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書筆記【匯總】
2023-09-21 17:01:41 2
沈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裡。
邊城讀書筆記1500字
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群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氳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散去……文學大沈從文的《邊城》帶著這樣的澄澈純淨,走進了我的心中。讀罷文章,對於生活,對於愛,自己真的多了幾分的思考。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築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的展現了邊城的優美意境。邊城是混著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裡呈現: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裡……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同,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裡也有喧鬧,但與城市裡的車鳴不同,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悅耳的音樂。當城市裡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裡便是天堂。
這是一個充滿著憂傷卻清新質樸的故事。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給人看似可以想像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裡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衝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夫的渡船被衝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著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裡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
我想,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裡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裡,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餘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
邊城讀書筆記600字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著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邊城讀書筆記800字
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如一條潔白的圍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纏繞著,聲聲鳥鳴,淳樸粗獷的山歌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蔚藍的天空,構成了這美麗的茶峒,孕育了樸實善良的茶峒人······
《邊城》可以說是一本淨化我們靈魂的書,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裡我們早被城市的喧囂所吞沒,為自己繁忙的學業而奔波。虛偽,欺騙,功名利祿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主色調,此時就需要一本書來幫助我們找回人性的美麗與淳樸,找到靈魂深處那已經少的可憐的分別已久的寧靜。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裡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而如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大,讓《邊城》中美麗的景色早已不復存在。樹木被伐,圍湖造田,霧霾天氣,噪音不斷,垃圾成堆……這一切都說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傷痕累累,而現在的人們又非常嚮往空氣清新,寧靜安適的鄉村,可惜這一美好的願望早已被工廠的滾滾濃煙所吞噬。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但當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希望這和風繼續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汙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
邊城讀書筆記1000字
讀了一遍《邊城》,首先是疑惑,翠翠——一個漁家女孩,喜歡上了當地的大戶,而因害羞不曾接受對方的親事,而對方家的老大老二都喜歡她,老大後來死了,老二就對她不懷好感,所以一直等到翠翠的爺爺死去都未曾結婚,而處於一直的等待中……
這是什麼?悲劇?喜劇?就當是悲劇,那《紅樓夢》還有揭示封建統治的罪惡的主旨呢,而這《邊城》寫得太單調了,也就是農村中發生的一些平凡事,天天都能看得見,有什麼寫頭呢?
想不出來,又不高興再去另選書目寫讀後感了,只有認真琢磨,幸好我讀過沈從文先生的書,書面上就寫著:「對我自己作品,我比價喜歡的還是那些描寫我家鄉水邊人的哀樂故事。因此我被稱為鄉土作家。」——作者自述。對了,就是它,「鄉土作家」,再聯繫其書,果覺有一股鄉土氣息流出。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裡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這就是純粹的鄉村景象。
然而,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還談什麼自然的鄉村景象,談什麼美麗的綠水青山,恐怕只有在什麼景區才能看到這一派景象吧,然而不能體會出,景區是自然嗎?怕是沾了不少人的手的骯髒的修改。
如今,還到哪裡去體會這書中所描繪的美景呢?只有再回到書中來體會。這或許便是沈從文先生的明智之處,或許他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就已經預測到今天的環境危機,的確,當今的環境危機非常嚴重。
先不要提城市中的被汙染得稱為「黑龍江」的河了,也不必提那些被遊人扔得滿面垃圾的湖了,就連農村裡的原先極為清澈美麗的而今被人們倒垃圾而導致河邊的莊稼沒法長,小時候,我與夥伴們還能在河邊打水瓢、釣魚、折蘆葦,而今,遍地的垃圾遮蓋了蘆葦,汙水侵入了小河,我們只有遠遠站著觀看,回憶童年的遊戲,而長輩們說他們小時候還能在河裡遊泳,這可與當今所謂的遊泳池大不一樣,原先的河流是天然的、毫無雜物的,小河清澈見底,甚至能下水摸魚,而今的遊泳池是死水一潭,毫無生機,人們只能在水裡扎扎猛子,來個仰遊,哪如先前的自然、默契、清爽,那水裡沾滿了人們手裡汙濁的科技氣息,那水的藍與海的藍完全不一樣,那說不準就是奪取人們性命的東西。老師也曾經跟我們說過,住在黃果樹瀑布上遊的人們經常伐木造林,導致黃果樹瀑布斷流,遊人來時沒有水,而當國家的大人物來時就會發水,是水庫流出的,那由人們控制的黃果樹瀑布還會和先前一樣讓人感到一片和諧嗎?科技的發展也使自然受到破壞。
撇下河流汙染問題不談,植物破壞也同樣嚴重,城市中土生土長的植物被破壞,就到外地搬運樹苗,而搬運來的花草就放在街上,人們隨心所欲地將它擺放,什麼國慶,什麼春節,它放在街上,如同籠裡的鳥兒,早已與大自然隔離了,更如一個賣藝的。而那些路邊的樹苗也被人們修改得整整齊齊,一點都不自然,人們利用他們的智慧,遏制了植物的本性,扼殺了自然的自然。如今人們甚至想徵服自然,人本是由自然產生,而今竟忘本。
環境汙染還不止這些,還有大氣汙染,漫天儘是黑煙,農村中的炊煙能和自然和諧相處,而城市中的汽車尾氣不能。更另人費解的是,儘管相關工作人員認識到了這一現象,那書裡所揭示的汙染現象還少嗎?恐怕這些書都能堆起一座小山了,而他們視若無睹,河流汙染何時停過,僅在河邊做了些花樣;植物破壞何時停過,僅在路邊弄了些如同路燈一樣的玩意兒;大氣汙染何時停過,僅在路邊植下了一些工具罷了,治標不治本。
而今,我們只有到沈從文先生的書中去泛舟河上,漫步林中,聞聞那古老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