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東北壟作區玉米大豆機械化輪作方法與流程
2023-09-17 02:24:55 1

本發明屬於農藝技術領域,具體設計適用於東北壟作區的一種新型玉米大豆機械化輪作方法。
背景技術:
東北壟作區氣候低溫易旱,存在春季土壤凍層融化緩慢、土壤積溫低、風沙大易造成水土流失,秸稈量大不易腐爛致使免耕播種機難以作業,以及玉米耕種面積大、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致使玉米單產增收愈發困難、大豆產量逐年下降等問題,因此本發明提出一種新型東北壟作區玉米大豆機械化輪作方法,主要包含:秸稈粉碎覆蓋還田、高留茬和粉碎翻埋聯合作業;淺松、溝底鎮壓,苗上分段重鎮壓聯合作業等,用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通過一種東北壟作區玉米大豆機械化輪作方法,通過採用新的耕播聯合方式和秸稈還田方式進行玉米大豆輪播作業,以實現加快凍層融化,提升土壤溫度、降低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蓄水保墒的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
一種東北壟作區玉米大豆機械化輪作方法,第一年種植玉米、第二年種植大豆、第三年種植玉米,以此類推循環往復進行輪作,具體方法如下:
輪作第一年:春季採用旋耕、起壟、播種聯合作業,並在隴上中間位置種植玉米;六月中下旬中耕除草追肥;秋季玉米收穫後,在壟間採用秸稈粉碎翻埋作業,壟上採用留茬和粉碎還田相結合的作業方式;
輪作第二年:春季採取淺松、溝底鎮壓、扶壟、播種聯合作業,大豆播種於壟上兩側位置;六月中下旬中耕除草追肥;秋季收穫時,第一年粉碎還田的秸稈已全部腐爛,因此收穫後對第一年壟上的留茬秸稈與根茬進行粉碎覆蓋還田作業,進而依然保持1/3的覆蓋量;
輪作第三年:春季採取免耕播種和分段鎮壓作業,在壟上中間位置種植玉米;六月中下旬中耕除草追肥;秋季收穫的同時採用壟上秸稈粉碎還田作業,還田量30%,之後進行深松滅壟作業,使下一循環可以在第一循環壟溝的位置重新起壟。
本發明具有以下積極效果是:
1.三年種植兩次玉米,第一種植年度採取秸稈粉碎覆蓋還田、留茬、粉碎翻埋相融合的作業方式,粉碎翻埋作業解決了秸稈覆蓋還田作業無法提升深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問題,留茬作業在降低土壤表面風速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保留了30%的秸稈還田量,可用於第二年大豆收穫後的二次粉碎還田作業,使第三年春季播種前依然有30%的秸稈覆蓋量,第三種植年度僅進行30%的秸稈還田量,此種耕法保持了每年1/3秸稈覆蓋量的同時,最大量的加大秸稈還田量,保證了低溫氣候下,依然可以使秸稈充分腐爛。
2.每三年採用一次深松作業,既提升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也避免了連年深松造成的資源浪費。
3.每年春季採用淺松作業,提升了表層土壤的孔隙度,加速了土壤與外交界的物質交換,有利於提升地溫,加速土壤凍層融化。
4.淺松和溝底重鎮壓聯合作業,可以提高表層土壤的大孔隙度,降低了深層土壤的大孔隙度,提高了小孔隙度,形成了上實下虛的種床條件,提高了土壤的含水率。
5.大豆播種採取雙行拐子苗方式,在保證種植密度的同時,加大了一倍的株距,降低了精密播種的難度。
附圖說明
圖1為第一年農藝示意圖
圖2為第二年農藝示意圖
圖3為第三年農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介紹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東北壟作區玉米大豆機械化輪作方法,包括:第一年種植玉米、第二年種植大豆、第三年種植玉米,以此類推循環往復,具體方法如下:
輪作第一年:春季採用旋耕、起壟、播種聯合作業,並在隴上中間位置種植玉米,六月中下旬中耕除草追肥,秋季玉米收穫後,在壟間採用秸稈粉碎翻埋作業,壟上採用留茬和粉碎還田相結合的作業方式;
