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為啥拍成了懸疑劇(沒能拍出的電影版三體為何被國漫拍成神劇)
2023-09-10 04:52:34 4
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出版迅速引起全球科幻迷的廣泛關注,並斬獲了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雨果獎。
《三體》小說英文版譯者劉宇昆在頒獎現場 劉宇昆還現場朗讀了劉慈欣的致辭:
曾經拍攝《阿凡達》《終結者》的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來到中國時多次向劉慈欣表示想把小說翻拍成電影。
而中國電影人們也是一直摩拳擦掌,更有消息說早在2016年馮紹峰和張靜初就已經將小說拍攝成電影。
小編作為重度《三體》粉,對三體電影化一直是深度關注,熱切期望。
最近偶然聽朋友說,三體被動畫化,便上網搜索。
原本想像中的動畫版《三體》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但萬萬沒想到點開是這樣的,
小編被如此高的評價驚呆了,豆瓣上的評分也是大音希聲!
就連美國《動漫月刊雜誌》(AnimationMagazine)以「B站三體主題動畫好評如潮」為標題,大篇幅介紹了動畫系列之一的《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
那麼為什麼只是在《我的世界》(Minecraft)引擎基礎上起步的動漫,會製作出如此高評的國漫呢?小編今天就從三個角度為各位分析。
1.高度還原劇情的基礎上展開創作的翅膀
小說《三體》的重要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留給了讀者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是作者劉慈欣讓人驚訝的腦洞,二是
小說中三體人派來的「水滴」對人類幾百年來科技發展積累下來的3000艘宇宙航母進行毀滅性打擊,讓讀者大呼驚嘆!這不是僅僅是科技上的震懾、更是對文明間巨大差距上的絕望。
光是看小說是腦海裡產生的畫面,就足以讓人回味無窮了。
但在動畫版做出了近似完美的還原。
這場10分鐘的戲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創作。不過效果沒有辜負時間,這一段內許多觀眾評價為技術爆炸」。
再配以貝多芬的《命運》作為BGM ,仿佛在宣告著人類命運註定的消亡與外星人對毀滅地球的不屑。
另外討巧的地方,動畫版沒有按照原著的故事推進順序拍攝,而是選取不同主人公的時間軸對故事進行描述。
《三體》本身故事結構非常宏大,僅僅是主劇情就穿越了幾個世紀,還不算最終章故事結束已經是宇宙重啟了,涉及到的科學維度、文明傳承等等跨度非常大
這樣無論是對於電影來說,還是動畫來說,改變難以想像。
詹姆斯·卡梅隆也說,想把《三體》搬上大熒幕,應該按照六部的體量去拍。
神遊八方作為本次動畫改變的製作團隊,非常大膽的打破了常規思路,將故事的主人公單獨拿出來形成故事單元,進行刻畫。這樣既讓人物更加豐滿,又以主人公視角將劇情推進,給觀眾以交代。
這同樣是三體小說的另一個成功之處,由若干個平凡的主人公組成了一部史詩般的巨作。
2.基礎動畫搭建突顯細節精良
熟悉《Minecraft》(官方中文名:《我的世界》)朋友們相信都知道,這是一款沙盒式建造遊戲。玩家們可以利用遊戲中的各類原型去搭建理想中的遊戲。
而用這樣一款遊戲作為基礎模型去製作動畫的好處是,可以最大化發揮創作者的想像空間,仿佛創世神般的自由發揮;而劣勢就是如果對整體世界觀有高度的規劃,就非常容易劇情崩塌。
項目開始時,因為經費等諸多原因,也是很粗糙的,第一季時人物還是這樣的,有稜有角。
到第二季時,細節的處理就已經非常好,人物的眼神、刀叉、酒杯等等可以非常好的表現出場景的描述感。
至於諸多好評的第三季、已經非常棒的描繪宇宙空間站的場景了,被網友們讚譽為「大製作」「大手筆」!完全可以與好萊塢的特效團隊媲美。
當然這與後續資金和三維建模C4D技術的注入,也是密不可分的。
3.國漫歲月累積的爆發點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嶗山道士》、《黑貓警長》等動畫片上映以來,中國動漫就開啟了一場漫長持久的拉鋸戰。
有一個時期,國產動漫都被冠以「抄襲」「膚淺」「無意義」等此類的定位,這也激發了一部分先行者下定決心做好國產動漫的決心。
從「叫好不叫座」的《魁拔》,到名利雙收的《哪吒》。是無數人為之持之以恆的付出。
雖然有質的飛躍,但技術限制、成本問題、行業缺陷等等諸多因素依然限制著動漫事業的發展。
而《我的三體》的成功,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巨人。
創作團隊非常優秀的吸收了前人們的成功經驗,又結合小說原著將劇情完美的動畫化。
在創作上,設計者把每季的一個大的故事敘述拆分成每集,每集進行鋪墊最終形成完整的情節推動高潮,很好的抓住了觀眾眼球。
在推廣上,選擇了B站這樣對原生創作非常友好的環境中成長,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最後我想說
無論您是動畫迷、科幻迷、三體迷,這部《我的三體》動畫系列都是不容錯過的一部神劇!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主創團隊還會根據原著創作更多精彩的三體動漫奉獻給廣大觀眾朋友們。
讓我用一句《三體》中的經典臺詞送給為中國動畫、中國科幻事業開疆拓土的朋友們: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