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樓行李箱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11:43:25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爬樓行李箱。
背景技術:
現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行李箱,絕大多數隻適用於地平面行進,若要上下樓,只能手拎,非常不便。目前有設多個輪子的行李箱,利用腳輪的副輪提升箱體以達到爬臺階目的,還有在箱體增設履帶,利用履帶傳動帶動箱體在臺階上前行,但是,由於設置多個滑動輪,既增加了整車重量,增大成本,滑動輪還容易損壞,需要維修更換,進一步影響整車使用時間。還有的直接在箱體下設耐磨板條,將箱體放置在臺階上拉行,較為費力,若使用頻率高,耐磨板條需要經常更換,還有藉助樓梯護欄設置能夠滑動的軌道方便箱體的行走輪行進,這種具有局限性,如沒有護欄的樓梯就不可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產品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設置簡單,方便實用的爬樓行李箱,解決目前存在的行李箱缺少爬樓裝置,不便使用,及目前設有爬樓裝置的行李箱,但增大整車重量,且造價高,容易損壞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爬樓行李箱,包括箱本體、前板面、後面板,箱本體的前板面上對稱設左、右兩條軌道,前板面滾輪位於軌道的正下方,每條軌道上設有與其相互滑動且不會與其分離的拱形支撐件,前板面滾輪的輪外側到箱本體的距離與拱形支撐件的拱頂點到箱本體的距離相等,當支撐件固定不動時,前板面滾輪可隨箱本體被滑動而行走在支撐件中。每個支撐件上設能夠固定位置的限位件,如限位齒條,當支撐件落在臺階邊沿處時,齒條可將其卡固在臺階上保持固定狀態。
每個支撐件上還設有能將其從軌道中被拉出或被推進軌道中的牽拉件。
所述的前板面滾輪與箱本體的連接處均設有調節彈簧,當前板面滾輪在支撐件中行走時,能夠緊貼支撐件的拱頂部滾動前行。
箱本體的後板面設有成摺疊狀的拉杆Ⅰ、拉杆Ⅱ,拉杆Ⅰ與拉杆Ⅱ的連接處為手柄Ⅰ,拉杆Ⅰ上設拉杆蓋板,拉杆Ⅰ可在拉杆蓋板中滑動且不會與其分離,所述拉杆蓋板上設若干定位孔,拉杆Ⅱ上設手柄Ⅱ、左側手柄、右側手柄及定位件,定位件可插入不同的定位孔對拉杆Ⅰ進行高度調整。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爬樓行李箱增設爬樓裝置,設置簡單,方便上下樓,相對其它設有爬樓裝置的行李箱不會增加整車太多重量,成本低,無易損件,較為實用,同時應用廣泛,不僅應用於行李箱,還可應用於手推車,若裝置電控設施,會更加智能簡便,能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後板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後板面中的拉杆Ⅰ從拉杆蓋板中被拉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前板面滾輪及支撐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上樓時的結構示意圖(省略箱體一側的支撐件及牽拉件)。
圖中:1、箱本體 2、前板面 3、軌道 4、支撐件 5、限位件 5-1、齒條 6、牽拉件 7、前板面滾輪 8、調節彈簧 9、後板面 10、手柄Ⅰ 11、拉杆Ⅰ 12、拉杆Ⅱ 13、拉杆蓋板 14、定位孔 15、定位件 16、手柄Ⅱ 17、左側手柄 18、右側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爬樓行李箱,包括箱本體1、前板面2、後面板9,箱本體1的前板面2上對稱設左、右兩條軌道3,前板面滾輪7位於軌道3的正下方,每條軌道3上設有與其相互滑動且不會與其分離的拱形支撐件4,前板面滾輪7的輪外側到箱本體1的距離與拱形支撐件4的拱頂點到箱本體1的距離相等,當支撐件4固定不動時,前板面滾輪7可隨箱本體1被滑動而行走在支撐件4中。每個支撐件4上設能夠固定位置的限位件5,如限位齒條5-1撐件4落在臺階邊沿處時,齒條5-1卡固在臺階上保持固定狀態。
