回彈性能材料,減震功能材料、高回彈性能材料位於鞋中底中間。或者,所述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與鞋中底呈一體狀態,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採用具有減震功能材料,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採用具有高回彈性能材料,減震功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外側邊牆,高回彈性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內側邊牆。
所述減震功能材料、高回彈性能材料的厚度至少為鞋中底厚度的1/2。
所述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置於第4、5蹠骨區,佔鞋中底前掌寬度25%-40%;所述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置於第1、2、3蹠骨區,佔鞋中底前掌寬度60%-75%。
所述外底貼於鞋中底下表面,外底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設有外底稜形花紋。
所述外底貼於鞋中底部分下表面,與鞋中底減震功能區、高回彈功能區相對應的鞋中底下表面設有鞋中底稜形花紋。
所述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位置與鞋中底後跟的距離為鞋中底長度的55%至80%。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種運動鞋鞋底,在鞋中底前掌外側設有放置具有減震功能材料的減震功能區,在鞋中底前掌內側設有放置具有高回彈性能材料高回彈功能區,在外底或鞋中底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設有稜形花紋。在運動過程中,足部前腳掌先落地時,鞋中底前掌外側的減震材料吸收了大量的地面衝擊力,使鞋底起到緩衝減震的效果。鞋底下表面的稜形花紋設計,使減震功能區吸收的地面衝擊力側向傳遞到鞋中底內側的高回彈功能區;再通過高回彈功能區的高回彈性能材料使作用力回傳至足底,幫助穿著者節省運動能量,提高運動成績。鞋中底前掌外側邊牆高於內側邊牆的設計,在鞋中底外側受到較大地面衝擊力時,外側的邊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足部的側翻幅度,加強運動鞋的穩定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鞋中底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鞋中底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外底下表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鞋中底下表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是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附圖標記說明:
1——鞋中底
11——凹槽
12——減震功能區
13——高回彈功能區
14——外側邊牆
15——內側邊牆
16——後跟
17——鞋中底稜形花紋
18——減震功能區外後點
19——高回彈功能區內前點
2——減震功能材料
3——高回彈性能材料
4——外底
41——外底功能區
42——外底稜形花紋
實施例一: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運動鞋鞋底,包含鞋中底1和外底4,鞋中底1前掌處中間設有凹槽11,在凹槽11外側的減震功能區12上放置減震功能材料2,在凹槽11內側的高回彈功能區13上放置高回彈性能材料3。減震功能材料2與高回彈性能材料3的厚度與凹槽11的深度相吻合,一般不小於鞋中底厚度的1/2,優選於鞋中底厚度的3/4至4/5。當其厚度比例設計定為3/4至4/5時,因功能性材料較厚,其減震、回彈效果最佳;當其厚度比例設計定為1/2至3/4時,因功能性材料較薄,其減震、回彈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當其厚度比例設計定大於4/5時,鞋中底凹槽處材料厚度太薄,影響其穿著時的耐磨、穩定性能。減震功能材料2與高回彈性能材料3的大小、形狀均與凹槽11相吻合,三者組合後呈一平整的整體。
根據腳足壓力分布的規律,將鞋中底減震功能區12置於第4、5蹠骨的區域,佔鞋中底前掌寬度25%-40%。將高回彈功能區13置於第1、2、3蹠骨區,佔鞋中底前掌寬度60%-75%。根據不同運動類別或者不同運動步態的人群,一般優選於減震功能區12佔鞋中底前掌寬度的30%,高回彈功能區13佔鞋中底前掌寬度的70%。如果用於跑步鞋,或者穿著者的落地著力點較偏外側時,可以將減震功能區12稍向外側縮小,將高回彈功能區13稍向外側擴大,使減震功能區12佔鞋中底前掌寬度的25%,高回彈功能區13佔鞋中底前掌寬度的75%。如果用於籃球鞋,或者穿著者的落地著力點較偏內側時,可以將減震功能區12稍向內側擴大,將高回彈功能區13稍向內側縮小,使減震功能區12佔鞋中底前掌寬度的40%,高回彈功能區13佔鞋中底前掌寬度的60%。減震功能區12、內側高回彈功能區13整體部位呈弧形狀態,減震功能區12、內側高回彈功能區13距離鞋中底後跟的位置與鞋中底後跟的距離為鞋中底長度的55%至80%,即:從減震功能區外後點18距離鞋中底後跟16的距離為鞋中底長度的55%,高回彈功能區內前點19距離鞋中底後跟16的距離為鞋中底長度的80%。
根據運動學原理,在運動過程中,足部前腳掌外側先著地時,鞋中底前掌外側的減震材料吸收了大量的地面衝擊力,使鞋底起到緩衝減震的效果。外底4前腳掌處與鞋中底1凹槽11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外底功能區41,在與地面相接觸的外底4下表面外底功能區41的位置上設有外底稜形花紋,稜形花紋的設計可以幫助作用力快速向左右傳遞,從而使減震功能區吸收的地面衝擊力側向傳遞到鞋中底內側的高回彈功能區;再通過高回彈功能區的高回彈性能材料使作用力回傳至足底,幫助穿著者節省運動能量,提高運動成績。鞋中底前掌外側邊牆14高於內側邊牆15的結構設計,在鞋中底外側受到較大地面衝擊力時,外側邊牆14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足部的側翻幅度,加強運動鞋的穩定性能,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實施例二:
如圖2、3所示,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將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12、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13設計為與鞋中底1為一體,三者為一體射出而成。製做時,在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12上注入具有減震功能材料,在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13上注入具有高回彈性能材料。減震功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外側邊牆,高回彈性能材料延伸至鞋中底內側邊牆。
實施例三: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將鞋中底前掌處凹槽11延伸至鞋中底邊牆,減震功能材料2延伸至鞋中底外側邊牆,高回彈性能材料3延伸至鞋中底內側邊牆,組合時,減震功能材料、高回彈性能材料與鞋中底緊密組合,減震功能材料的邊沿與鞋中底外側邊牆吻合,高回彈性能材料的邊沿與鞋中底內側邊牆吻合。
實施例四:在實施例二的基礎上,將鞋中底前掌外側減震功能區12、鞋中底前掌內側高回彈功能區13設計為內嵌於鞋中底中間,即不延伸至鞋中底1的內外側邊牆。
實施例五:如圖4所示,在實施例一、二、三、四的基礎上,鞋底的結構為外底4位於鞋中底1下表面的部分部位,而非覆蓋鞋中底1下表面的全部面積,此時,鞋中底1腳前掌凹槽11處相對應的下表面設計中底稜形花紋17,實現鞋中底外側衝擊力向鞋中底內側傳遞的效果。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鞋中底前掌減震功能區12、高回彈功能區13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如:將鞋中底功能區整體向後跟方向移動,或者整體向鞋頭方向移動;也可以向後跟方向縮小或擴大,或者向鞋頭方向縮小或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