輪作第二年:春季採取淺松(淺松深度15-25mm)、扶壟、播種聯合作業,大豆播種於壟上兩側位置,六月中下旬中耕除草追肥,秋季收穫時,第一年粉碎還田的秸稈已全部腐爛,因此收穫後對第一年壟上的留茬秸稈與根茬進行粉碎覆蓋還田作業,進而依然保持1/3的覆蓋量;
輪作第三年:由於第一年的秸稈至第三年時已較易破除,因此春季採取免耕播種作業,在壟上中間位置種植玉米,六月中下旬中耕除草追肥,秋季收穫的同時採用壟上秸稈粉碎還田作業(還田量30%),之後進行深松滅壟作業,使下一循環可以在第一循環壟溝的位置重新起壟。
以下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案:
參閱圖1,第一年春季採用旋耕播種聯合作業機具同時進行旋耕、起壟、精密播種和側深施肥作業,其中旋耕作業用以平整土地,旋耕深度12-18cm;所起壟的壟寬為300mm,壟距為650mm,壟型採用半橢圓形曲線:播種深度50mm,開溝作業的同時進行溝底重鎮壓,鎮壓強度在50kp-55kp;測深施肥的深度為100mm,距播種行距離為50mm;鎮壓作業採用分段式鎮壓裝置進行分段鎮壓,在苗上採用重鎮壓(鎮壓強度45kp),其餘位置採用普通鎮壓(鎮壓強度35kp)。
6月中下旬採用中耕施肥除草機進行行間除草和追肥。
秋季採用留茬式玉米收穫播種機,收穫的同時進行留高茬作業(留茬高度300-500mm),300-500mm以上的秸稈部分平鋪於地表,秸稈粉碎還田翻埋機對平鋪於壟上的秸稈進行粉碎覆蓋還田作業,對平鋪於壟間的秸稈採取粉碎翻埋作業,翻埋深度100mm以下。
參閱圖2,第二年春季採取淺松耕播機同時進行淺松、溝底鎮壓、扶壟、精密播種和測深施肥作業,其中淺松作業深度為20-30mm;大豆播種於壟上兩側位置,採用大壟雙行拐子苗模式,窄行行距110mm,寬行行距650mm,株距9mm,窄開溝作業開溝寬度為10mm,大豆播種深度為30mm;側施肥深度為100mm,距離播種行距離為50mm。
6月中下旬採用中耕施肥除草機進行行間除草和追肥。
秋季採用大豆收穫機進行收穫,第一年粉碎還田的秸稈已全部腐爛,因此收穫後採用秸稈粉碎滅茬聯合作業機對第一年留於地表的高留茬秸稈和埋於地下的根茬進行粉碎覆蓋還田作業,進而依然保持1/3的覆蓋量。
參閱圖3,由於第一年的秸稈至第三年時已較易破除,因此第三年春季採用免耕播種機同時進行精密播種和側深施肥作業,在壟上中間位置種植玉米,其中播種深度為50mm,測深施肥的深度為100mm,距播種行距離為50mm;鎮壓作業採用分段式鎮壓裝置進行分段鎮壓,在苗上採用重鎮壓(鎮壓強度45kp),其餘位置採用普通鎮壓(鎮壓強度35kp)。
6月中下旬採用中耕施肥除草機進行行間除草和追肥。
秋季玉米收穫機作業後,留30%的秸稈平鋪於地表,用秸稈粉碎還田機對鋪於地表的秸稈採取粉碎還田作業,之後運用行間深松機,對壟間位置進行深松滅壟作業,使下一循環可以在第一循環壟溝的位置重新起壟。
採用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
1、三年種植兩次玉米,第一種植年度採取秸稈粉碎覆蓋還田、留茬、粉碎翻埋相融合的作業方式,粉碎翻埋作業解決了秸稈覆蓋還田作業無法提升深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問題,留茬作業在降低土壤表面風速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保留了30%的秸稈還田量,可用於第二年大豆收穫後的二次粉碎還田作業,使第三年春季播種前依然有30%的秸稈覆蓋量,第三種植年度僅進行30%的秸稈還田量,此種耕法保持了每年1/3秸稈覆蓋量的同時,最大量的加大秸稈還田量,保證了低溫氣候下,依然可以使秸稈充分腐爛。
2、每三年採用一次深松作業,即提升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也避免了連年深松造成的資源浪費。
3、每年春季採用淺松作業,提升了表層土壤的孔隙度,加速了土壤與外交界的物質交換,有利於提升地溫,加速土壤凍層融化。
4、淺松和溝底重鎮壓聯合作業,可以提高表層土壤的大孔隙度,降低了深層土壤的大孔隙度,提高了小孔隙度,形成了上實下虛的種床條件,提高了種床土壤的含水率。
5、第三年採用分段鎮壓,在苗上採用重鎮壓(鎮壓強度45kp),其餘位置採用普通鎮壓(鎮壓強度35kp),增加了土壤含水率的同時,提高表層土壤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