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3:28:30 2
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包括座椅、靠背及靠枕,所述座椅與靠背經旋轉機構活動鉸接,且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有5~15cm的間隙,在靠背頂部同一直線上設置有兩個安裝孔,安裝孔內固定套有金屬套,再金屬套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在靠枕底部與安裝孔對應位置安裝有兩個滑杆,所述滑杆上設置有與安裝孔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所述靠枕經滑杆、安裝孔與靠背活動安裝。本實用新型針對車內空間有限且只有一個駕駛座椅的電動三輪車使用,駕駛座椅可以一椅多用,實現平時拉貨、應急拉人雙重需要,實用性強,經濟價值高,經合理推廣,必然會受到更多用戶的青睞。
【專利說明】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三輪車座椅,具體涉及一種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
【背景技術】
[0002]在城市代步車中,電動三輪車由於造價低、節能環保、體型小、使用輕便、靈活等優勢,受到更多用戶的喜愛,逐漸成為城市代步的主流。但是由於電動三輪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日常使用時,也帶來諸多弊端,例如:車內空間有限,只有一個駕駛座椅,座椅與車尾之間的空隙多用來存放物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應急拉人的情況,乘坐人員蹲在車內,一是不舒服,時間久了,會引起腰酸腿疼,二是蹲下去更是佔用車內空間,顯得更加擁擠。結合電動三輪車拉人、拉貨多方需要,對電動三輪車內置用品最大化利用,會使電動車適用範圍更廣、實用性更強、經濟價值更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該雙用椅對現有電動車座椅做合理改進,結合電動三輪車車內空間特點,實現一椅多用,滿足應急拉人需要,舒適度高,最大化利用車內空間。
[0004]技術方案:一種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包括座椅、靠背及靠枕,所述座椅與靠背經旋轉機構活動鉸接,且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有5?15cm的間隙,在靠背頂部同一直線上設置有兩個安裝孔,安裝孔內固定套有金屬套,再金屬套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在靠枕底部與安裝孔對應位置安裝有兩個滑杆,所述滑杆上設置有與安裝孔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所述靠枕經滑杆、安裝孔與靠背活動安裝;所述旋轉機構為:在座椅兩側對稱固定有臥式的」 L」形連接件,靠背的底部兩側對稱固定立式的」 L」形連接件,兩連接件的連接腳上分別設置有軸孔,轉軸固定在立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中,與臥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活動安裝,並在轉軸與臥式」 L 」形連接件設置有扭簧,使靠背與座椅展開呈180度並可復原,在任一側的轉軸末端固定有單向齒輪,在車體上通過銷軸鉸接有手柄,手柄的一側設置有卡頭,所述卡頭與單向齒輪的斜齒配合安裝。
[0005]優選的,所述滑杆自下至上,至滑杆2/3位置均設置有外螺紋,靠枕插入靠背安裝孔時,滑杆向外預留1/3,對於大多駕駛員,此靠枕高度均能使駕駛員保持最佳枕靠狀態。
[0006]優選的,所述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間隙為8?10cm。
[0007]優選的,所述靠背與座椅高度、寬度均相等。
[0008]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背座雙用椅,使用範圍有很強的針對性,主要針對車內空間有限的電動三輪車,且車內只有一個駕駛座椅,在車內尾部固定安裝有電池固定架,且電池固定架與駕駛座椅之間預留足夠座椅靠背放置的容納腔,另外,在電池固定架上還應預留與靠枕滑杆配合安裝的固定孔,該背座雙用椅一椅多用的功能是這樣實現的,具體為:正常使用時,該座椅與普通座椅一樣,當需應急拉人時,首先取下頂部靠枕,並將靠枕插入後部電池固定架上,此時靠枕功能相當於一個臨時用靠背,扳動手柄,手柄卡頭與單向齒輪脫離,單向齒輪、轉軸處在自由運動狀態,向後扳動靠背,靠背即可輕鬆向後翻轉,靠背與座椅之間的間隙足夠靠背向後翻轉至180度,進而使靠背水平放置在容納腔中,此靠背具備足夠的支撐力,足以支撐一個成人的重量,此時靠背即相當於一個臨時的後排座椅,搭乘人員,橫跨上去即可,搭乘人員背部可枕靠在後部臨時靠背中,此時的臨時座椅與普通座椅並無兩樣,搭乘人員乘坐舒適度高,坐姿可保持最佳自然狀態。本實用新型背座雙用椅的設計幾乎不增加任何成本,也無需改變電動三輪車任何結構,基本常規的電動三輪車駕駛座椅後部均預留有至少一個座椅的空間,只需在後部電池固定架上增設兩個配合的固定孔即可,一椅多用,裝貨、拉人均能達到最佳狀態,實用性強,經濟價值高,經合理推廣,必然會受到更多用戶的青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結構示意圖;
[0010]圖2是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在車內正常使用結構示意圖;
[0011]圖3是圖2中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2]圖4是多功能背座雙用椅旋轉機構結構示意圖;
