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看過最瘮人的電影(你沒看過吊你老墓)
2023-09-12 15:44:12 1
一部外國電影引進中國,它的譯名真的是太重要了。
一個優秀的電影譯名往往能決定觀眾對電影的第一印象。
好的片名能成為吸金利器,一個low名則會讓很多觀眾在看到電影海報時就望而卻步。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兩岸三地,那些有趣的電影譯名。
首先就是這部2004年上映的災難大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原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
內地譯名:《後天》
香港譯名:《末日浩劫》
臺灣譯名:《明日之後》
關於這個,我們必須承認,臺灣的翻譯更加恰當。
相比內地的直譯,香港的翻譯也是中規中矩,都是那種讓人一看就沒興趣的名字。
而臺灣的譯名更顯得有末日的味道。
Round 1:臺灣>香港>內地
接著是這部1940年的經典之作。
這海報,是不是有種老版人民幣的感覺?
原片名:《Waterloo Bridge》
內地譯名:《魂斷藍橋》
香港譯名:《滑鐵盧橋》
臺灣譯名:《滑鐵盧橋》
這次港臺譯者達到了一致,都是直譯滑鐵盧橋。
但是大陸的實在太驚豔,還有比它更經典、更貼切的譯名嗎?
單憑這四個字,仿佛就能感受到濃濃悲傷氣息。
Round 2:內地>香港=臺灣
然後是諾蘭導演的神作。
大家都看過吧。
原片名:《Inception》
內地譯名:《盜夢空間》
香港譯名:《潛行兇間》
臺灣譯名:《全面啟動》
Inception直譯過來是「開端」、「奠基」的意思。
香港的「潛行兇間」有點迷,給人一種恐怖片的感覺。
而臺灣翻譯更是讓人滿臉問號,啊你是要啟動到哪裡去喔?
Round 3:內地>香港>臺灣
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原片名:《The King's Speech》
內地譯名:《國王的演講》
臺灣譯名:《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
...
香港譯名:《皇上無話兒》
內地選擇了保守的直譯,無功無過。
臺灣這次終於認真思考了,「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既有氣勢又契合電影主題,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香港這個譯名實在是...與眾不同,讓我想到了其他的東西。
Round 4:臺灣>內地>香港
然後是美國版倩女幽魂。
原片名:《Ghost》
內地譯名:《幽靈》
香港譯名:《人鬼情未了》
臺灣譯名:《第六感生死戀》
本片一度被奉為愛情聖經,如果單靠直譯「幽靈」顯然無法做到。
而這次港譯的「人鬼情未了」是港版最經典的譯名之一,其他版本根本無法超越
臺灣版,一般般吧,比內地直譯版稍好一些。
Round 5:香港>臺灣>內地
一點小結:
港臺的電影片譯名往往帶有濃重的娛樂色彩。
在翻譯進口影片名時往往輕鬆活潑、不拘一格。
這樣間或就有出奇制勝、妙語驚人的佳譯。
比如這部:
這是去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
原片名:《Lady Bird》
內地譯名:《伯德小姐》
臺灣譯名:《淑女鳥》
內地還是保守的直譯,而臺灣的譯名似乎更符合這部青春片的調調。
但你知道香港的譯名是什麼嗎?↓↓↓
你可以說香港譯名是故意用「家禽」打三級擦邊球,博關注。
沒錯,可是片方也接受這名字。
這個譯名就妙在:
這其實是一個諧音梗,bird跟「不得」音近,又是「鳥」的意思;
而且,片中的確有女主「不得鳥」的橋段。
Round 6:香港>臺灣>內地
接下來這部也是港版譯名大獲全勝的典型。
原片名:《Leon》
內地譯名:《殺手萊昂》
香港譯名:《這個殺手不太冷》
臺灣譯名:《終極追殺令》
