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縱冷淡一般多久(欲擒故縱)
2023-09-12 17:44:24 1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道家始祖的這一段論述始終是中華文化重要特色。就像是鄭莊公要除掉自己的親弟弟,就對他的惡行不加約束。劉備怕諸葛亮有朝一日會造反,所以索性獻給他這個權力一樣。
解說欲擒故縱看似主動,也並非毫無風險。風險有二,一是對方重整旗鼓,反戈一擊;一是尾隨不利,放虎歸山。兩者皆後患無窮。因此欲擒故縱的實施也要滿足一些條件。首先是要在敵人遭到比較大打擊的背景下加以放縱,確保敵人不會反噬。其次是要把握好殲滅的火候,不能給敵人過多的喘息時間,一旦敵人鬆懈下來,立即加以殲滅。
故事建興三年,蠻王孟獲大起蠻兵十萬犯境侵掠。孟獲的反叛,極大地衝擊了諸葛亮立足西蜀、經略中原的計劃。孟獲在西蜀的後方,諸葛亮想要安心北伐,後院自然不能起火。但是邊疆的蠻族向來不好徵服,即便徵服,因為天高路遠,一旦反叛則之前的軍事成果立即化為烏有。所以諸葛亮在出徵之前,馬謖就向他建議:「南蠻倚仗地遠山險,不服從管理很久了,所以儘管丞相大軍到那裡一定會馬到成功,但班師之後一旦我們北伐曹丕,蠻兵得知我們內部空虛,一定還會出爾反爾,密謀造反。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希望丞相攻下蠻族的心。」諸葛亮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果然,諸葛亮的謀略水平遠非蠻夷可比,在兵力上也佔據優勢,所以蜀軍主力一到達瀘水,就用誘敵之計輕易將孟獲捉拿。諸葛亮卻釋放了孟獲,但是孟獲本人並不領情,還放言說:「山僻路狹,誤遭汝手,如何肯服!」孟獲獲釋回到營寨,對諸葛亮的謀略也暗自心驚,於是打算採取拖延戰術。他把瀘水之上所有的船隻都拖到南岸,想把蜀軍限制在瀘水以北,等蜀軍水土不服自行撤走。不料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知道瀘水下遊水淺流慢,於是派三千軍馬從孟獲毫無防備的下遊偷渡過河,偷襲了孟獲的糧倉。孟獲遷怒於手下將土,反而被手下趁其睡覺時抓獲。此次被擒,孟獲又說自己是被人出賣,不算戰敗,不能服氣。諸葛亮見孟獲仍不心服,再次將其釋放。其後諸葛亮又多次識破孟獲的計策,第三次被擒孟獲已經「低頭無語」,最後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孟獲垂淚說道:「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表示自此之後不再造反。經過此次南徵,以孟獲為首的西南蠻夷從此忠於蜀國,諸葛亮得以安心進行北伐,由此拉開了他六出岐山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