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商人的地位(北宋全民皆商)
2023-09-12 04:41:09 3
自東漢傳入中國後,佛教逐漸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到隋唐時期已趨於極盛。經過歷代的發展,佛教早已融入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更成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思想工具。
佛教宣揚因果輪迴等理論,勸導人們逆來順受、忍受現世苦、追求西方極樂世界。統治者利用佛教教化,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勞動人民以精神慰藉,以弱化其反抗意識,削弱社會矛盾,庇護統治秩序。北宋佛教發展如何?有何政策?東京寺廟經營狀況如何?
經過唐末滅佛運動,加之五代各國普遍釆取的限佛政策,特別是後周世宗的滅佛運動,北方佛教幾近殆盡。入宋以後,北宋統治者結合以往歷史上出現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特別是看到經過周世宗滅佛運動之後,全國依然有寺院2694座,僧尼共計61200人。
宋人深知佛不可滅的道理,因此,為維護其封建統治秩序,北宋統治者改變五代時期的佛教政策,實行對佛教的保護政策,以利用佛教作為其思想統治的工具,從而「有禪政治」為其統治服務。
北宋建國之初,宋太祖一改周世宗顯德二年開始實施的滅佛政策,入宋以來,佛教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但五代之世,朝代更迭,社會動蕩,為防止寺院經濟與國爭利,對佛教採取限制政策,加上周世宗滅佛,給北方佛教帶來了空前打擊,大量寺院、佛像被毀,僧民流離失所,使包括僧尼在內的飽受戰亂之苦的廣大基層民眾,渴望得到佛教的慰藉。
因此,宋太祖趙匡凰停止廢佛,以存其教的政策正是人心所向,有利於北方的安定和趙氏政權的穩定。其次,北宋建國之初,面對南方亟待收歸的局面,實行保護佛教的政策,有利於取得奉佛的南方諸國的擁護,使統一大業順利完成。這是由於從中唐開始,大批僧團南移,佛教開始在南方興盛繁榮,並逐漸超過北方。
五代十國時期,與北方佛教發展緩慢不同,南方地區雖政權林立,但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經濟發達,加上各國統治者提倡和支持佛教,佛教勢力得到迅猛發展。因此,為得到南方奉佛諸國的擁護和佛教勢力的支持,宋太祖一改後周的廢佛政策,積極保護和提倡佛教的發展。
北宋建國後,實行「右文」策略,崇文抑武,大興文教。而佛教作為文化領域的一部分,在「三教合一」的思想下,與儒、道文化相互滲透,使佛教從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保護佛教的政策也成為「右文」策略的一部分。而佛教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超越了宗教信仰的含義,在北宋對外文化交流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佛教在北宋之前經歷了唐末、後周兩次滅佛運動,政教關係一度緊張,而北宋政權的建立,使僧侶們看到了重塑政教關係的機會。宋太祖趙匡亂通過「陳橋兵變」建立的趙氏政權,其本身的合法性存在疑問,缺乏正統地位。
佛教僧侶由此杜撰了太祖受禪的讖言和定光佛出世的讖言,賦予太祖以佛的神格,以「君權神授」的理論滿足了趙氏政權合法性建設的需要,故太祖調整了後周以來的政教關係,實行對佛教的保護政策。此外,佛教宣揚因果報應,轉世輪迴,與中國的業報論相結合,宋太祖也深受影響,願意相信佛教學說。
北宋東京的寺院位於皇城腳下,優佔皇室權貴的特殊照顧,是統治者舉行祈報、巡幸、恭謝、誕節賜宴、國忌行香、迎待使節等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這些活動中;祈報佔有著重要地位。在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遇到水旱災害,人們往往尋求神靈的庇佑,而統治者為安撫社會、收攬人心,往往在宗教場所舉行規模龐大的祈禱活動,北宋統治者也不例外。
東京寺院作為北宋統治者行祈報之禮的主要場所,受到全國人民的矚目,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所。而皇家賦予其的神聖色彩,使東京寺院獨佔地位優勢。在這其中的相國寺更是倍受統治者崇奉,地位如日中天,是東京最大的寺院,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為國開堂」的「皇家寺院」,領袖全國寺院。
