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返回地球後禁止生育嗎(女太空人返回地球後禁止生育)
2023-09-19 01:47:23 2
常見網絡上流傳:選拔女太空人都要求已婚已育,女太空人上天執行任務後返回地球不準生育。這種說法並非毫無根據,但至少有一大半是謠言。
所謂根據就是,2009年8月30日,中國在北京空軍基地集中了一批女飛行員,從中選拔首個準備上太空的女性,當時就要求參選者已婚已育。面對記者的疑問,遴選小組成員之一的徐憲榮解釋說:儘管沒有證據表明太空經歷將嚴重影響女性生育,但我們必須格外謹慎,這些女太空人如果已為人母,就可以避免未來因太空飛行對生育的影響。
徐憲榮作為解放軍北京臨床航空醫學中心主任,屬於這方面的頂級專家,其話語當然具有很大權威性。由此引起了社會較大反響,這或許就是後來愈演愈烈且不斷變種謠言的風頭吧?
那麼,女性上太空返回後真的不能生育了嗎,顯然這不是事實,因為在我國航天員之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女太空人的親身經歷早就破除了這個謠言,只是造謠者和信謠者都孤陋寡聞罷了。
先了解一下世界女太空人上天返回後生小孩的實例世界上首位上天的女太空人,是前蘇聯的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1963年6月16日,年僅26歲的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6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飛行了70小時40分49秒,繞地48圈後返回,並於1963年11月3日結婚,1964年6月8日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女兒。
後來捷列什科娃以空軍少將軍銜退役,任國家婦女委員會主席、國際婦聯主席,1996年退休,2013年還表示願意參加飛往火星的單程之旅,如今依然健在,已經85歲了。
世界上第二位女太空人也是未婚未育上天,她叫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也是一位前蘇聯太空人,不但上天,而且還成為第一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的女性。斯維特蘭娜兩次進入太空,飛行時間總計為19晝夜17小時7分鐘。
1984年7月25日她和同事走出禮炮七號太空站,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雙腳固定在一個特殊踏板上,開始用電弧工具切割一塊金屬樣品,然後將兩塊金屬板焊接在一起。她和同伴在艙外工作了3小時39分鐘,才完成了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她的體重減了3公斤,可見太空行走之艱辛。
這種太空漫步操作中,必須動作嫻熟,不能出現一絲差錯。她後來告訴記者,太空行走危險很大,要防高溫、低溫和X射線輻射,特別要防止焊接時融化的金屬滴不能滴落在太空服上,否則就會喪命。
1984年7月29日,這位首次進入太空行走的女英雄返回地面,不久與一位飛行員結婚,並在1986年10月喜得貴子,當時,她已經38歲。
現在上過太空的太空人已有近600名了,截至到2021年3月,上過太空的女太空人已經有65位。據有關專家介紹,這些女太空人在進入太空時80%都沒有生育過,回來後大部分都有過生育經歷,不過其中有40%懷孕後流產,9%出現了死胎現象。
但出現流產死胎現象的原因並非上過太空飛行,而是她們的年齡。這些世界精英女性大多數在三十歲以上才被挑選到太空人隊伍,經過幾年訓練才能執行任務,而上天返回地球後又要療養恢復至少一兩年,這樣大多數都成為高齡產婦,發生流產死胎狀況自然就多了。
我國女太空人生育情況中國目前上過太空的女太空人有2位,即劉洋和王亞平。
劉洋,1978年出生,河南林州市人,1997年入伍成為空軍第七批女飛行員,2010年入選為中國首批女太空人時已經結婚,丈夫是空軍武漢某部戰友張華,她們於2004年結婚,但還未生育。2012年6月16日,她和景海鵬、劉旺搭乘神舟九號升空,與在軌道的空間實驗艙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後,並進入實驗艙完成了長達13天的在軌科學實驗任務,於6月29日與戰友一道乘返回艙安全返回地面。
劉洋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也是世界上第56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劉洋返回後,於2014年生育了一個健康的女兒,這一年,她36歲。同年,她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深造,並於201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也是同年,又當選為全國婦聯副主席。
