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環保電池的製作方法
2023-09-10 08:57:20 1
專利名稱:一種環保電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環保電池,屬於電池領域。
背景技術:
電池技術的發展已經日新月異,但對於普通電池,如I號、V號、VII號等碳棒電池,在使用完後,都沒有有效的回收,且大多是隨著生活垃圾被處理掉,不僅存在著嚴重浪費的問題,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方便拆裝,並可對廢舊電池進行有效再利用的一種環保電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由如下技術方案實施其包括有鋅片、碳棒、電解質、上碳棒頭殼體等,所述上碳棒頭殼體在所述碳棒頭部外端,所述碳棒在所述鋅片內側,其還包括有外側周殼體、和下鋅底片,所述鋅片設置在所述下鋅底片上部,在所述外側周殼體、所述上碳棒頭殼體、所述下鋅底片所圍內部、所述鋅片、所述碳棒和所述外側周殼體之間布滿了所述電解質。
所述外側周殼體可為上、下分體結構的殼體及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且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相互吻合,在所述上外側周殼體、所述下外側周殼體相吻合處的外側有連續的螺紋,在所述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的外側有一外鎖套,在所述外鎖套內側設有螺紋,與所述上外側周殼體、所述下外側周殼體外側的螺紋嚙合;且所述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所述中空的周邊圓環狀的上、下底面殼體的內側、所述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的頂端的側壁上有相對應的凸起。
所述外側周殼體可為上、下分體結構的殼體及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上外側周殼體內側的螺紋與下外側周殼體外側的螺紋嚙合;或下外側周殼體內側的螺紋與上外側周殼體外側的螺紋嚙合;且所述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所述中空的周邊圓環狀的上、下底面殼體的內側、所述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頂端的內側壁上有相對應的凸起。
所述外側周殼體為整體外圍周殼體和下底面殼體,所述下底面殼體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所述整體外圍周殼體的上頂端的所述整體外圍周殼體的內側壁上設有凸起,在所述上頂端凸起的下方、所述整體外圍周殼體的內側壁上仍設有凸起與上頂端的凸起相對應,在所述下底面殼體的內側、整體外圍周殼體的下頂端側壁上設有凸起,與上述凸起相對應。
所述在平行於下底面的平面上的凸起至少為兩個以上。
所述上碳棒頭殼體、所述下鋅底片的周邊設有兩個以上凹槽,相對應與所述外側周殼體的上頂端、下頂端的凸起。使上碳棒頭殼體與下鋅底片與外側周殼體能通過凹槽和凸起的吻合對應而卡槽連接,以至於能方便固定和拆解。
所述鋅片可以是四邊形狀的鋅片體,也可以是中空的圓柱體狀,或針狀等。個數不做限定,但要以節省材料為宜。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節省了單個電池的鋅用量,採用了廉價的如塑料等材料作外側周殼體,將原有的鋅皮取而代之,採用了螺紋扣的鎖套結構和卡槽卡接結構,方便了對廢舊電池的拆解,同時拆解後的所有物件和原料都可循環再利用。
附圖的圖面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外側周殼體帶鎖套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上、下外側周殼體相互螺紋嚙合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內部插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上碳棒頭殼體和碳棒連為一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俯視圖。
圖8為下底鋅片和鋅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的俯視圖。
圖10為外側周殼體為分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外側周殼體為整體的結構示意圖。
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環保電池包括有鋅片1、碳棒2、電解質3、上碳棒頭殼體4、外側周殼體5和下鋅底片6等,上碳棒頭殼體4在碳棒2頭部外端,碳棒2在鋅片1內側,鋅片1設置在下鋅底片6上部,鋅片1是四邊形狀的鋅片體,個數不做限定,但要以節省材料為宜。在外側周殼體5、上碳棒頭殼體4、下鋅底片6所圍內部、鋅片1、碳棒2和外側周殼體5之間布滿了電解質3。外側周殼體5可為上、下分體結構的殼體及上底面殼體14和下底面殼體15;且上外側周殼體7、下外側周殼體8相互吻合,在上外側周殼體7、下外側周殼體8相吻合處的外側有連續的螺紋9,在上外側周殼體7、下外側周殼體8的外側有一外鎖套10,在外鎖套10內側設有螺紋11,與上外側周殼體7、下外側周殼體8外側的螺紋9嚙合。上底面殼體14和下底面殼體15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中空的周邊圓環狀的上、下底面殼體14、15的內側、上外側周殼體7、下外側周殼體8的內側壁上有相對應的凸起13。上碳棒頭殼體4、下鋅底片6的周邊設有兩個以上凹槽12,相對應於外側周殼體5上的凸起13。使上碳棒頭殼體4與下鋅底片6與外側周殼體5能通過凹槽12和凸起13的吻合對應而卡槽連接,以至於方便固定和拆解。凸起在平行於下底面的平面上至少為兩個以上。增加個數可以使卡接牢固。
