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保險墊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15:33:15 2
專利名稱:汽車保險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氣墊,尤其是涉及一種用於車輛及行人保護的可自動伸縮
的汽車保險墊。
背景技術:
現有的車輛一般在車頭設保險槓。另外,安全氣囊已廣泛應用在車輛駕乘人員的保護中。
公開號為CN1204599的發明專利申請提供一種汽車前、後置式安全氣囊緩衝裝置。該裝置由安全氣囊及安全氣囊前端緩衝外罩與安全氣囊後側相聯的固定板及高壓儲氣筒、開啟閥、排氣泵及管路等組成。當司機認為所駕駛的車輛不可避免地或可能與其它車輛發生相撞時,將此裝置打開,氣體使安全氣囊將緩衝外罩向外推出。相撞發生時,因有安全氣囊緩衝裝置的作用,可降低車輛在前、後方向發生相碰撞時的衝擊力,對車上人員更好地起到安全保護作用,同時可使車輛的損壞程度降低。該發明當"司機認為所駕駛的車輛不可避免地或可能與其它車輛發生相撞時",不一定能來得及完全充氣並打開,可能就撞上了 ;且不能自動縮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車輛及行人保護的可自動伸縮的汽車保險墊。
本實用新型設有氣囊和電控單元,所述氣囊設有前氣囊和下氣囊;前氣囊設於車輛前端,下氣囊設於車輛車身與底盤之間,或車身與車輛前橋和車輛後橋之間,前氣囊與下氣囊連通,下氣囊或前氣囊上設有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電控單元的輸入端分別接車輛的車速傳感器和氣壓傳感器,電控單元的輸出端分別接氣泵、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氣泵與氣囊進氣閥連接;前氣囊上設有彈簧,用於車輛車速小於某一數值或車輛停車後縮回前氣囊;所述前氣囊上設有碰撞傳感器,碰撞傳感器用於檢測車輛是否發生碰撞以及發生碰撞的程度,碰撞傳感器外接車輛的電控系統,如車輛發生碰撞,即將車輛發生碰撞的信息傳給車輛的剎車系統。
所述氣囊還可設有後氣囊,後氣囊上設有後氣囊進氣閥和後氣囊排氣閥,後氣囊進氣閥和後氣囊排氣閥與電控單元輸出端連接,後氣囊進氣閥與氣泵連接。在後氣囊上最好設有後部彈簧,用於車輛車速小於某一數值或汽車停車後縮回後部彈簧。在後氣囊上最好設有後碰撞傳感器,後碰撞傳感器用於檢測車輛是否發生碰撞以及發生碰撞的程度,後碰撞傳感器外接車輛的電控系統,如車輛發生碰撞,即將車輛發生碰撞的信息傳給車輛的電控系統。
所述氣囊最好還設有前立柱和後立柱,前立柱最好設於車輛前橋處,後立柱最好
設於車輛後橋處,前立柱和後立柱與下氣囊連通,所述下氣囊可採用管狀氣囊。
所述氣囊,包括前氣囊、下氣囊、後氣囊、前立柱和後立柱,可為可充氣橡膠氣囊或橡塑氣囊。所述前氣囊、後氣囊的外輪廓是流線形的。
所述電控單元可採用現有的控制電路,控制電路由輸入電路、放大處理電路和輸出控制電路組成,輸入電路輸入端分別接車輛的車速傳感器信號輸出端和氣壓傳感器信號輸出端,放大處理電路輸入端接輸入電路輸出端,車速傳感器的輸出信號和氣壓傳感器的輸出信號經放大處理電路放大處理後由輸出控制電路直接控制氣泵、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
當汽車正常行駛時(如速度大於5km/h),車速傳感器的輸出信號送至控制電路,
控制電路即控制氣泵啟動,對前氣囊、下氣囊和後氣囊充氣,前氣囊即自動伸出車輛的前端
約1 2m,後氣囊也自動伸出車輛的後端約0. 5 2m,一旦車輛與前方物體相撞或發生追
尾,前氣囊和後氣囊一方面起到緩衝作用,另一方面裝在車身與底盤之間的下氣囊(含前
立柱和後立柱)壓力將增大,從而把車身適當抬高,同時使得底盤對地面的作用力增大,促