東京新建或重修的寺院基本上都得到了皇帝的賜額,甚至一些寺院的下院也得到了賜額。
皇帝賞賜北宋東京寺院的經濟來源主要有賞賜、布施和經營性收入(包括土地經營、房產經營、工商業經營及其他)。
除徽宗奉崇道教,實行「改佛為道」外,皆崇信佛教,並大力支持佛教事業。東京各寺院位於天子腳下,受皇恩福澤,往往能得到豐厚的賞賜。錢帛是北宋歷代統治者對東京寺院的主要賞賜物。北宋統治者對東京寺院進行大量的錢帛賞賜,以此表達其對佛教的支持。宋仁宗在寶相院建大悲閣時,「賜禁錢四百萬」。
除了錢財,還有茶葉。茶作為賞賜物,源於佛教對茶的依賴。早在晉朝佛僧就有了飲茶的習慣。唐代禪宗發展以來,更是將茶與禪結合起來,上升為一種茶禪文化,佛家頌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對於日夜參禪的佛僧,飲茶宜於其靜思;二是助消化,佛僧打座修行,容易積食,而飲茶有助於消食;三是抑思淫,清心茶香,有助於消除邪念。
這些都有助於佛家的修行,而且將飲茶過程中的汲水、告香、點茶等形成茶禮,作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因之佛教對茶的依賴和巨大需求,北宋統治者往往將茶作為重要賞賜物,同錢帛等一起賞賜給東京寺院。
他們的優待不止這些,隨著唐天寶年後均田制的廢除,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斷加深,北宋統治者佔有的官田越來越少,賞賜給寺院的土地相對前朝來說也大大減少,但位於皇城加下的東京寺院,依然得到了土地賞賜,這在土地資源尤為稀缺的京都表現突出。
度牒本是官府發給出家為僧、道者的一種憑證,「舊法,降賜度牒凡二,有撥賜,有試經。」但由於財政困難,或為快速獲得機動資金,不須本錢即可平地生財以解決燃眉之急,官府開始出賣度牒。出賣度牒的行為始於唐朝。北宋初期並無出賣度牒的記載,到宋仁宗後期,由於財政困難開始出賣度牒,到宋神宗時期逐漸制度化、經常化,歲有定額,價有定格,使得度牒成為一種有價證券,而政府也常將其作為一種價值手段賞賜給東京寺院。
在中國古代社會,遵循以農為本,土地就成了最基本,也是最具決定性的生產資料,開發、佔有土地的多寡也成為衡量社會經濟的重要指標。而寺院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一部分,土地經營也成了寺院經濟的支柱產業。自南北朝以來,寺院就幵始佔有大量的土地,到隋唐時期,一些大的寺院的田產動輒上千頃,而其田產的來源有國家授田令授田、統治者賜田、信眾施田、寺院開墾和購買等,對田產的經營則採用大土地經營制和禪林經濟的方式。
但是隨著均田制的廢除和兩稅法的實行,土地私有化不斷加深,土地兼併嚴重,北宋寺院經濟的土地來源和經營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就北宋東京寺院的土地田產,宋太宗於雍熙四年設置課利司,「掌京城諸寺邸店、莊園課利之物,聽命於三司,以寺務司官兼掌」氣可見東京寺院大都具有自己的莊園。例如,相國寺在建寺之初就擁有自己的寺莊。
對於北宋寺院的土地來源,國家授田和統治者賜田數量減少,主要依靠信眾的施田,而由於土地私有化的加深,寺院購田明顯多於前代,並出現了寺院租個土地,以獲得收益。
入宋以來,商品經濟得到了重大發展,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以商業為「末業」的觀念逐漸被打破。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社會各個階層紛紛投入到商品經濟中,上至皇親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呈現出一種「全民經商」的態勢。在這場「商業潮」的衝擊下,寺院、僧尼也紛紛加入到工商業經營的隊伍中來,以各種方式獲取了大量的經濟利益。
而東京地區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官私手工業發達,城內更是商鋪林立,各種交易動輒千萬,並出現了許多資產雄厚的商人,東京「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東京的寺院、僧尼依託東京地區強大的工商業基礎和市場,經營、發展多種工商業,從而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例如借貸業、飲食業、書鋪、刺繡業等。
結語北宋統治者大力營建寺院建築,重置譯經院,設立印經院,支持佛教的刊印工作,甚至還親自撰寫佛經,並積極鼓勵僧人西行取經,也歡迎外國僧迦來華進行佛法的交流。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北宋佛教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