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國者是真實的故事嗎(細品電影愛國者中的歷史)
2023-09-09 20:16:48 1
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美國與戰爭的歷史糾葛」,還請喜歡歷史與電影話題的朋友們移步微信,點個關注。
一直以來,關於美國革命的標準敘事便是不滿英國統治的美國民眾揭竿而起,經過在列剋星敦、薩拉託加、約克鎮等地與英軍的浴血奮戰,最終贏得了獨立。然而,該敘事掩蓋了因為忌憚社會失序、擔憂戰爭殘酷性而選擇中立或效忠立場的其他人,以及血腥的南方戰場的故事,2000年的電影《愛國者》揭示出了這段被湮沒的歷史。
一、忌憚社會失序與殘酷戰爭的殖民者
描寫美國革命期間私刑的畫
在影片開頭部分,美國革命風暴乍起。當梅爾·吉勃遜飾演的男主角在聽取兒子誦讀的報紙新聞時,聽到了民眾針對兩位官員的暴力行為,他們將滾燙的柏油塗在受害者身上,並裹上羽毛,兩位受害者最終因燙傷而死。他們的遭遇並非例外,在美國革命初期,支持獨立的民眾經常自發攻擊忠於英國的殖民地人民。來自維吉尼亞的威廉.林奇尤其熱衷於此道,他的姓氏後來成了英語中「私刑」一詞(Lynch)的由來。
吊死假人
鏡頭轉到南卡羅來納的首府查爾斯頓,聚集在一起的民眾把英王喬治三世的人偶像吊在空中,嘴裡喊著吊死喬治國王,並將其付之一炬。集會進行到後面,還可以聽到打碎玻璃的聲音。這些具有大眾狂歡嘉年華形式的抗議活動在美國革命期間經常出現,樂觀的社會精英或許可以安慰自己:民眾經由這些狂歡活動發洩心中的不滿,自然不會真正組織起來威脅權勢階層的統治。但憂心忡忡的社會精英則會擔心,這是社會革命的前奏。
革命前夕的南卡羅來納,政治權力牢牢掌握在社會精英手中。一個人需擁有500鎊不動產或500英畝土地,方能成為州議會代表的候選人。在此情況下,種植園主佔據了州議會的大多數席位,商人次之。掌握權力的他們對普通民眾爭取更大權力的訴求充滿警惕,在他們眼中,民主是一種無效而危險的政體,容易滑向暴民統治。因此男主角稱那些暴民是「傻子」、「野蠻人」。
從上述感觀與理念出發,男主角在會議上陳述了他反對獨立的理由之一:英王喬治三世是位暴君,可他遠在三千英裡之外。與之相比,三千名暴君,即普通民眾及他們選舉的代表,可是在一英裡外,這將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更大的災難。民選國會具有像英王那樣輕易踐踏他們權利的能力,且更難以擺脫。
男主角承認,他對於英國國會肆意徵稅,同樣感到憤憤不平,然而並不想因此與英國兵戎相見,這是因為他對戰爭的殘酷性有著深切的認識。歷史上,相比於東部沿海的商業與種植園精英,南卡羅來納西部地區的移民更反對獨立,因為他們原本就因爭奪經濟資源結下仇怨。更重要的是,成日生活在對印第安人恐懼中的他們深知,一旦與英國開戰,英國的印第安盟友便會撲向他們,這一點已經為先前英法爭奪北美大陸霸權的七年戰爭中雙方對印第安盟友的利用所證明。
此外,他們還認定與英國的衝突主要是由以麻薩諸塞為代表的新英格蘭殖民地引起的,與它們距離甚遠的南卡羅來納沒必要參與其中,趟這灘渾水,從而引火燒身。男主角描繪了戰爭到來的可怕場景:鄰居間,甚至家人間劍拔弩張,拔刀相向,孩子們將親眼目睹這一切,他們的童真將不復存在。接下來事態的發展證實了他的預言。
二、血腥的南方戰場
在獨立戰爭前半段,不少南卡羅來納人像男主角那樣持觀望態度,只有決心效忠英王的效忠派紛紛出逃,投奔英軍戰線,甚至流亡英國。與此同時,英美軍主力均集結於北方相互對陣,除了1776年6月英軍艦隊進攻查爾斯頓的嘗試外,南方戰場基本風平浪靜,但這一切隨著1778年的到來發生了改變。
1779-1780年南方戰場主要戰役
流亡的效忠派不斷鼓吹稱相比於北方,南方存在著大量效忠英王的民眾,只要王師一到,百姓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對北方戰場持續的僵持狀態失去耐心的英國內閣最終決定一試,於1778年底派軍南下,上期提到的德蘭西旅便在出徵之列。這支軍隊與從佛羅裡達北上的英軍會合,佔領了喬治亞首府薩凡納。經過1年多的運動戰與拉鋸,南卡羅來納首府查爾斯頓也落入英軍手中,多達5000人之眾的美軍守軍投降,這是美國內戰前最大規模的一次成建制投降。
