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翻地犁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07:58:25
專利名稱:小型翻地犁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小型農業機械,具體涉及一種翻地犁。
背景技術:
翻地是土地實行耕喧制和輪作制的必要條件,計劃經濟時代使用的多為大中型拖拉機牽引的五鏵犁做翻地作業,水田、麥茬也有採用輕型翻地犁翻地作業,這些犁只有L-5-25型翻地犁可使翻出的土壤做180°翻轉,其餘犁由於輻寬限制只能做90°翻耕,對於壠作田地耕翻是不合適的。尤其是對需滅茬的稻田、麥田,這樣的地塊既需要活化土壤,又需要消滅病蟲害,防止抗藥性雜草的根系繁殖。因此實行壠作的土地和需要滅茬的土地必須採用180°翻轉才能收到翻耕的良好效果,如果使土壤翻耕作90°翻轉,不利於滅蟲、滅草。廣大農民都知道,翻耕是農藝上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壠作物和需滅茬的地塊必須做180°翻轉。而實行聯產承包後大型機械十分缺乏,多是小型農用機械,而現行的小型犁因輻寬限制,要翻轉180°是不可能的,如果加寬犁體尺寸,把犁體加寬到2-35cm時,即可以使土壤翻轉180°,這時小型拖拉機因功率關係耕作只能做偏置牽引,如果偏置牽引加大輻寬,阻力加大造成滿負荷,拖拉機就會偏舵,無法作業,正位牽引無法對壠作土地實現翻耕,即使是對麥茬也只能是將翻過的部位被拖拉機壓硬,因此,要解決實現偏牽引,做到180°翻轉、使小型拖拉機既能翻耕壠作地塊也能翻耕麥茬、水稻地塊,並能實現正常平穩作業,這問題一直是目前農村現有體制下急待解決的技術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適於小型拖拉機偏置牽引並能實現穩定作業,能廣泛應用於壠作地塊、麥茬、水田地塊的翻耕作業,並能使翻出的土壤實現180°翻轉作業的小型翻耕犁。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本實用新型小型翻耕犁由懸掛牽引裝置、前橫梁、斜梁、縱梁和犁體組成,斜梁為兩根,一端分別設置在前橫梁的左側,另一端分別固定設置在縱梁的一端及中間段上,兩根斜梁與縱梁成三角形並在同一平面內,縱梁另一端為自由端,兩犁鏵分別設置在縱梁上,一個設置在兩斜梁之間,另一個設置在縱梁的自由端。
兩斜梁的一端可以設置在一起,並共同設置在前橫梁的主懸掛裝置與地輪卡絲中間處。
兩犁鏵設置在縱梁上的平行間距可在50-75cm之間。
應用本實用新型小型翻耕犁,採用了三角平面斷梁犁架,實現了力的轉移,既可以廣泛應用於壠作地塊,又可應用於麥茬、水田等需滅茬的平作地塊的翻耕作業,並可實現土壤翻耕180°的作業問題。
圖1、圖2和圖3分別是本實用新型小型翻耕犁主視圖、左視圖和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是由懸掛牽引裝置1、前橫梁2、斜梁3、4,縱梁5和犁體6組成,斜梁為兩根分別為斜梁3和斜梁4,兩根斜梁3、4的一端固定設置在前橫梁上並位於懸掛裝置左側,另一端分別固定設置在縱梁5上,兩根斜梁3、4與縱梁5形成三角形,並在同一平面內,縱梁5的一端和中間段分別和斜梁3、4固定連接,另一端為自由端,兩犁鏵6分別螺接在縱梁5與兩斜梁3、4連接的中間段梁上和縱梁5的自由端梁上。
兩根斜梁3、4的一端可以設置在一起,並共同設置在前橫梁2上位於主懸掛裝置與地輪U形卡絲的中間處。
本實用新型小型翻耕犁由於採用了三角平面斷梁犁架連接方式,即在工作中使牽引力通過橫梁、斜梁、縱梁傳遞到犁體上,通過整個三角平面斷梁犁架使力產生位移,使偏置的力移位後達到平衡,牽引時克服了偏舵現象。
權利要求1.小型翻耕犁,由懸掛牽引裝置(1)、前橫梁(2)、斜梁(3、4)、縱梁(5)和犁體(6)組成,其特徵在於斜梁為兩根,兩根斜梁的一端分別設置在前橫梁(2)的左側,另一端分別固定設置在縱梁(5)一端和中間段上,兩根斜梁與縱梁形成三角形並在同一平面內,縱梁的另一端為自由端,兩犁鏵分別設置在縱梁上,一個設置在兩斜梁之間,另一個設置在縱梁的自由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翻耕犁,其特徵在於兩斜梁(3、4)的一端可以設置在一起,並共同設置在前橫梁(2)的主懸掛裝置與地輪卡絲中間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翻耕犁,其特徵在於兩犁鏵(6)設置在縱梁(5)上的平行間距為50-75cm。
專利摘要小型翻耕犁由懸掛牽引裝置、前橫梁、斜梁、縱梁和犁體組成,斜梁為兩根,兩根斜梁的一端固定設置在縱梁上,兩根斜與縱梁成三角形並在同一平面內,縱梁的一端和中間段分別和兩根斜梁固定連接,另一端為自由端,兩犁鏵分別螺接設置在縱梁與兩斜梁連接中間段梁上和縱梁的自由端梁上。兩斜梁的一端可以設置在一起,並共同設置在前橫梁的主懸掛裝置與地輪卡絲中間處。兩犁鏵設置在縱梁上的平行間距可在50-75cm之間。應用於壠作地塊,又可應用於麥茬、水田等需滅茬的平作地塊的翻耕作業,並可實現土壤翻耕180°的作業問題。
文檔編號A01B3/00GK2590330SQ022810
公開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7日
發明者高樹才 申請人:高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