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槽式插座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06:46:45 2
專利名稱:導槽式插座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插座,尤其是指一種方便插接的導槽式插座。
背景技術:
現有的插座大多是固定安裝於牆面等物體上,當插座處於人不能看到的位置或者 環境太暗時,人們往往不能很快的將插頭插入插座,而需要不斷嘗試尋找插孔的位置,很多 時候這種情形給我們帶來了不便,而且有可能觸電的不安全性。
公開日為2010年06月09 日、公開號為CN201503985U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新型電源插座,包括底板和插槽,插槽 分為火線插槽和零線插槽,火線插槽與零線插槽為同心環形,且兩者間的間距固定,可任意 的將插頭上的兩接線頭插於火線插槽和零線插槽上通電,使用便利,充分利用了插座的面 積,其缺點也在於插座安裝位置看不到時,不能快速地找到插孔,且不安全性同樣存在。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當插座處於人不能看到的位置或者環境太暗時難以快速找 到插孔且不安全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以快捷安全地將插頭插入插孔導槽式插座。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導槽式插座,包括面板 和底座,面板上設有兩孔式的插孔,所述的插孔一端設有兩個定位槽,兩定位槽與插孔相適 配,定位槽另一端連有與面板邊緣相接的導槽,所述的導槽呈喇叭狀,在面板邊緣處寬度最 大,另一端和定位槽的外側壁平滑連接。將插頭放入面板邊緣的導槽開口,沿導槽滑入與插 孔相連的定位槽,便可準確插入插孔。這樣的設計可以使人們在不能看到插座的情況下快 速、準確、方便地將插頭插入插孔內,免去了人們尋找插孔的過程,同時增加了安全性。作為優選,導槽底面為弧面或斜面,導槽在面板邊緣處深度大於導槽的另一端,導 槽兩側面為弧形面或平面,定位槽的底部與導槽的底部平滑連接。這樣做,方便插插頭時導 槽的定位,同時利於插頭準確快捷地沿著導槽滑入定位槽。作為優選,面板周邊設有若干安裝孔。安裝孔可以將插座固定在安裝平面,不致脫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當插座處於人不能看到的位置或者環境太暗時,人們 可以將插頭沿著導槽進入定位槽,輕易而準確地將插頭插入插座內,同時更安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1-導槽,2-定位槽,3-插孔,4-安裝孔,5-面板,6-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在圖1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1中,一種導槽式插座,包括面板5和底座6,面板上設 有兩孔式的插孔3,面板的兩側設有兩個安裝孔4。插孔一端設有兩個定位槽2,兩定位槽與 插孔相適配,定位槽另一端連有與面板邊緣相接的導槽,導槽呈喇叭狀,在面板邊緣處寬度 最大,另一端和定位槽的外側壁平滑連接。導槽底面為弧面,導槽在面板邊緣處深度大於導 槽的另一端,導槽兩側面為弧形面,定位槽的底部與導槽的底部平滑連接。實施例2實施例2的導槽底面為斜面,導槽兩側面為平面,其餘和實施例1相同。使用時,在面板邊緣找到導槽的開口,放入插頭並沿著寬度逐漸變小的導槽滑入 與插孔相連的定位槽,順著導槽便可準確的插入插孔。這樣的設計可以使人們在插座處於 人不能看到的位置或者黑暗時快速、準確、方便地將插頭插入插孔內,免去了人們尋找插孔 的過程,同時增加了安全性。
權利要求1.一種導槽式插座,包括面板和底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面板(5)上設有兩孔式的插 孔(3),所述的插孔一端設有兩個定位槽(2),兩定位槽與插孔相適配,定位槽另一端連有 與面板邊緣相接的導槽(1),所述的導槽呈喇叭狀,在面板邊緣處寬度最大,另一端和定位 槽的外側壁平滑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槽式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底面為弧面,導槽在面板 邊緣處深度大於導槽的另一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槽式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底面為斜面,導槽在面板 邊緣處深度大於導槽的另一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槽式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兩側面為弧形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槽式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兩側面為平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導槽式插座,其特徵在於定位槽的底部 與導槽的底部平滑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導槽式插座,其特徵在於面板周邊設有 若干安裝孔(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導槽式插座,包括面板和底座,面板上設有兩孔式的插孔,插孔一端設有兩個定位槽,兩定位槽與插孔相適配,定位槽另一端連有與面板邊緣相接的導槽,導槽呈喇叭狀,在面板邊緣處寬度最大,另一端和定位槽的外側壁平滑連接。當插座處於人不能看到的位置或者環境太暗時,人們可以將插頭沿著導槽進入定位槽,輕易而準確地將插頭插入插座內,同時更安全。
文檔編號H01R13/46GK201845950SQ20102057521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6日
發明者應放天, 楊喆寧, 金超, 陶毅陽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