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陽謀是怎麼回事(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
2023-09-17 04:03:25 1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各個王朝的統治者們為了能夠更好的達到自己的統治目的,往往會對手下的臣子、諸侯們採取各種計謀,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實施各種陰謀。
儘管陰謀絕大多數都是暗地裡實施且不為人知的,但是提前做好防範的話未必會中計,因此陰謀的成功率並不是很高。但凡事也有例外,那就是與陰謀與之相對的「陽謀」。
說到陽謀讀者朋友們可能都不陌生,因為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陽謀實在是太少了,例如春秋戰國的「二桃殺三士」,「圍魏救趙」,西漢時期的「推恩令」等。
在這些陽謀中,有人就認為推恩令是最無解的,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他背後無解的本質邏輯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推恩令」事件的前因後果和它深遠的影響。
「七國之亂」為推恩令打下基礎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擊敗了楚霸王項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漢王朝。劉邦為了能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的統治天下,設立了著名的「白馬之盟」,規定了「非劉不王」的政策,並大封劉氏子弟為王。
白馬之盟雖然保證了漢王朝的江山永遠都是姓劉的,但是同樣也面臨另一個問題:劉氏諸王的權力越來越大,開始威脅到了最高統治者皇帝的地位了。
漢景帝即位後,這個問題日益嚴重,於是御史大夫晁錯給漢景帝出了個主意:「削藩策」。
這個削藩策可以說是推恩令的前身,大致意思就是由於諸侯王們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必須削弱諸侯王們手中的權力才能加強中央集權。
這個計策似乎很符合當時漢王朝的國情,漢景帝欣然同意實施削藩策。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下詔剝削諸侯國楚國、趙國、吳國等國的封地。
漢景帝這一舉動自然會引起諸侯國們的不滿,他們早就對中央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了,削藩策正好成了他們的藉口。
於是在同年,吳王劉濞聯合了濟南王劉闢光、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公開反叛漢王朝。
由於漢王朝高層對局勢的誤判和沒有做充足的準備,加上諸侯王們早有準備且來自四面八方,因此這場叛亂打的漢王朝措手不及,七國軍隊進展順利,漢軍節節敗退。
面對來勢洶洶的七國軍隊,漢景帝大驚失色,連忙詢問晁錯如何是好。晁錯認為只有漢景帝親臨前線才能鼓舞將士士氣,於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徵。可漢景帝認為現在的七國反叛都是晁錯的削藩策搞出來的,有點不信任晁錯了,於是詢問袁盎的看法。
這個袁盎當初是在吳國當過丞相的,可能是內心還是向著諸侯國多一些,於是回答漢景帝說,不如按照七國諸侯王們的意思,誅殺晁錯,這樣就能讓七國軍隊不戰自退了。
漢景帝也想快點結束這場叛亂,但又有點捨不得殺晁錯,於是晉封袁盎為太常,讓他先出使吳國,看看諸侯王們能不能換個條件。
可袁盎出使十多天之後,朝中重臣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人聯名上書,要求立刻誅殺晁錯。可能是漢景帝面對的壓力實在是太大,最終在萬般無奈之下,下令將晁錯滿門抄斬。
可晁錯的死並沒有讓叛亂的諸侯王們停下進攻的腳步,反而讓諸侯王們認為漢景帝是個軟弱無能的庸君。其中吳王劉濞最為過分,居然僭越稱帝,自稱東帝,並且趕走了前來出使的袁盎,公然的表示要和漢王朝分庭抗禮。
其實並不是漢景帝軟弱無能,主要是漢景帝看在同是劉氏子弟,不忍下殺手,按照輩分的話,劉濞等諸侯王還是漢景帝的叔叔輩呢!
見誅殺了晁錯之後劉濞等人更加得寸進尺,於是漢景帝終於下定決心與七國的諸侯王們決一死戰!
雖然七國諸侯王的軍隊聲勢浩大,但是這些諸侯王之間也互相猜忌,互不信任,而聯軍作戰最忌諱的就是互不信任,因此給了漢軍可乘之機。
最終在名將周亞夫的率領下,漢軍對七國聯軍各個擊破,七國諸侯王死傷殆盡,周亞夫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這場叛亂。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王朝的諸侯王遭到了致命打擊,漢景帝也趁機收回了諸侯王們的大量領土。但是諸侯國仍然存在,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國問題仍舊是漢王朝的「心腹大患」,於是推恩令就此誕生。
推恩令的誕生和推行上文提到,雖然漢王朝趁著「七國之亂」收回了諸侯王手中的部分權力和領土,但是諸侯王們的勢力仍舊強大。史書記載,到了漢武帝初年,一些中原的諸侯國仍有方圓千裡內的數十座城池,嚴重的威脅了漢王朝的中央集權。
漢武帝意識到,對於現狀必須加以實施政策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不然很有可能讓昔日的「七國之亂」再次上演,於是漢武帝開始集思廣益,大量徵求群臣的意見。
公元前127年,大臣主父偃上奏獻策,這個策略就是大名鼎鼎的「推恩令」。
主父偃建議漢武帝說道,為了彰顯陛下您的恩德,應當下令把各個諸侯的子弟封為列侯,這樣諸侯以及他們的子弟得到了恩惠,必然會對陛下感恩戴德,不再有不臣之心了。
這個策略從表面上看是在賦予諸侯以及他們的子弟權力,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因為這個策略不光可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符合了漢王朝中央集權的需要,而且還能避免諸侯們武裝反抗中央的可能,因此漢武帝欣然接受了主父偃上奏的策略。
於是從公元前127年正月開始,漢武帝開始下令大肆推廣推恩令。按照推恩令裡的內容,漢王朝的諸侯王的子嗣們,不論是嫡出還是庶出,都可以分到一定的土地盒人口成為列侯,但要從他們的父親的諸侯國裡分。
因此,推恩令全面實施之後,那些封地很大的諸侯國被順理成章的分割成了若干個小的諸侯國,這樣又導致了另一個結果:
不僅讓原本實力強大的各個王國的領地縮小數倍,而且讓漢王朝直接管控的領土不斷的擴大!