每個支撐件4上還設有能將其從軌道3中被拉出或被推進軌道3中的牽拉件。
所述的前板面滾輪7與箱本體1的連接處均設有調節彈簧8,當前板面滾輪7在支撐件4中行走時,能夠緊貼支撐件4的拱頂部滾動前行。
箱本體1的後板面9設有成摺疊狀的拉杆Ⅰ11、拉杆Ⅱ12,拉杆Ⅰ11與拉杆Ⅱ12的連接處為手柄Ⅰ10,拉杆Ⅰ11上設拉杆蓋板13,拉杆Ⅰ11可在拉杆蓋板13中滑動且不會與其分離,所述拉杆蓋板13上設若干定位孔14,拉杆Ⅱ12上設手柄Ⅱ16、左側手柄17、右側手柄18及定位件15,定位件15可插入不同的定位孔14對拉杆Ⅰ11進行高度調整。
通常情況下,支撐件4處於前板面2的軌道3中,後板面9的拉杆Ⅰ11從拉杆蓋板13中拉出,拉杆Ⅱ12上的定位件15插入拉杆Ⅰ11中的定位孔14中以確定拉杆Ⅰ11的提升高度,然後通過箱本體1下的滾輪行走。
當需要上樓梯行進時,按下述方法操作,第一步:後板面9中的定位件15與定位孔14分離,即拉杆Ⅰ11與拉杆Ⅱ12成V字形,將前板面2放置在樓梯臺階上,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緊臨臺階邊沿;
第二步:拉動手柄Ⅱ16,前板面滾輪7進入拱形支撐件4內的通道中,此時由於限位件5的作用,支撐件4處於固定靜止狀態,隨著向上的拉力作用,前板面滾輪7行走至支撐件4上端部;
第三步:抬起手柄Ⅱ16的左側手柄17,使箱本體1的左側被抬起,左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失去限位作用,向上拉動牽拉件6帶動支撐件4至適宜位置後放下箱本體1左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繼續卡固在上層的臺階邊沿處,此時,左側的前板面滾輪7落入左側的支撐件4下端部中的弧形通道中;
第四步:抬起手柄Ⅱ16的右側手柄18,使箱本體1的右側被抬起,右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失去限位作用,向上拉動牽拉件6帶動支撐件4至適宜位置後放下箱本體1右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繼續卡固在上層的臺階邊沿處,此時,右側的前板面滾輪7落入右側的支撐件4下端部中的弧形通道中;
第五步:重複第二至第四步,直至完成爬樓工作。
當需要下樓梯行進時,按下述方法操作,第一步:拉杆Ⅰ11與拉杆Ⅱ12成V字形,手持手柄Ⅱ16,前板面2放置在樓梯臺階上,支撐件4卡固在臺階邊沿處,箱本體1受重力作用下滑至支撐件4的下端部;
第二步:抬起手柄Ⅱ16的左側手柄17,使箱本體1的左側被抬起,左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失去限位作用,向下推動牽拉件6帶動支撐件4至適宜位置後放下箱本體1左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繼續卡固在下層的臺階邊沿處,此時,左側的前板面滾輪7落入左側的支撐件4上端部中的弧形通道中;
第三步:抬起手柄Ⅱ16的右側手柄18,使箱本體1的右側被抬起,右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失去限位作用,向下推動牽拉件6帶動支撐件4至適宜位置後放下箱本體1右側,支撐件4上的限位件5繼續卡固在下層的臺階邊沿處,此時,右側的前板面滾輪7落入右側的支撐件4上端部中的弧形通道中;
第四步:拉住手柄Ⅱ16,隨著重力作用,緩慢將箱本體1滑入支撐件4的下端部;
第五步:重複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完成下樓工作。
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至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