使汽車更容易停止;當汽車正常停車後,前氣囊和後氣囊可通過彈簧自動縮回。
由於本實用新型設有前氣囊、後氣囊、下氣囊和電控單元,前氣囊設於車輛前端,
後氣囊設於車輛後端,下氣囊設於車輛車身與底盤之間,或車身與車輛前橋和後橋之間,因
此當車輛發生意外碰撞時,充氣的前氣囊、後氣囊和下氣囊立即起到緩衝乃至避免發生嚴
重事故的作用。另外,由於在前氣囊和後氣囊上設有彈簧,因此當車輛車速小於某一數值或
汽車停車後,可縮回前氣囊和後氣囊。同時由於在前氣囊和後氣囊上設有碰撞傳感器,碰撞
傳感器可用於檢測車輛是否發生碰撞以及發生碰撞的程度,碰撞傳感器外接車輛的電控系
統,如車輛發生碰撞,即將車輛發生碰撞的信息傳給車輛的電控系統。本實用新型特別適用
於客車、公交車、救護車、卡車、貨車等各種車輛。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組成與使用狀態示意圖。[0013]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電控單元組成示意圖。[0014]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組成與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0016]
實施例1
參見圖l和2,實施例1設有碰撞傳感器1、前氣囊2、彈簧3、下氣囊7和電控單元17。
前氣囊2設於車輛11前端,下氣囊7設於車輛11的車身與底盤之間,或車身與車輛前橋5和車輛後橋9之間,前氣囊2與下氣囊7連通,下氣囊7上設有氣囊進氣閥4和氣囊排氣閥8 ;電控單元17的輸入端分別接車輛11的車速傳感器171和氣壓傳感器172,電控單元17的輸出端分別接氣泵173、氣囊進氣閥4和氣囊排氣閥8。電控單元17可採用現有的控制電路,控制電路由輸入電路、放大處理電路和輸出控制電路組成,輸入電路輸入端分別接車輛11的車速傳感器171信號輸出端和氣壓傳感器172信號輸出端,放大處理電路輸入端接輸入電路輸出端,車速傳感器171的輸出信號和氣壓傳感器172的輸出信號經放大處理電路放大處理後由輸出控制電路直接控制氣泵173、氣囊進氣閥4和氣囊排氣閥8。輸出控制電路可採用電磁繼電器控制電路。
設在前氣囊2上的彈簧3用於車輛11的車速小於某一數值(例如小於5km/h)或車輛11停車後迅速縮回前氣囊2。
設在前氣囊2前端的碰撞傳感器1用於檢測車輛11是否發生碰撞以及發生碰撞的程度,碰撞傳感器1外接車輛11的電控系統,如車輛11發生碰撞,即將車輛11發生碰撞的信息傳給車輛11的電控系統。
所述氣囊最好還設有前立柱6和後立柱10,前立柱6設於車輛前橋5處,後立柱10設於車輛後橋9處,前立柱6和後立柱10與下氣囊7連通,下氣囊7可採有管狀氣囊。所述氣囊,包括前氣囊2、下氣囊7、後氣囊13、前立柱6和後立柱IO,均採用可充氣橡膠氣囊或橡塑氣囊。
當車輛起步行駛時(如速度大於5Km/h),電控單元接收來自車輛本身的車速傳感器的信號,當車速超過設定值(如5Km/h)時,電控單元控制車輛自帶的氣泵(如原車沒有配帶氣泵,須新裝一個)向前氣囊和下氣囊充氣,使前氣囊自動伸出車輛的前端,前氣囊和下氣囊內的氣壓值可通過氣壓傳感器傳給電控單元,當氣壓達到設定值時,電控單元控制氣泵停止充氣;當車輛停車後,電控單元可以控制前氣囊和下氣囊的排氣閥向外排氣,同時有一組裝於前氣囊前端和車身之間的彈簧,將前氣囊前部縮回。[0023]
實施例2
參見圖3,與實施例1類似,其區別在於還設有後氣囊13,後氣囊進氣閥14和後氣囊排氣閥12與電控單元17(參見圖2)輸出端連接,後氣囊進氣閥14與氣泵173連接。[0025] 在後氣囊13上設有後部彈簧15,用於車輛11車速小於某一數值或車輛停車後縮回後氣囊13。在後氣囊13上還設有後碰撞傳感器16,後碰撞傳感器16同樣用於檢測車輛11是否發生碰撞以及發生碰撞的程度,後碰撞傳感器16外接車輛11的電控系統,如車輛11發生碰撞,即將車輛發生碰撞的信息傳給車輛的電控系統。圖3中其它標記與圖1相同。
