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和吳京是什麼關係(上映三天惡評連連)
2023-09-10 16:02:14 2
10月23日,以抗美援朝戰役為背景的戰爭電影《金剛川》上映。
從演員陣容來看,有張譯、吳京、鄧超等實力派大咖坐鎮,演技有保障。
從導演陣容來看,有前段時間熱門電影《八佰》的導演管虎,攜大部分電影原班陣容出演,又有《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與《繡春刀》導演路陽加持,技術層面沒得說。
從拍攝周期上來看,三個月時間拍一部大型戰爭題材電影,著實還是會令人擔心,會不會因為時間問題,而造成電影品質被壓縮。
但令人意外的是,電影被詬病的地方,並不是畫面的精細程度,或故事完整度,而是三個導演各持一個視角拍攝,重複去說一件事兒,導致網上惡評連連。
提到「重複拍攝」,就連20年前熱播的電視劇《西遊記後傳》,都被拿出來「鞭屍」。
可以看得出,這屆的觀眾的確非常「嚴苛」。
然而,雖然電影是從步兵、美國空軍、炮兵三個視角去演繹「修橋、炸橋、守橋、過橋」的四個過程,但卻並不影響故事的主線和連貫性。
當然,倘若你對《金剛川》的期待,是一腔熱血打勝仗的故事,那你可能會失望了。
因為戰爭,從沒有毫無代價的勝利。
《金剛川》的故事背景,定位在1953年7月12日,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的前夕。
為了保障能夠準時向金城主戰場輸送戰力,志願軍們爭分奪秒地去修補、守護這通往主戰場路上的唯一一座橋。
上級下達的任務是7月13日5點前,保證主力部隊全部過橋。
而任務的難點,在於兩軍裝備上的差距懸殊,對方有飛機炸彈,我方志願軍只有兩架高射炮和不足百發的彈藥,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怎麼打?
所以,當電影以步兵視角去敘述的時候,你能看到的就是美軍偵察機、轟炸機到來的那一刻,所有志願軍都倉皇地四處隱蔽,大氣都不敢喘。
然而,隨著劇情推進,中國軍人的「信念感」被漸漸體現出來。
即使局面處於被動,也絲毫不會因為眼前的困境而心生退意,反倒因此逆流而上,拼命反抗,為大局的勝利而犧牲小我,不畏生死。
這也是為什麼,當拍攝視角變成美方空軍時,你會聽到他們一次又一次感嘆,那被他們炸毀過四次的橋,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被修復,堪稱奇蹟。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第三個視角,也就是以張譯、吳京所飾演的炮兵張飛和關磊的視角,去展露兩軍最直接的軍火碰撞。
在高射炮和彈藥極度匱乏的狀況下,為了掩護修橋和過橋的戰友們,他們兩人攜十多名高炮班戰士,點燃身旁的篝火,一次又一次將自己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與之搏命。
當最後看到僅剩下一條胳膊一條腿的張飛,用盡全身力氣,對空中的美軍轟炸機發出捨命一擊的時候,我整個眼眶都溼潤了,究竟是什麼樣的執念,可以讓一個人做到這種地步。
我想,當時他心中所想,大概只有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儘可能拖延住敵人的炮火吧。
而在當時國內軍事力量與敵國相差懸殊,卻面臨不得不打的戰爭時,這樣的張飛,這樣的關磊,比比皆是。
電影《金剛川》的核心,在於「橋」,而當時志願軍任務的核心,在於「過橋」。
這個設定,看似與電影《八佰》的結局設定雷同,實則卻是天差地別。
《八佰》的橋,架在猶如人間地獄的抗日戰場與繁華的上海租界之間,進一步生,退一步死。
《金剛川》的橋,架在通往金城主戰場的必經之路上,進退,都是生死未知。
同樣體現戰爭的殘酷,後者的基調更為沉重,所付出的代價,也更為慘烈。
尤其是當影片推進到最後一幕「橋」的片段時,當一顆顆從美軍B29轟炸機上投下的燃燒彈,將橋幾乎焚毀,將橋附近幾乎所有志願軍戰士的生命燃燒殆盡後。
緊接著的下一個場景,就是又有無數工兵連的戰士奮勇上前,面對一方焦土,和來不及掩埋的戰友屍體,他們的臉上依舊只有決絕。
當美軍偵察機又一次來到金剛川上空時,他們徹底被震撼了,因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隊又一隊渡江的志願軍戰士。
而在那些戰士腳下的,是更多用血肉之軀疊起的最堅實的「橋體」,他們光著膀,咬著牙,飲著金剛川的江水,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去完成志願軍渡江的任務。
用影片中旁白的敘述來說,就是:
「那一年,我們都只有17、18歲,唯一想的,就是通過那座橋,把美國人打回去,因為只有那樣,老百姓才能獲得安寧。」
最後的戰爭贏了嗎?贏了。
當那座「人橋」架起,所有志願軍戰士得以準時抵達金城戰役的主戰場時,我們把仗打勝了。
歷史上的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金城戰役勝利,志願軍共殲敵5.3萬餘人。
而這場戰役的結束,也標誌著抗美援朝運動的落幕。
作為戰勝方,當時新建國不久的中國,不僅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還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為我們後續改革開放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時間回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年後的今天,當你站在寫滿名字的英雄紀念碑前時,你能笑著說出:
「我們把仗打贏了,瞧,70年後的今天,我們祖國發展的多好。」
你不能。
因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那場戰爭的「獲利者」,而不是參與者。
而那場戰鬥之慘烈,之殘酷,也不是我們透過70年後的電影屏幕所能感受到的。
戰爭是勝利了,但代價也是沉重的。
如今,我們新一輩的年輕人,生在和平國度,長在備受保護和照顧的環境裡,衣食溫飽,還可以去追逐許許多多色彩斑斕的夢想。
但我們始終要記住和緬懷的,是那些曾為我們生活環境,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
因為在他們的17、18歲的青春年華裡,夢想只有紅色和黑色,不是鮮血,就是焦土。
不僅如此,他們夢想也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那座前方閃耀著曙光的「橋」。
. END .
【文| 平凡森林】
【編輯| 沐漪】
【排版 | 小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