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礦清水泥和原礦紫泥哪個好(拼紫鋪砂調砂)
2023-09-16 04:13:33 2
紫砂壺的諸多裝飾工藝中,泥料拼配使用,是十分常見的。
其作用分兩種:
一,可豐富紫砂器的外觀色澤。作品燒成後會呈現天青、慄色、石榴皮、梨皮、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
二,可改變泥的強度、可塑性,以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
主要的拼配方式基本為以下四種:
1.把兩種泥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2.把數種泥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3.在泥料中摻入粗砂;
4.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
根據這幾種拼配方式,紫砂壺衍生出了拼紫、鋪砂、調砂、絞泥等工藝。
本文就來說一說,這幾種工藝到底是什麼回事?又有何不同?
拼紫
紫砂礦料如果石英成分恰當合適,是不需要預處理或者拼合添砂的,只要磨成所需目數的顆粒製成泥料,即可用來制坯。這種紫砂泥俗稱「通粉」。
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礦料的通粉加工製作泥料的工藝,叫做「拼紫」。
「拼」者,合併、調和也。「紫」者,紫砂泥也。
調砂
調砂,就是煉製泥料時,在一種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數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料,並使二者充分且均勻結合。
調砂用的砂料仍是紫砂泥料,只是調入的砂料顆粒大小、調兌比例各有不同而已。
調砂的實質是改變泥的質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強泥料的可塑性,增強壺的透氣性,不只是裝飾手法,更是工藝上的需要。而鋪砂、嵌砂等,則是裝飾手法的一種表現。
老壺,有用調砂泥製作的,但數量不多。有的老壺看似調砂,實際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較高,加之純手工煉泥方式造成的。粗而不糙,看著粗獷,但手感潤滑。現在流行的調熟砂僅是對老壺質感的模仿,泥料目數大,通過調熟砂雖能達到表面粗獷的視覺效果,但上手一摸卻是所見非所得。
如何區分拼紫與調砂?
首先藏家要明確知曉的一點是,拼紫與調砂並不是一回事,是兩種不同的工藝。
拼紫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礦通粉拼合而成的,故壺體顆粒大小過渡自然,成品的顆粒效果不會是大的大、小的小,而是漸次過渡。
調砂則是在泥中調入砂粒,如果成品的顆粒效果大小反差明顯,則必為調砂。
鋪砂
當紫砂壺坯體已成型尚有一定溼度時,把研磨好的、生或熟的、不同泥色的紫砂顆粒,或鋪或點(嵌)、或撒,施於溼坯表面,再藉助工具將這些顆粒壓進坯體表層,稱作「鋪砂」。
鋪砂,僅作用於壺表上的一層、一片、一點,主要起點綴裝飾作用,使燒成器表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對比,並不增加坯體強度、改變收縮率及減少變形、提高成品率。
用於鋪砂的紫砂料,在質地上一般要與坯體用泥的質地相似。若砂料質地較軟,會造成製作時「拖尾」(砂粒被壓碎)及燒成後因收縮較大而與胎質不相融。
如何區分調砂與鋪砂?
鑑別壺泥是「鋪砂」還是「調砂」,方法很簡單,就是觀察壺的內外,內外顆粒效果一致則為「調砂」,不一致則為「鋪砂」。
絞泥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燒成溫度相同、泥色不同的泥料,通過絞和、扭曲變化,按設計要求,切成大小泥片,粘貼於所制器坯,或全器用絞和之泥成型,稱作「絞泥」,亦稱「絞胎」、「攪胎」。
絞泥手法有鋪墊、隔層、層疊、揉合、鑲嵌、鑲接、按壓、盤築等,形成的紋理各異,常見有木理、水波、流雲、毛羽、蝴蝶、團花、犀皮等。
紫砂絞泥最早見於明代傳器。不同泥料收縮率不一樣,「絞泥」要使兩種或多種泥料緊密結合而又平滑如一體,需要經過多次試製、試燒才能獲得成功。
當代紫砂陶器創作中,最早使用絞泥工藝的是李昌鴻。他在1958年創作了絞泥罐、絞泥松段壺。而絞泥工藝運用最嫻熟、成就最高的當推呂堯臣。其獨創的「呂氏絞泥」出神入化,為絞泥工藝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看完本篇文章,你能區分出這四者的不同了嗎?
總結一下:
拼紫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礦通粉拼合而成;
調砂是在泥中調入砂粒,故顆粒效果、大小反差明顯;
鋪砂是將不同的紫砂顆粒,僅裝飾於壺體表面;
絞泥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泥料,通過絞和、扭曲來裝飾。
不同的工藝,呈現出不同的效果,這使得紫砂在千百年傳承中,仍能迸發出新的設計,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