實施例2一種環保電池包括有鋅片1、碳棒2、電解質3、上碳棒頭殼體4、外側周殼體5和下鋅底片6等,上碳棒頭殼體4在碳棒2頭部外端,碳棒2在鋅片1內側,鋅片1設置在下鋅底片6上部,鋅片1是圓柱體狀的鋅片體,在外側周殼體5、上碳棒頭殼體4、下鋅底片6所圍內部、鋅片1、碳棒2和外側周殼體5之間布滿了電解質3。外側周殼體5可為上、下分體結構的殼體及上底面殼體14和下底面殼體15;上外側周殼體7內側的螺紋與下外側周殼體8外側的螺紋相互嚙合;或下外側周殼體8內側的螺紋與上外側周殼體7外側的螺紋相互嚙合。上底面殼體14和下底面殼體15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中空的周邊圓環狀的上、下底面殼體14、15的內側、上外側周殼體7、下外側周殼體8的內側壁上有相對應的凸起13。上碳棒頭殼體4、下鋅底片6的周邊設有兩個以上凹槽12,相對應於外側周殼體5的凸起13。使上碳棒頭殼體4與下鋅底片6與外側周殼體5能通過凹槽12和凸起13的吻合對應而卡槽連接,以至於方便固定和拆解。凸起在平行於下底面的平面上至少為兩個以上。增加個數可以使卡接牢固。實施例3一種環保電池包括有鋅片1、碳棒2、電解質3、上碳棒頭殼體4、外側周殼體5和下鋅底片6等,上碳棒頭殼體4在碳棒2頭部外端,碳棒2在鋅片1內側,鋅片1設置在下鋅底片6上部,鋅片1是針狀的鋅片體,個數不做限定,但要以節省材料為宜。在外側周殼體5、上碳棒頭殼體4、下鋅底片6所圍內部、鋅片1、碳棒2和外側周殼體5之間布滿了電解質3。外側周殼體5為整體外圍周殼體16和下底面殼體15,下底面殼體15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整體外圍周殼體16的上頂端的整體外圍周殼體16的內側壁上設有凸起13,在上頂端凸起13的下方、整體外圍周殼體16的內側壁上仍設有凸起13與上頂端的凸起13相對應,在下底面殼體15的內側、整體外圍周殼體16的側壁上設有凸起13,與上述凸起13相對應。上碳棒頭殼體4、下鋅底片6的周邊設有兩個以上凹槽12,相對應於外側周殼體5上的凸起13。使上碳棒頭殼體4與下鋅底片6與外側周殼體5能通過凹槽12和凸起13的吻合對應而卡槽連接,以至於方便固定和拆解。凸起在平行於下底面的平面上至少為兩個以上。增加個數可以使卡接牢固。
權利要求1.一種環保電池,其包括有鋅片、碳棒、電解質、上碳棒頭殼體等,所述上碳棒頭殼體在所述碳棒頭部外端,所述碳棒在所述鋅片內側,其特徵在於,其還包括有外側周殼體、和下鋅底片,所述鋅片設置在所述下鋅底片上部,在所述外側周殼體、所述上碳棒頭殼體、所述下鋅底片所圍內部、所述鋅片、所述碳棒和所述外側周殼體之間布滿了所述電解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保電池,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側周殼體可為上、下分體結構的殼體及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且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相互吻合,在所述上外側周殼體、所述下外側周殼體相吻合處的外側有連續的螺紋,在所述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的外側有一外鎖套,在所述外鎖套內側設有螺紋,與所述上外側周殼體、所述下外側周殼體外側的螺紋嚙合;且所述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所述中空的周邊圓環狀的上、下底面殼體的內側、所述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的內側壁上有相對應的凸起。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保電池,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側周殼體可為上、下分體結構的殼體及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上外側周殼體內側的螺紋與下外側周殼體外側的螺紋嚙合;下外側周殼體內側的螺紋與上外側周殼體外側的螺紋嚙合;且所述上底面殼體和下底面殼體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所述中空的周邊圓環狀的上、下底面殼體的內側、所述上外側周殼體、下外側周殼體的內側壁上有相對應的凸起。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保電池,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側周殼體為整體外圍周殼體和下底面殼體,所述下底面殼體為中空的周邊圓環狀,在所述整體外圍周殼體的上頂端的所述整體外圍周殼體的內側壁上設有凸起,在所述上頂端凸起的下方、所述整體外圍周殼體的內側壁上仍設有凸起與上頂端的凸起相對應,在所述下底面殼體的內側、整體外圍周殼體的側壁上設有凸起,與上述凸起相對應。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保電池,其特徵在於,所述在平行於下底面的平面上的凸起至少為兩個以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保電池,其特徵在於,所述上碳棒頭殼體、所述下鋅底片的周邊設有兩個以上凹槽。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保電池,其特徵在於,所述鋅片可以是四邊形狀的鋅片體,也可以是圓柱體狀,或針狀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環保電池,其包括有鋅片、碳棒、電解質、上碳棒頭殼體等,上碳棒頭殼體在碳棒頭部外端,碳棒在鋅片內側,其還包括有外側周殼體、和下鋅底片,鋅片設置在下鋅底片上部,在外側周殼體、上碳棒頭殼體、下鋅底片所圍內部、鋅片、碳棒和外側周殼體之間布滿了電解質。優點是:節省了單個電池的鋅用量,採用了廉價的如塑料等材料作外側周殼體,將原有的鋅皮取而代之,採用了螺紋扣的鎖套結構和卡槽卡接結構,方便了對廢舊電池的拆解,同時拆解後的所有物件和原料都可循環再利用。
文檔編號H01M6/00GK2515806SQ0220205
公開日2002年10月9日 申請日期2002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02年1月16日
發明者張翔 申請人: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