[0013]圖5是圖4中手柄控制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標號,I為座椅,2為車體,3為靠背,4為靠枕,5為滑杆;6為安裝孔,7為旋轉機構,71為臥式連接件,72立式連接件,73為轉軸,74為單向齒輪,75為手柄,76為卡頭,77為銷軸;8為靠背容納腔,9為電池固定架,10為靠枕固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6]實施例1:一種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參見圖1,包括座椅1、靠背3及靠枕4,所述座椅I與靠背4經旋轉機構7活動鉸接,且靠背4與座椅I之間預留有5?15cm的間隙,優選8?1cm最佳。該間隙足夠靠背相對於座椅處在完全平放狀態,即向後翻轉至180度位置。由於間隙的餘量較大,該靠背還可向前翻轉至45度左右的傾角,這對駕駛座與方向盤放置一般較遠的電動三輪車來說,對駕駛員的影響並不大,座椅有足夠的寬度,駕駛員向前坐一點,對方向盤操作、剎車控制、及駕駛狀態幾乎沒任何影響,但是靠背向前翻轉後,後部就留有更大的空間,可拉一些大體積的物品及更多的貨物,實用性更強。在靠背4頂部同一直線上設置有兩個安裝孔6,安裝孔6內固定套有金屬套,在金屬套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在靠枕4底部與安裝孔6對應位置安裝有兩個滑杆5,所述滑杆5上設置有與安裝孔6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所述靠枕經滑杆、安裝孔與靠背活動安裝;靠枕水平放置,美觀、大方,舒適度高,支撐穩定。本實施例中可優選的,滑杆5自下至上,至滑杆2/3位置均設置有外螺紋,靠枕插入靠背安裝孔時,滑杆向外預留1/3,對於大多駕駛員,此靠枕高度能夠保證大部分駕駛員處在最佳的頭部枕靠狀態,既不影響駕駛,又不會引起身體不適。
[0017]參見圖4、圖5,所述旋轉機構為:在座椅兩側對稱固定有臥式的」L」形連接件71,靠背的底部兩側對稱固定立式的」L」形連接件72,兩連接件的連接腳上分別設置有軸孔,轉軸73固定在立式」L」形連接件72的軸孔中,與臥式」L」形連接件71的軸孔活動安裝,並在轉軸73與臥式」 L」形連接件71設置有扭簧,扭簧使靠背與座椅展開一定角度後鬆手即可實現靠背的復位,使用方便、快捷,手動操作少。在任一側的轉軸73末端固定有單向齒輪74,在車體上通過銷軸77鉸接有手柄75,手柄75的一側設置有卡頭76,所述卡頭76與單向齒輪74的斜齒配合安裝。本實施例靠背3翻轉後的定位功能由手柄75與齒輪74配合控制。手柄75向上扳動,卡頭76離開齒輪,轉軸可帶動齒輪隨意旋轉,使靠背前後翻轉,靠背到合適位置時,將手柄下壓,卡頭與齒輪咬合,靠背位置固定。
[0018]本實施例多功能背座雙用椅使用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主要適用於如圖2、圖3所示的只有一個駕駛座椅的微型電動三輪車,車內空間非常有限,車內電池放置在車尾位置的電池固定架內,在電池固定架外殼上配合設置有安裝靠枕滑杆的固定孔,該背座雙用椅與後部電池固定架配合,即可實現一座兩用的功能。應急拉人時,為了提高搭乘人員的乘坐舒適度,將靠枕從靠背中輕鬆拔下後插入後部電池固定架的固定孔中,向上扳動手柄,轉軸、齒輪處在自由狀態,向後翻轉靠背,靠背平放在電池固定架與駕駛座椅之間的容納腔中,按下手柄對靠背定位即可,此時靠背即可作為搭乘人員的臨時座椅來用。搭乘人員背部可靠在後部的靠枕上,為了更進一步的提高搭乘人員的舒適度,可在容納腔底部臨時活動放置一個支撐架,該支撐架可以墊高靠背高度,使搭乘人員跨坐上去後腿部放置更加舒適。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包括座椅、靠背及靠枕,其特徵是:所述座椅與靠背經旋轉機構活動鉸接,且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有5?15cm的間隙,在靠背頂部同一直線上設置有兩個安裝孔,安裝孔內固定套有金屬套,再金屬套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在靠枕底部與安裝孔對應位置安裝有兩個滑杆,所述滑杆上設置有與安裝孔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所述靠枕經滑杆、安裝孔與靠背活動安裝;所述旋轉機構為:在座椅兩側對稱固定有臥式的」 L」形連接件,靠背的底部兩側對稱固定立式的」 L」形連接件,兩連接件的連接腳上分別設置有軸孔,轉軸固定在立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中,與臥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活動安裝,並在轉軸與臥式」 L」形連接件設置有扭簧,使靠背與座椅展開呈180度並可復原,在任一側的轉軸末端固定有單向齒輪,在車體上通過銷軸鉸接有手柄,手柄的一側設置有卡頭,所述卡頭與單向齒輪的斜齒配合安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其特徵是:所述滑杆自下至上,至滑杆2/3位置均設置有外螺紋,靠枕插入靠背安裝孔時,滑杆向外預留1/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其特徵是:所述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間隙為8?10cm。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多功能背座雙用椅,其特徵是:所述靠背與座椅高度、寬度均相等。
【文檔編號】B62J1/28GK204173061SQ201420564914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9日
【發明者】蔣智敏, 劉建平 申請人:河南天功車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