香港這個翻譯真的很動人了,比「殺手萊昂」更有人情味。
後來內地也逐漸開始使用「這個殺手不太冷」這個譯名了。
至於臺版翻譯,就不提了。
Round 7:香港>內地>臺灣
接著是這部。
原片名:《Twilight》
內地譯名:《暮光之城》
香港譯名:《吸血新世紀》
臺灣譯名:《真愛一世情》
Twilight直譯有「黃昏」的意思。
臺灣的又是比較一言難盡。
香港的譯名說不上很爛,但是肯定被「暮光之城」完爆了。
Round 8:內地>香港>臺灣
下面這部是公認的影史最佳。
無論是國內豆瓣,還是美國的IMDb,都是穩居榜首。
原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內地譯名:《肖申克的救贖》
香港譯名:《月黑高飛》
大陸依然是直譯,但這個直譯非常到位,再多加任何修飾都是畫蛇添足。
香港則在原名上結合電影內容稍作延伸,但是效果一般。
而最奇葩的當屬臺灣的譯名了↓↓↓
臺灣這個譯名至今是個謎,與影片毫不相關的一個名字,也沒有任何藝術美感。
這樣一個名字居然被冠在了一部經典電影上面,實在是很刺激了。
Round 9:內地>香港>臺灣
再來看一部灣灣的神奇翻譯。
原片名:《Warm Bodies》
內地譯名:《溫暖的屍體》
香港譯名:《熱血喪男》
這是一部講述一位變成喪屍的帥哥愛上女主,拯救女主的故事。
內地譯名「溫暖的屍體」,還算不錯。
港譯「熱血喪男」,馬馬虎虎。
感受一下臺版譯名↓↓↓
臺灣譯名:《殭屍哪有那麼帥》
嗯....臺灣這次起的名字,殭屍哪有那麼帥?霸道總裁愛上我?
真的是滿滿瑪麗蘇小說的味道。
Round 10:內地>香港>臺灣
還有一部B級片。
這是一部很有爭議,講述強X與復仇故事的影片。
原片名:《I Spit on Your Grave》
內地譯名:《我唾棄你的墳墓》
臺灣譯名:未找到
這部禁片,內地依舊選擇直譯,沒啥亮點。
臺版譯名沒找到。
當然,最厲害的還是港版譯名了——
《屌你老墓》,感受一下?
這個翻譯真的逆天,非常生動,到位。
Round 11:香港>內地
一點小結2:
其實,由於社交網絡的發達,Facebook、WhatsApp、WeChat大行其道。
很多的譯名生怕年輕的觀眾嫌悶,於是選擇了那些貼近時事、貼近網紅話題。
很多香港的譯名還會與一些經典的歌曲相結合。
既能接地氣,還增加了很多話題性和趣味性。
比如前年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部講述人獸戀的影片。
原片名:《The Shape of Water》
內地譯名:《水形物語》
臺灣譯名:《水底情深》
「The Shape of Water」直譯為「水的形狀」。
內地與臺灣的譯名都不錯。
但我最愛的卻是香港這版譯名:
有《忘情水》便有《忘形水》。
而且還巧妙的引用了陳奕迅的歌詞: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Round 12:香港>內地>臺灣
還有很多譯名都是批量化生產的。
就像內地《XX總動員》,灣灣《神鬼XX》,香港的《轟天/沖天XX》
99年大片《木乃伊》橫空出世,一度奪下全球4.1億美金的票房神話。
臺灣定下了《神鬼傳奇》的譯名,果然,在臺灣收穫1.4億新臺幣票房,風頭一時無兩。
於是《神鬼XX》成了金字招牌,一大批「神鬼」紛至沓來。
《加勒比海盜》是《神鬼奇航》,《碟中諜》是《神鬼認證》,《角鬥士》是《神鬼戰士》...
而阿諾·施瓦辛格則是和「魔鬼」籤下了不少的片約。
通過相同/相似字眼做類型劃歸,確實也是電影譯名很討巧的一個思路。
其實,對於哪個譯名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儘管有時會形成激烈的爭論。
但片方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刺激票房收入:
要麼標題聳動,大玩噱頭,勾起你的好奇心;
要麼精準覆蓋類型元素,包攬對應受眾;
要麼抖機靈、來點方言梗,使你會心一笑。
反正咱們也是圖個樂呵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