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時不敢對視的人是什麼心理(明明很正常的人)
2023-09-21 23:13:51 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觀察可愛的小嬰兒,可以發現嬰兒很喜歡人臉。當依次給他們呈現不同內容的圖像時,他們對人臉圖像的注視時間是最長的,這說明嬰兒具有「人臉注視偏好(preferential looking)」。
研究表明,剛出生的嬰兒就能表現出這種選擇性注意,這可能是由於從古至今人類對人際交往的需要導致的,這種特性作為一種遺傳基因而保留至今。
但不知何時,我們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不敢與人對視,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朋友之間,還是我們與陌生人之間,似乎眼神總是躲躲閃閃的,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父母的依賴逐漸變為對朋友的依賴,因此對父母的注視減少或許是最先發生的。
在嬰幼兒期,兒童的自主性和自理能力比較低,事事都要靠父母。
在那個時候,我們對父母是一種仰望的態度,認為父母即是真理,父母說的都是對的,因此我們凝視著父母,真誠地看著他們,並期望父母幫助我們。
進入小學之後,兒童的社會性發生很大的變化,朋友圈迅速擴大,再加上言語的發展,兒童對父母變得已經沒有之前那麼依賴。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同伴關係,與父母之間的眼神交流也逐漸變成與同伴之間的眼神交流。
在整個兒童時期,我們與朋友之間的眼神交流是毫無距離的,並且充滿了默契,不用長時間地注視對方以傳遞信息。當兒童進入青春期之後,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換言之,青少年開始有了心事。這些心事集中於人際關係方面,例如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朋友之間的矛盾、單戀的相思之苦等等。
這些心理衝突困擾著青少年,但由於各種原因他們總是難以啟齒,很多時候都選擇了默默承受,希望憑一己之力解決這些衝突。
青少年生理發展接近成熟,但心理發展水平相對於成年人來說還比較低,因此他們往往不能擺脫煩惱,由此便導致了心事重重,越來越不敢與人對視。
他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脆弱,擔心他們通過眼神窺視自己的內心。
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目光的游離更多是為了自我保護。
當他們面對異性特別是喜歡的異性時,眼神的躲閃則更加迅速而強烈,此時更多的是出於害羞和不安。
當人們成年之後,眼神的游離則更為複雜。
不與父母對視,可能是因為與父母在生活、個人發展以及婚姻等方面產生了矛盾,因此這種矛盾導致了親子之間本就存在的年齡鴻溝進一步擴大。
在朋友面前眼神躲閃,可能是因為已不如以前那樣對對方知根知底,感到朋友發生了某些變化,這些變化使人不安並且透出一點陌生感。
換言之,同伴關係的信任感、安全感和真實感已經不太強烈。
成年之後,由於人們開始參加工作並接觸社會,與陌生人的交流逐漸增多,雖然偶爾也會對視,但都無一例外地帶有正式交往的色彩,透露出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意味。
在更多的時候,陌生人之間的對視並不會發生,只會一閃即逝,或許有害羞、防備,總之非常的遙遠。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神透露出的是我們的內心,具有深層自我的特徵,因此眼神對於成年人來說是非常隱私的。
人們選擇的可以互相注視的對象是很有限的,小時候是父母,後來是朋友,成年之後或許只有戀人之間才可以互相對視。
對視,意味著毫無保留,意味著對對方的絕對信任,意味著完全地敞開心扉,因此人們只會與和我們心理距離最近的人對視。
當人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敢於和所有人進行目光交流,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視對象逐漸減少,這也映射出人們內心的逐漸封閉。
明明很正常的人,突然之間不敢與人眼神對視,是什麼心理?
實際上就是因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人需要親密,也需要獨處,需要熱鬧也需要寂寞,當孤獨成為主旋律時,人們的內心就會日漸封閉,看人的眼神也會更加游離不定。
人類社會從來都是趨利避害的,人類祖先如此,現代人也同樣如此,因此對於其他人的不信任將會一直持續下去,躲閃的眼神便是人類本能的象徵。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