英軍的到來證實了許多南卡羅來納人的確是牆頭草,不少在查爾斯頓被俘的美軍士兵不堪忍受條件惡劣的戰俘生活,選擇加入英軍服役。英軍軍官欣然接受他們的決定,畢竟雙方共享作為英國人的身份認同,他們的加入對英軍而言是重要的人力補充,且有助於鞏固英軍對當地的控制,片中英軍騎兵軍官對效忠派的鄙夷缺乏歷史根據。
然而,返鄉的以及來自北方的效忠派迫害愛國者和拒絕合作者,沒收或燒毀他們的財產,導致不少當地人加入革命的隊伍。在前往南方戰場的效忠派軍隊中,最令當地民眾聞風喪膽的是一支名為英國軍團的部隊。該軍隊由多支紐約、新澤西及費城的效忠派連隊整合而成,共有約250名騎兵和200名步兵,他們的指揮官伯納斯特·塔爾頓早在北方的戰事中便因抓捕美軍高級將領查爾斯·李而名聲大噪,而他們四處襲擾愛國者的作戰方式也為該部隊贏得了「塔爾頓的襲擊者」的綽號,卻也喪失了民心。
影片中的英軍騎兵指揮官便是以歷史上的塔爾頓為原型,只是不知為何連他的制服顏色都搞錯了,可能在道具組心目中,英軍全體穿紅吧。英軍統帥康沃利斯在片中指責他的殘忍行為使越來越多的當地民眾加入愛國者的行列,事實上,作為男主角的歷史原型之一,安德魯·皮肯斯正是在效忠派沒收他的財產,並將他的妻子與孩子趕出查爾斯頓後,選擇重新拿起武器對抗英軍。
「沃克斯華大屠殺」
在塔爾頓的殘忍行為本身之外,愛國者陣營的宣傳也具有添油加醋的成分。1780年5月底,塔爾頓在南卡羅來納沃克斯華擊敗了一支在數量上佔有優勢、但訓練不足的大陸軍部隊,後者選擇投降。可就在此時,塔爾頓坐騎中彈,將他拋下馬來,殺紅了眼的效忠派認定大陸軍打黑槍,於是對已經投降的大陸軍大開殺戒,113人被佩刀砍殺,150人重傷,未來的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也在其中,只有53人成為戰俘。而受了傷的塔爾頓無力阻止屠殺的發生。
影片中康沃利斯所謂的需要指揮官約束手下人的行為正指此事,而男主角也立即就英軍的殘忍行為反唇相譏。此戰過後,愛國者陣營指責塔爾頓蓄意屠殺戰俘,稱他為「嗜血塔爾頓」、「卡羅來納屠夫」,影片中英軍屠殺美軍傷兵的歷史原型正來自於此戰,而愛國者陣營也確實利用對此事的宣傳趁機擴充兵源,吸引了不少此前保持中立的當地人,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做出的選擇。
事實上,愛國者陣營同樣存在著殘忍對待效忠派的行為。1779年初,一支由南卡羅來納當地人組成的效忠派軍隊被大陸軍擊敗,他們中的五位領導人經過陪審團審判後,被判「叛國罪」,處以極刑。英軍通過戰俘交換解救他們的嘗試為大陸軍拒絕,因為在大陸軍眼中,這些人是「叛國賊」而非戰俘。一名英國軍官在行軍途中也注意到愛國者和效忠派「滿懷復仇心理,相互摧毀彼此的房屋」。在1780年10月的南卡羅來納國王山之戰中,愛國者高喊著為沃克斯華事件復仇的口號,殘殺已經投降了的效忠派士兵,直到他們的軍官下令收手為止。獲勝的愛國者抓捕了不少效忠派俘虜,部分之前與效忠派並肩作戰、被俘後轉投愛國者陣線的士兵出庭作證,結果致使9名效忠派的「叛國」或「開小差」罪行成立,被處以極刑,影片中對於愛國者的復仇行為也有所反映。
結語
影片《愛國者》上映後,片中塔爾頓將支持愛國者的當地民眾鎖在教堂內、進而縱火燒死他們的鏡頭引發了極大爭議,批評者認為該情節源自二戰時期納粹黨衛軍士兵在法國的暴行,吉布森將其移花接木到獨立戰爭時期的英軍身上,與誇大初夜權的《勇敢的心》一樣,反映了他對英國的仇視。該情節固然謬誤,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國革命期間愛國者與效忠派在南卡羅來納的相互仇殺,其行為使這場衝突具有了「內戰」的性質。曾經的鄰居拔刀相向,拼個你死我活,甚至背刺對方,著實令人唏噓不已。當美國愛國者慶祝獨立日與美國的誕生時,效忠派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對他們來說,獨立日意味著流離失所的逃亡生活的開始。
如果您喜歡本文,或是對電影與歷史感興趣,請移步微信,關注「美國與戰爭的歷史糾葛」公眾號,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