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04:02:40
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特指一種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屬於工具機【技術領域】,包括主軸和設置於主軸內壁與拉管之間的筒夾Ⅰ和筒夾Ⅱ,筒夾Ⅰ和筒夾Ⅱ夾持在拉管兩端,主軸一端的內壁設置有限位圈,限位圈與筒夾Ⅰ位於主軸同一端,另一端的內壁設置有缸蓋,限位圈與缸蓋之間設置有活塞組件,三者結合形成的空間為壓力缸,活塞組件套設於筒夾Ⅰ和拉管上。本發明利用主軸自身結構特點,形成一個結構新穎的壓力缸,節約製作材料,減少了零部件的數量,空間布置合理,縮小了外形,主軸的軸向尺寸大幅度減短,加大工件加工範圍,在動力方面,憑藉緊湊的結構關係,能得到穩定和平滑的輸出,而且鎖緊牢固,軸向精度高,提高了產品的加工精度。
【專利說明】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工具機【技術領域】,涉及工具機主軸上的工件夾緊裝置,特指一種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工具機上基本上都安裝有用來固定工件的夾緊裝置或固定裝置,夾緊裝置中最簡單的就是手動控制的安裝在主軸上的彈性夾頭,通過手動拉緊使彈性夾頭夾緊工件,這種加緊方式比較費力,而且容易鬆動;也有通過氣缸或液壓缸驅動彈性夾頭工作,但基本是在單頭彈性夾頭上使用,而且是設置在單頭彈性夾頭的一端,導致主軸所需的軸向尺寸較大,力口工工件範圍受限制,所需的空間也較大,外加的液壓裝置或氣缸,增加了製造成本。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空間布置合理、縮短主軸的軸向尺寸和節約製造成本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包括主軸和設置於主軸內壁與拉管之間的的筒夾I和筒夾II,所述筒夾I和筒夾II夾持在拉管的兩端,其中,所述主軸一端的內壁設置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與筒夾I位於主軸同一端,另一端的內壁設置有缸蓋,所述限位圈與所述缸蓋之間設置有活塞組件,三者結合形成的空間為壓力缸,所述活塞組件套設於所述筒夾I和拉管上,通過主軸內部的結構特徵形成壓力缸,大幅度的減短了主軸的軸向尺寸,加大了工件的加工範圍,而且壓力缸的布置合理,縮小了外形,節約製造材料。
[0005]據上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中,所述壓力缸為油缸或氣缸。
[0006]據上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中,所述活塞組件包括套筒和驅動環,所述驅動環設置在套筒外圓上,且位於所述壓力缸內,所述套筒套設於所述筒夾I和拉管上,活塞組件的結構不同於傳統的活塞加活塞杆的結構,而採用套筒和驅動環式的結構,結構緊湊,輸出的作用力均衡,鎖緊效果明顯。
[0007]據上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中,所述套筒與所述筒夾I作用端設置有錐形孔,所述錐形孔的內壁與所述筒夾I的外壁相貼合,在所述套筒的結構基礎上開設錐形孔,替代傳統的筒夾鎖緊套,結構新穎,節省附加部件,而且對筒夾的鎖緊更穩定,更有效。
[0008]據上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中,所述缸蓋與所述筒夾II作用端設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內壁與所述筒夾II的外壁相貼合,對缸蓋的結構進行布局和設計,替代傳統的筒夾鎖緊套,結構新穎、緊湊,節省附加部件,而且對筒夾的鎖緊更穩定,更有效。
[0009]據上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中,所述限位圈的內壁和所述缸蓋的內壁均設置有密封圈,所述兩密封圈分別位於所述壓力缸的兩側,通過壓力缸兩側的密封圈,提高了壓力缸的密封性,可防止液壓油或氣壓的洩漏,確保壓力缸壓力穩定,不下降。
[0010]據上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中,所述缸蓋上還設置有油封,所述油封位於所述缸蓋的外壁和所述主軸的內壁之間,通過油封提高壓力缸的密封性,確保壓力缸壓力穩定,不下降。
[0011]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突出且有益的技術效果是:通過對主軸結構的設計,利用其自身結構特點,形成一個結構新穎的壓力缸,節約製作材料,減少了零部件的數量,空間布置合理,縮小了外形,主軸的軸向尺寸大幅度減短,加工工件範圍加大了,另外,在動力方面,憑藉緊湊的結構關係,能得到穩定和平滑的輸出,而且鎖緊牢固,軸向精度高,提高了產品的加工精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發明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發明的主軸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發明活塞組件與缸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0-主軸,11-筒夾I,12-筒夾II,13-拉管,14-限位圈,15-缸蓋,16-壓力缸,17-套筒,18-驅動環,19-錐形孔,20-限位孔,21-密封圈,22-油封,23-左進油管,24-右進油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1一3: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包括主軸10和設置於主軸10內壁與拉管之間的筒夾I 11和筒夾
