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20:12:20 6
一種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其特徵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製成的:石韋45份、知母12份、硃砂12份、蘭花雙葉草9份、瓜萎皮12份、枳殼12份、通草6份、甘草5份。本發明採用適宜的藥材及其配比,各藥物之間相互配合,協同作用,所製成的中藥具有溫補陽氣,引火歸元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陽虛發熱病證,四年來,通過對100名患者的使用表明,有效率達94%。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特別是一種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通常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實,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肝鬱發熱等。目前,治療發熱的藥物有許多種,但對症治療的專用藥用不是很多,目前還沒有一種針對陽虛發熱而治療的藥物。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通過採用合適的藥材及其配比達到安全有效的治療陽虛發熱病證的目的。
[0004]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其特徵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製成的:
石韋45份、知母12份、硃砂12份、蘭花雙葉草9份、瓜萎皮12份、枳殼12份、通草6份、甘草5份。
[0005]本發明配方中各種藥材的來源及功能主治如下:
石韋【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或西南石韋的葉。【性味】微寒,苦、甘。【歸經】歸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清肺洩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0006]知母【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乾燥根莖。【性味】苦、甘,寒。【歸經】歸肺、胃、腎經。【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0007]硃砂【來源】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性味】甘,微寒;有毒。【歸經】歸心經。【功能主治】清心鎮驚,安神解毒。用於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癲癇發狂,小兒驚風,視物昏花,口瘡,喉痺,瘡瘍腫毒。
[0008]蘭花雙葉草【來源】蘭科杓蘭屬植物斑葉杓蘭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Franch.,以全草入藥。【性味】甘,微溫,有小毒。【歸經】肺,腎,膀胱經。【功能主治】補肝明目,活血調經。主雲翳遮睛;目昏,夜盲,風溼麻木,月經不調。
[0009]瓜萎皮,別名:栝樓殼、瓜殼,為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栝樓的皮。【性味】苦、寒。【歸經】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化痰、寬中散結、潤腸通便。主治肺熱咳嗽,化痰通痺,腸燥便結,乳癰初起,清肺止咳。[0010]積殼【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性味】苦、辛、酸,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0011]通草【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K.Koch的乾燥莖髓。【性味】甘、淡,微寒。【歸經】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用於溼溫尿赤,淋病澀痛,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0012]甘草【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 lata 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性味】甘,平。【歸經】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0013]陽虛發熱是中醫病證名。因陽氣虛衰而致格陽、戴陽證的陽寒內盛而致的外見熱象的病理變化。症狀表現為:低熱、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溫,少氣懶言,頭暈嗜臣卜,腰膝酸軟,納少便溏,面色觥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本發明採用適宜的藥材及其配比,各藥物之間相互配合,協同作用,所製成的中藥具有溫補陽氣,弓丨火歸元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陽虛發熱症,四年來,通過對10 0名患者的使用表明,有效率達94%。
[0014]下面結合臨床實驗數據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資料
發明人2009年I月-2013年3月間共治療了 100例陽虛發熱症門診患者,年齡32-58歲,其中,男43例,女57例,近期無發熱病史,體溫〈37.3°C,服用複方阿司匹林等藥治療無效。服用本發明的藥物,10天為一個療程,早、中、晚三次服用,連服二個療程。
[0015]2、治療結果及療效標準:治癒:發熱消失且追蹤3個月未見復發;好轉:患者自覺發熱較前明顯減輕;無效:連續服藥2個療程,症狀未見減輕。結果:治癒72例,好轉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6%。
[0016]3、治療統計結果見表1。
[0017]表1 兩組療效比較_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陽虛發熱的中藥,其特徵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製成的:石韋45份、知母12份、 硃砂12份、蘭花雙葉草9份、瓜萎皮12份、枳殼12份、通草6份、甘草5份。
【文檔編號】A61K33/28GK103638313SQ201310670386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1日
【發明者】馬家慶 申請人:馬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