權利要求
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設有氣囊和電控單元,所述氣囊設有前氣囊和下氣囊;前氣囊設於車輛前端,下氣囊設於車輛車身與底盤之間,或車身與車輛前橋和車輛後橋之間,前氣囊與下氣囊連通,下氣囊或前氣囊上設有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電控單元的輸入端分別接車輛的車速傳感器和氣壓傳感器,電控單元的輸出端分別接氣泵、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氣泵與氣囊進氣閥連接;所述前氣囊上設有彈簧和碰撞傳感器,碰撞傳感器外接車輛的電控系統。
2. 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所述氣囊設有後氣囊,後氣囊上設有後氣囊進氣閥和後氣囊排氣閥,後氣囊進氣閥和後氣囊排氣閥與電控單元輸出端連接,後氣囊進氣閥與氣泵連接。
3. 如權利要求
2所述的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在後氣囊上設有後部彈簧。
4. 如權利要求
2或3所述的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在後氣囊上設有後碰撞傳感器,後碰撞傳感器外接車輛的電控系統。
5. 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所述氣囊還設有前立柱和後立柱,前立柱設於車輛前橋處,後立柱設於車輛後橋處,前立柱和後立柱與下氣囊連通。
6 . 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所述下氣囊為管狀氣囊。
7. 如權利要求
1或2或5或6所述的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所述氣囊,包括前氣囊、下氣囊、後氣囊、前立柱和後立柱,為可充氣橡膠氣囊或橡塑氣囊。
8. 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汽車保險墊,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控單元採用控制電路,控制電路由輸入電路、放大處理電路和輸出控制電路組成,輸入電路輸入端分別接車輛的車速傳感器信號輸出端和氣壓傳感器信號輸出端,放大處理電路輸入端接輸入電路輸出端,車速傳感器的輸出信號和氣壓傳感器的輸出信號經放大處理電路放大處理後由輸出控制電路直接控制氣泵、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
專利摘要
汽車保險墊,涉及一種充氣墊。提供一種用於車輛及行人保護的可自動伸縮的汽車保險墊。設有氣囊和電控單元,所述氣囊設有前氣囊和下氣囊;前氣囊設於車輛前端,下氣囊設於車輛車身與底盤之間,或車身與車輛前橋和車輛後橋之間,前氣囊與下氣囊連通,下氣囊或前氣囊上設有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電控單元的輸入端分別接車輛的車速傳感器和氣壓傳感器,電控單元的輸出端分別接氣泵、氣囊進氣閥和氣囊排氣閥,氣泵與氣囊進氣閥連接;所述前氣囊上設有彈簧和碰撞傳感器,碰撞傳感器外接車輛的電控系統。當車輛發生意外碰撞時,充氣的氣囊立即起到緩衝乃至避免發生嚴重事故的作用。
文檔編號B60R21/34GKCN201544895SQ200920183530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31日
發明者周水庭, 方遒, 葛曉宏, 袁志群, 黃紅武 申請人:廈門理工學院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