II12,所述筒夾I 11和筒夾II 12夾持在拉管13的兩端,其中,所述主軸10—端的內壁設置有限位圈14,所述限位圈14與筒夾I 11位於主軸10同一端,所述限位圈14凸起,其孔徑小於主軸10的孔徑,且呈臺階狀,另一端的內壁設置有缸蓋15,缸蓋15安插至主軸10孔內,所述限位圈14與所述缸蓋15之間設置有活塞組件,三者結合形成的空間為壓力缸16,優選所述壓力缸16為油缸,因為液壓驅動相對氣壓驅動更穩定,輸出力更大,主軸10上設置有左進油管23和右進油管24,左進油管23和右進油管24與壓力缸16連通,所述活塞組件套設於所述筒夾I 11和拉管上,通過主軸10內部的結構特徵形成壓力缸16,大幅度的減短了主軸10的軸向尺寸,加大了工件的加工範圍,而且壓力缸16的布置合理,縮小了外形,節約製造材料。
[0017]進一步優化,所述活塞組件包括套筒17和驅動環18,所述驅動環18設置在套筒17外圓上,且位於所述壓力缸16內,所述套筒17套設於所述筒夾I 11和拉管13上,活塞組件的結構不同於傳統的活塞加活塞杆的結構,而採用套筒和驅動環式的結構,結構緊湊,輸出的作用力均衡,鎖緊效果明顯。
[0018]進一步優化,所述套筒17與所述筒夾I 11作用端設置有錐形孔19,所述錐形孔19的內壁與所述筒夾I 11的外壁相貼合,在所述套筒17的結構基礎上開設錐形孔19,替代傳統的筒夾鎖緊套,結構新穎,節省附加部件,而且對筒夾的鎖緊更穩定,更有效。
[0019]進一步優化,所述缸蓋15與所述筒夾II 12作用端設置有限位孔20,所述限位孔20呈錐形,所述限位孔20的內壁與所述筒夾II 12的外壁相貼合,對缸蓋的結構進行布局和設計,替代傳統的筒夾鎖緊套,結構新穎、緊湊,節省附加部件,而且對筒夾的鎖緊更穩定,更有效。
[0020]進一步優化,所述限位圈14的內壁和所述缸蓋15的內壁均設置有密封圈21,所述兩密封圈21分別位於所述壓力缸16的兩側,通過壓力缸16兩側的密封圈21,提高了壓力缸16的密封性,可防止液壓油或氣壓的洩漏,確保壓力缸壓力穩定,不下降。
[0021]進一步優化,所述缸蓋15上還設置有油封22,所述油封22位於所述缸蓋15的外壁和所述主軸10的內壁之間,通過油封22提高壓力缸16的密封性,確保壓力缸16壓力穩定,不下降。
[0022]工作原理:所述錐形孔19作用於所述筒夾I 11,所述拉管13另一端的筒夾II 12與所述壓力缸16的缸蓋15上的限位孔20相配合,所述主軸10與所述齒輪的交接處分別設置有左進油管23和右進油管24,左進油管23和右進油管24與所述壓力缸16連通,當液壓油從右進油管24被高壓注入壓力缸16時,驅動環18被推動並帶動套筒17向左移動,此時,錐形孔19和限位孔20分別擠壓筒夾I 11和筒夾II 12,完成夾緊;當液壓油從左進油管23被高壓注入壓力缸16時,驅動環18被推動並帶動套筒17向右移動,此時,錐形孔19和限位孔20釋放對彈性夾頭14的擠壓,完成鬆開。
[0023]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依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故:凡依本發明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包括主軸和設置於主軸內壁與拉管之間的筒夾I和筒夾II,所述筒夾I和筒夾II夾持在拉管的兩端,其特徵在於:所述主軸一端的內壁設置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與筒夾I位於主軸同一端,另一端的內壁設置有缸蓋,所述限位圈與所述缸蓋之間設置有活塞組件,三者結合形成的空間為壓力缸,所述活塞組件套設於所述筒夾I和拉管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壓力缸為油缸或氣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組件包括套筒和驅動環,所述驅動環設置在套筒外圓上,且位於所述壓力缸內,所述套筒套設於所述筒夾I和拉管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套筒與所述筒夾I作用端設置有錐形孔,所述錐形孔的內壁與所述筒夾I的外壁相貼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缸蓋與所述筒夾II作用端設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內壁與所述筒夾II的外壁相貼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圈的內壁和所述缸蓋的內壁均設置有密封圈,所述兩密封圈分別位於所述壓力缸的兩側。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軸中驅動雙頭筒夾的壓力缸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缸蓋上還設置有油封,所述油封位於所述缸蓋的外壁和所述主軸的內壁之間。
【文檔編號】B23Q3/12GK103990994SQ201410186097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4日
【發明者】趙亞飛, 楊榮 申請人:玉環縣新躍工具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