她還榮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和時代楷模稱號,可謂事業、學習和家庭三不誤,真是好事連連。劉洋雖然成為高學歷和「高官」,但其航天事業的初心並沒有改變,太空人的身份也沒有改變,現為特級航天員,大校軍銜。
就在前天,北京時間6月5日10點44分,她搭乘神州十四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與同伴們一道,將在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住上6個月,完成一系列艱巨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站建設任務。
王亞平,山東煙臺人,1980年出生,1997年8月入伍成為空軍某部飛行員,和劉洋一樣,2010年被遴選為中國首批女太空人。她先後於2013年6月11日和2021年10月16日,分別搭乘神州十號和神州十三號飛船兩次到達太空執行任務,一次15天,一次183天。
王亞平成為中國第二位、世界第57位進入太空的女性,也是中國第一位兩次執行太空任務、中國第一個出艙太空漫步、第一位進入中國空間站的女太空人,同時還是中國目前在太空執行任務時間最長的太空人。
2013年,王亞平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和「三級航天功勳獎章」,和劉洋一樣,事業、學習、家庭三不誤,於2014年至2016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傳播學碩士學位,2018年開始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
在入選太空人前的2006年,王亞平與飛行員趙鵬結婚,並於第一次從太空返回後,2015年生育一女。王亞平現為國家一級航天員,大校軍銜。
由此可見,迄今為止,無論中外女太空人,婚育都不是進入航天事業的羈絆。
那麼,為什麼曾經出現遴選女性太空人要求已婚已育呢?在太空環境執行任務的確有風險,尤其是失重和輻射對太空人們的影響不容忽視。而且這種影響不光是對女性,對男性同樣有影響。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簡稱)曾對太空人斯科特·凱利與其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進行了對照研究,斯科特於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生活了340天,回來檢查身體相比其孿生兄弟馬克,出現體重下降、頸動脈擴張、DNA甲基化水平改變、腸道菌群改變等,一些指標在斯科特回到地球6個月後才恢復正常,但有些指標沒有恢復,一些基因表達存在幹擾。
NASA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太空環境對太空人影響主要有五個方面,即太空輻射、與外界隔離對身心的影響、遠離地球的不便、微重力環境以及長時間封閉的影響等。尤其是太空輻射遠遠高於地表,雖然現代飛船和太空服有很好的屏蔽作用,但太空人承受的輻射依然比地面大成百上千倍。
輻射會破壞人體細胞DNA和免疫系統,也會傷害生殖細胞,包括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加上微重力影響導致的骨質疏鬆、肌肉流失、眼壓改變導致的視力下降,以及封閉環境導致的精神損害等等,對太空人身體的損害是必然的,當然也會影響到生育。
但這些損害的大小,要看執行任務時間的長短,還要看是執行什麼層次的空間任務。空間站這種近地軌道,由於有地球磁層的保護,太陽和宇宙射線輻射比外太空就要小很多;而在執行外太空任務,登月或者前往火星,這些遠離地球的空間,輻射強度就要大很多。
在遠離地球的空間執行任務時間越長,受到的輻射就越多,對身體的損害就越大;而短期在空間呆一陣子,現在航天防護設施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對身體並沒有實質性傷害,回來只要按科學要求療養調理,就能很快恢復正常狀態。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還剛剛起步,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遠離地球的空間任務,也不會有太長久的空間任務,在世界老牌航天大國都沒有這種要求的情況下,我國首批女太空人的遴選就提出已婚已育要求,實在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因此,在一片質疑聲中,我國航天員遴選小組就對女太空人的條件進行了調整,再也沒有已婚已育的要求了。而首批女太空人劉洋和王亞平,被選上時都只是已婚但未育,都是第一次從太空回來休整恢復後,生育了健康正常的小孩。
由此可見,所謂女太空人必須是已婚已育,從太空返回後禁止生育的傳言完全就是謠言,不要再上當了。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請勿侵權抄襲,敬請理解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