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1 03:32:55 2
專利名稱: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鐵路,特別涉及一種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
背景技術:
無砟軌道鐵路對工後沉降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路基與結構物間的差異沉降要求不大於5mm,不均勻沉降造成的折角不應大於1/1000,設計中路基段均採取工程措施進行地基處理以滿足上述要求,但由於施工過程出現地質條件變化或施工質量存在問題時,可能造成橋梁與路基段的差異沉降大於5mm,特別是在區域沉降的地區,由於橋梁樁基與路基段的地基處理深度存在較大差異,當發生較大的區域沉降時,橋路間的差異沉降將十分明顯,大大超過無砟軌道扣件的調整範圍且難以修復,同時也無法準確預測發展趨勢,為此急迫需要一種無砟軌道鐵路差異沉降調整裝置來解決此類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以有效解決無砟軌道鐵路橋梁與路基接頭段存在較大差異沉降需要調整的問題,尤其是區域沉降地區橋梁與路基差異沉降較大的問題。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本發明的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其特徵是它包括:液壓頂升器,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埋設於路堤填築體頂部;混凝土支承層,澆築於路堤填築體頂部;軌道板,設置於混凝土支承層頂部;注漿管,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置入混凝土支承層底部。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液壓頂升器的頂升作用,抬高混凝土支承層和軌道板高度以滿足軌道平順性要求,利用注漿管對混凝土支承層抬升後留下的空隙進行水泥砂漿充填注漿,從而對混凝土支承層起到支承作用,該發明可有效地解決無砟軌道鐵路橋梁與路基接頭段存在較大差異沉降需要調整的問題,尤其是區域沉降地區橋梁與路基差異沉降較大的問題。該調整結構裝置具有施工簡單、可動態調節抬升高度、投資較省等特點,具有推廣應用前景,且符合環保的要求。
本說明書包括如下一幅附圖:圖1是本發明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的橫斷面示意圖。圖中示出構件名稱及所對應的標記:路堤填築體1、液壓頂升器2、混凝土支承層
3、軌道板4、注漿管5。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參照圖1,本發明的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包括:液壓頂升器2,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埋設於路堤填築體I頂部;混凝土支承層3,澆築於路堤填築體I頂部;軌道板4,設置於混凝土支承層頂部;注漿管5,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置入混凝土支承層底部。利用液壓頂升器2的頂升作用,抬高混凝土支承層3和軌道板4高度以滿足軌道平順性要求,利用注漿管5對混凝土支承層3抬升後留下的空隙進行水泥砂漿充填注漿,從而對混凝土支承層3起到支承作用,有效地解決無砟軌道鐵路橋梁與路基接頭段存在較大差異沉降需要調整的問題,尤其是區域沉降地區橋梁與路基差異沉降較大的問題。參照圖1,所述液壓頂升器2布置位置及間距根據較大差異沉降差發生的位置確定,其允許抬升高度應大於可能發生最大差異沉降預測值,其液壓頂升器2的液壓輸油管埋設在路堤填築體I內並引出路堤填築體I外。液壓頂升器2橫向寬度一般應大於混凝土支承層3寬度的1/3,縱向寬度大於30cm。參照圖1,所述注漿管5在混凝土支承層3抬升後採用鑽孔伸入支承層3底部,通過壓力注漿使支承層3底部的空隙充填密實。以上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發明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的一些構造原理,並非是要將本發明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範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 同物,均屬於本發明所申請的專利範圍。
權利要求
1.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其特徵是它包括:液壓頂升器(2),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埋設於路堤填築體1)頂部;混凝土支承層(3),澆築於路堤填築體(I)頂部;軌道板(4),設置於混凝土支承層頂部;注漿管(5),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置入混凝土支承層底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液壓頂升器(2)的液壓輸油管埋設在路堤填築體(I)內並引出路堤填築體(I)外。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液壓頂升器(2)橫向寬度大於混凝土支承層(3)寬度的1/3,縱向寬度大於30c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注漿管(5 )在混凝土支承層(3 )抬升後採用鑽孔伸入支承層(3 )底部,通過壓力注漿使支承層(3)底部的空 隙充填密實。
全文摘要
無砟軌道鐵路橋路接頭差異沉降調整裝置,以有效解決無砟軌道鐵路橋梁與路基接頭段存在較大差異沉降需要調整的問題,尤其是區域沉降地區橋梁與路基差異沉降較大的問題。它包括液壓頂升器(2),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埋設於路堤填築體(1)頂部;混凝土支承層(3),澆築於路堤填築體(1)頂部;軌道板(4),設置於混凝土支承層頂部;注漿管(5),沿線路延伸方向間隔置入混凝土支承層底部。
文檔編號E01B1/00GK103233400SQ20131019397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22日
發明者姚裕春, 袁碧玉, 朱穎, 李安洪 申請人: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