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套筒鏈條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10:31:20 1
專利名稱:一種套筒鏈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發動機,具體涉及ー種正時鏈傳動系統正時套筒鏈條總成的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發動機為了獲得準確的正時傳遞、終生免維護等耐久性能要求,越來越多的發動機廠商選擇使用正時套筒鏈總成來滿足以上要求。傳統結構的套筒鏈總成如圖I所示,鏈條總成組裝好後,外鏈板b與銷軸a過盈配合,且內鏈板d與套筒c過盈配合,鏈條 總成組裝後外鏈板b與內鏈板d之間的間隙非常小,飛濺的潤滑油不易進入套筒c與銷軸a之間,使得套筒c與銷軸a之間接觸潤滑不良,極易產生磨損。鏈條磨損最直接表現為鏈條使用一段時間後長度變長,也稱之為鏈條伸長率。伸長率増大帶來鏈系統動載荷増大、振動加強、鏈條單個節距變大,與鏈輪嚙合時發生跳齒現象的可能性加大,NVH性能下降等不良現象。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汽車發動機的舒適性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正時系統正時鏈條的設計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ー種抗磨損能力高的套筒鏈條,用於汽車發動機上,解決上述由鏈條磨損伸長率大帶來的動載荷増大、振動加強、NVH性能下降,跳齒可能性加大等問題。本發明提出的ー種正時套筒鏈條,其包括有多個連續的鏈條節,即是由若干個鏈條節組裝而成,每個鏈條節包括銷軸、內鏈板、外鏈板和套筒,套筒卷制而成,銷軸套裝在相應的套筒內,每個套筒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內鏈板過盈配合,每個銷軸兩端分別與兩個外鏈板過盈配合,本發明的改進在於在每個套筒上設計了油孔,可以讓潤滑油直接進入銷軸和套筒之間。較好的是,將所述鏈條的所有套筒的油孔均設計為朝向鏈條外側,鏈條在組裝過程中採取定向裝配,這樣更有利於進油。而進ー步將所述油孔設計為橢圓孔,並設置在套筒的中部,效果更好。本發明的套筒鏈條由於採取了在套筒上開設油孔,在正時系統潤滑設計良好的情況下,發動機曲軸轉動時從油底殼飛濺上來的機油,極易穿過油孔進入套筒與銷軸之間,如此便在套筒與銷軸之間有了充足的機油潤滑,大大減少銷軸與套筒各自接觸面的磨損特性,有效降低正時鏈條總成的磨損伸長率,確保產品設計生命周期內鏈條總成伸長率小於O. 5%,避免因鏈條零部件磨損過渡強度降低,出現斷裂等重大質量問題。同時,銷軸與套筒各自接觸面的磨損量減小,即鏈條總成長時間運行後每個節距Pi更接近初始值P,發動機運轉過程中,正時鏈條總成在外界張カ的作用下,保證與鏈輪捏合平穩正常,有效降低爬齒現象產生,使得鏈系統運轉平穩,NVH性能良好。因此,採用該抗磨損能力高的正時鏈條能最大限度保證在發動機生命周期內正時系統免維護,潤滑系統良好,對整機、整車的耐久性能提供有力支持。
圖I傳統套筒鏈的結構示意 圖2本發明的套筒鏈條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圖2本套筒鏈條包括以下零件銷軸I、內鏈板2、外鏈板3、套筒4,套筒上開設橢圓孔5。在套筒4成型之前的金屬板材上衝橢圓孔,沿每個橢圓孔長軸剪切,剪切好的料片卷制最終形成開設了橢圓孔的套筒4,即為油孔5。特別注意橢圓孔最好設計在套筒4中間位置,且開孔不宣過大,避免產生套筒強度不足缺陷,亦不能過小,保證發動機內飛濺的機油能順利通過橢圓孔潤滑銷軸與套筒接觸面。在套筒鏈組裝過程中,如圖2所示,2個套筒4與2個內鏈板2過盈配合,組裝過程中須採用定位エ裝使得油孔5的朝向與內鏈板2兩側平面垂直且一致;接著用2個銷軸I穿過已定向組裝好的套筒4與內鏈板2部件,再用兩個銷軸I分別穿過外鏈板3且過盈配合、兩端鉚壓,將各部件組裝成鏈,在此過程中保持油孔朝向一致,且在鏈條總成閉合完工時,保證橢圓孔朝外側,發動機運轉過程中套筒上的油孔5不與鏈輪接觸。如此增加油孔的設計,既不會與鏈輪發生異常接觸同時又保證有充足的機油透過油孔5進入套筒4與銷軸I之間的接觸面,因此大大改善了鏈條總成的磨損伸長。
權利要求
1.一種套筒鏈條,包括有多個連續的鏈條節,每個鏈條節包括銷軸(I)、內鏈板(2)、外鏈板(3)和套筒(4),銷軸套裝在相應的套筒內,每個套筒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內鏈板過盈配合,每個銷軸兩端分別與兩個外鏈板過盈配合,其特徵在於所述每個套筒上均設置有油孔(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套筒鏈條,其特徵在於所述鏈條的所有套筒的油孔(5)均朝向鏈條外側。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套筒鏈條,其特徵在於所述油孔(5)為橢圓孔,設置在套筒的中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套筒鏈條,包括有多個連續的鏈條節,由每個鏈條節主要包括銷軸、內鏈板、外鏈板和套筒,套筒與內鏈板過盈配合,銷軸與外鏈板過盈配合,套筒正中心部位設置有油孔。該油孔在正時系統潤滑設計良好的情況下,發動機曲軸轉動時從油底殼飛濺上來的機油,極易穿過油孔進入套筒與銷軸之間,如此便在套筒與銷軸之間有了充足的機油潤滑,大大減少銷軸與套筒各自接觸面的磨損特性,有效降低正時鏈條總成的磨損伸長率。
文檔編號F16G15/00GK102678828SQ20121016036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3日
發明者何強, 蘇繼才, 諶倫武, 韋頌 申請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