從結果上看,推恩令的極其成功的,眾諸侯國的實力被分封的越來越小,相對的中央朝廷的實力越來越強,對諸侯國的掌控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推恩令具體效果就能從分封的結果上能看出。據史書記載,光是中原幾個比較大的王國被分割成了近一百個小國。
這些小國小到什麼程度呢?《史記》記載「大國不過十餘城,小國不過數十裡」,甚至一個村子就可以算作一個諸侯國!
而在整個國家範圍內,漢王朝中央朝廷憑藉推恩令收回了大量領土,《史記》記載「漢郡八九十」,意思就是說漢王朝直接掌控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分封的小諸侯國國土之間都是互相穿插的,《史記》記載「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扼塞地利」,中央直接掌控的領土和諸侯國的領土互相交錯,諸侯們的領土不能連成一片,就算諸侯們發到叛亂,也能迅速被中央平定!
可以這麼說,正是由於推恩令的成功推行,造就了漢王朝長達四百多年的江山!但推恩令的內涵、邏輯與影響遠不止於此,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推恩令的邏輯和對後世的深淵影響。
推恩令的邏輯和影響在漢朝時期,推恩令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諸侯國的實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弱。因為推恩令規定,諸侯王去世後,是有嫡長子繼承王位的,但諸侯王的其他兒子仍然會分割王國內的領土成為列侯。
列侯去世後,列侯的兒子們會按照上述程序,嫡長子繼承爵位,剩下的兒子們再次分封領地,而沒有後代的列侯死後沒有人繼承,這個領地就會被中央收回。
舉個例子,漢末英雄劉備他就自稱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而這個劉勝據記載有多達120多個兒子!因此經過幾百年的分封,到了劉備這一輩已經分無可分,因此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也是當時著名的「織席販履」之徒,這就是推恩令造成的後果!
說到這裡,有讀者就會問了,漢王朝的中央朝廷是如何靠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的呢?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簡單點說,那就是好管理。
前文提到,諸侯們的領土經過多次分封,已經變得非常小,而且領土之間不連接,根本不會對中央造成威脅。而諸侯們想要存在下去那只能對中央唯命是從,不會再有不臣之心。
那有讀者就會問,這些諸侯不會聯合起來嗎?答案是不會,確切的說是不敢,因為有前車之鑑啊!之前的七國之亂,那麼多強大的諸侯國聯合起來都不是中央朝廷的對手,這些經過多次分封的小諸侯們聯合起來又如何是中央朝廷的對手呢?
又有讀者會問,推恩令推行之前,那些大的諸侯們也不是傻子,不會看不出推行推恩令的後果,那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反抗而選擇這樣的慢性死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從邏輯上解釋。
第一點就是他們不得不接受中央朝廷的政策。因為漢王朝是推崇儒家思想的,因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中心思想在諸侯們心中根深蒂固,加上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鑑,使得諸侯們不會再去冒險和中央朝廷正面對抗。
第二點,諸侯們為了維持內部穩定必須接受中央朝廷的推恩令。因為按照漢王朝之前的規定,諸侯們的後代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爵位,諸侯們的其他兒子則什麼也分不到,但推恩令讓這些諸侯們的庶子看到了分封列侯的希望,他們是非常迫切的希望推恩令實施的。
試想一下,如果某個大諸侯不肯實施推恩令,則他的庶子們也就沒有機會分封列侯,也就沒有理由名正言順的繼承大諸侯的財產,這會讓這些庶子們對大諸侯不滿,要知道人對於權力是十分痴迷的,弒父奪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綜上所述,從我們後世人的眼光來看,在當時,推恩令就是無懈可擊的頂級陽謀!要到說破解之法,很抱歉,起碼在當時是無解的!理由很簡單,諸侯們面對推恩令,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推行推恩令,要麼被滅亡!
結語:作為中國古代的頂級陽謀,推恩令在歷朝歷代都飽受推崇,很多皇帝都想效仿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因為經過數百上千年,人的思維和想法都有了極大的變換,這也導致推恩令不再像當時那樣無解了,如果推恩令真的無解,也就不會出現漢末群雄割據,軍閥林立的局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