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18:19:45 1
一種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包括分禾器尖、內引禾杆、外分禾杆、內引禾支撐杆、外分禾支撐杆、兩條上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下支撐加強杆、分禾器固定板,內引禾杆、兩條上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的前端分別焊接在一起並焊接固定在分禾器尖下側的收容槽內,內引禾杆前端設置在兩條下支撐杆的上側且位於兩條上支撐杆的下側,內引禾杆後端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後側,外分禾杆前端與內引禾杆相焊接,外分禾杆後端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後側,兩條上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的後端分別焊接在分禾器固定板上,分禾器固定板上設有安裝孔,通過螺栓將分禾器結構安裝在收割機的分禾器聯接殼上。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收割機用分禾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收割機的分禾器是將穀物秸杆順利導入割臺的關鍵部件,分禾器的基本技術要求是保證穀物秸杆不被推到或折斷,分禾器上不應纏繞雜草、秸杆葉等雜物。現有收割機用的分禾器通常是由多塊鈑金件通過焊接形成,這種分禾器存在分禾效果不理想、強度不夠、碰撞田埂易變形等缺陷。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分禾效果較好、強度大、整體結構簡單、加工工藝簡單的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該分禾器結構包括分禾器尖、內引禾杆、外分禾杆、內引禾支撐杆、外分禾支撐杆、兩條上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下支撐加強杆、分禾器固定板;所述分禾器尖上側外表面光滑,下側形成收容槽;所述內引禾杆、兩條上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的前端分別焊接在一起並焊接固定在分禾器尖下側的收容槽內;所述內引禾杆前端設置在兩條下支撐杆的上側且位於兩條上支撐杆的下側,內引禾杆後端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後側,通過內引禾支撐杆將內引禾杆與分禾器固定板連接在一起;所述外分禾杆前端與內引禾杆相焊接在一起,外分禾杆後端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後側,通過外分禾支撐杆將外分禾杆與分禾器固定板連接在一起;所述兩條上支撐杆的後端分別焊接在分禾器固定板上端的兩側,所述兩條下支撐杆的後端分別焊接在分禾器固定板下端的兩側;所述下支撐加強杆連接在兩條下支撐杆之間,分禾器固定板上設有安裝孔,通過螺栓將分禾器結構安裝在收割機的分禾器聯接殼上。
[0005]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分禾器尖截面呈倒V形;所述內引禾杆包括位於前端的直杆及連接在直杆後端並向外彎曲的導引杆,所述外分禾杆前端與內引禾杆的直杆後端連接;所述兩條下支撐杆的前端與地面水平,後端向上延伸後與分禾器固定板連接;所述兩條上支撐杆呈對稱的連接在分禾器固定板上端兩側,所述兩條下支撐杆呈對稱的連接在分禾器固定板下端兩側;所述內引禾杆、外分禾杆、內引禾支撐杆、外分禾支撐杆、兩條上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下支撐加強杆均為杆類零件。
[0006]本實用新型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內引禾杆的上下側分別設有兩條上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兩條下支撐杆之間還設置有下支撐加強杆,分禾器結構強度大,不易變形;2、分禾器尖將禾往兩邊分開,內引禾杆將分禾器尖內側的禾引導至切割器處,方便切割器切割;外分禾杆將分禾器尖外側的禾往外分,避免分禾器聯接殼、割臺等部件將禾壓倒;下支撐杆和上支撐杆不但起支撐作用也起到分禾作用,分禾器結構分禾效果很好;3、本實用新型分禾器結構除了分禾器尖和分禾器固定板,其它零件全部為杆類零件,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是分禾器尖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3是內引禾杆、外分禾杆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4是下支撐的結構示意圖;
[0011]元件標號說明:1-內引禾杆,2-分禾器固定板,3-外分禾杆,4-外分禾支撐杆,5-內引禾支撐杆,6-下支撐杆,7-上支撐杆,8-下支撐加強杆,9-分禾器尖,10-安裝孔,11-收容槽,12-分禾器尖上側外表面,13-直杆,14-導引杆。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該分禾器結構包括分禾器尖9、內引禾杆1、外分禾杆3、內引禾支撐杆5、外分禾支撐杆4、兩條上支撐杆7、兩條下支撐杆6、下支撐加強杆8、分禾器固定板2。內引禾杆1、外分禾杆3、內引禾支撐杆5、外分禾支撐杆4、兩條上支撐杆7、兩條下支撐杆6、下支撐加強杆8均為杆類零件,如可以是圓鋼、鋼管、方鋼等型材製成的杆類零件。
[0013]所述分禾器尖9是由鈑金件壓彎形成,其整體類似一個箭頭,前端小後端大,分禾器尖9截面呈倒V形,分禾器尖上側外表面12光滑,下側形成收容槽11。所述內引禾杆1、兩條上支撐杆7、兩條下支撐杆6的前端分別焊接在一起並焊接固定在分禾器尖9下側的收容槽11內。所述內引禾杆1包括位於前端的直杆13及連接在直杆13後端並向外彎曲的導引杆14,所述內引禾杆1前端的直杆13設置在兩條下支撐杆6的上側且位於兩條上支撐杆7的下側,內引禾杆1後端的導引杆14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2後側,通過內引禾支撐杆5將內引禾杆1與分禾器固定板2連接在一起,內引禾支撐杆5外側與內引禾杆1的導引杆14內側焊接固定,內引禾支撐杆5內側焊接固定在分禾器固定板2上。所述外分禾杆3前端與內引禾杆1的直杆13後端相焊接在一起,外分禾杆3後端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2後側,通過外分禾支撐杆4將外分禾杆3與分禾器固定板2連接在一起,外分禾支撐杆4外側與外分禾杆3的內側焊接固定,外分禾支撐杆4內側焊接固定在分禾器固定板2上。
[0014]所述兩條上支撐杆7的後端分別焊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上端的兩側,使兩條上支撐杆7呈對稱的連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上端兩側。所述兩條下支撐杆6的後端分別焊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下端的兩側,使兩條下支撐杆6呈對稱的連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下端兩側,所述兩條下支撐杆6的前端與地面水平,後端向上延伸後再與分禾器固定板2連接,使分禾器固定板2與地面有一段距離,所述下支撐加強杆8連接在兩條下支撐杆6之間。分禾器固定板2上設有四個安裝孔10,通過螺栓將分禾器結構安裝在收割機的分禾器聯接殼上。
[0015]組裝收割機時,用螺栓(圖中未示出)穿過分禾器固定板2上的安裝孔10將分禾器結構整體安裝在收割機的分禾器聯接殼(圖中未示出)上,在使用時,分禾器尖9將禾往分禾器結構兩邊分開,內引禾杆1將分禾器尖9內側的禾引導至切割器處,方便切割器切割,夕卜分禾杆3將分禾器尖9外側的禾往外分,避免分禾器聯接殼、割臺等部件將禾壓倒,下支撐杆6和上支撐杆7也起到分禾作用,分禾器結構整體分禾效果很好。
[0016]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列舉的形式,如分禾器尖9的截面也限於是倒V形,也可以是半圓形或其它曲線,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分禾器結構包括分禾器尖(9)、內引禾杆(I)、外分禾杆(3)、內引禾支撐杆(5)、外分禾支撐杆(4)、兩條上支撐杆(7)、兩條下支撐杆(6)、下支撐加強杆(8)、分禾器固定板(2);所述分禾器尖上側外表面(12)光滑,下側形成收容槽(11);所述內引禾杆(I)、兩條上支撐杆(7)、兩條下支撐杆(6)的前端分別焊接在一起並焊接固定在分禾器尖(9)下側的收容槽(11)內;所述內引禾杆(I)前端設置在兩條下支撐杆(6)的上側且位於兩條上支撐杆(7)的下側,內引禾杆(I)後端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2)後側,通過內引禾支撐杆(5)將內引禾杆(I)與分禾器固定板(2)連接在一起;所述外分禾杆(3)前端與內引禾杆(I)相焊接在一起,外分禾杆(3)後端向外彎折並向後延伸至分禾器固定板(2)後側,通過外分禾支撐杆(4)將外分禾杆(3)與分禾器固定板(2)連接在一起;所述兩條上支撐杆(7)的後端分別焊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上端的兩側,所述兩條下支撐杆(6)的後端分別焊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下端的兩側;所述下支撐加強杆(8 )連接在兩條下支撐杆(6 )之間,分禾器固定板(2 )上設有安裝孔(10 ),通過螺栓將分禾器結構安裝在收割機的分禾器聯接殼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分禾器尖(9)截面呈倒V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引禾杆(I)包括位於前端的直杆(13)及連接在直杆(13)後端並向外彎曲的導引杆(14),所述外分禾杆(3)前端與內引禾杆(I)的直杆(13)後端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兩條下支撐杆(6)的前端與地面水平,後端向上延伸後與分禾器固定板(2)連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兩條上支撐杆(7 )呈對稱的連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 )上端兩側,所述兩條下支撐杆(6 )呈對稱的連接在分禾器固定板(2)下端兩側。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聯合收割機分禾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引禾杆(I)、外分禾杆(3)、內引禾支撐杆(5)、外分禾支撐杆(4)、兩條上支撐杆(7)、兩條下支撐杆(6)、下支撐加強杆(8)均為杆類零件。
【文檔編號】A01D57/01GK204119824SQ201420532091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6日
【發明者】施顯優, 陳鵬飛, 趙映偉, 覃文龍, 何佑之 申請人:柳州五菱柳機動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