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始祖的來歷(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2023-09-14 11:16:24 1
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生卒年不詳,又稱伏犧、伏戲、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本姓風,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都於陳宛丘(今河南淮陽)。
現存太昊陵的《伏羲聖跡圖》,將其聖跡概括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幹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
履巨人跡,即「華胥之女,雷澤履跡。虹且繞之,娠因有之」。其母華胥氏在雷澤湖邊踩踏巨大腳印而懷孕,當時華胥氏頭頂出現一道彩虹。伏羲出世,即「日精月華,十六有奇。帝生成紀,終代母司」。伏羲孕育十六個月,吸納日月精華,於成紀誕生,相貌奇偉,聰慧英武,被推舉為部族首領。都於宛丘,即「率爾東徙,宛丘之虛。水草豐茂,樂而聚居」。伏羲率領部族沿黃河東下,到達淮陽,見水草豐茂,便於此建都定居。
結網罟,即「飛走遊蠕,常使我飢。觀蛛結網,衣食可餘」。定居後,人口逐漸增加,但食物不足,常常處於飢餓狀態。伏羲觀察蜘蛛結網受到啟發,用植物纖維編成網捕魚,開創漁獵文明,食物有了保障和盈餘。養犧牲,即「鳥獸魚兮,入我囿兮。星河東兮,衣食足兮」。捕獲的動物出現剩餘後,伏羲又教大家飼養動物,我國畜牧業因而發端。由此,一年四季都可豐衣足食。興庖廚,即「天賜我火,去腥臊兮。療我疾兮,壯我身兮」。伏羲發現火燒過的動物比生食好吃,就教大家保留天然火種,燒烤動物食用,去除食物的腥臊氣味。食熟食後,疾病減少,身體也強壯了。
定姓氏,即「交無序兮,弱我子女。方定姓氏,倫理始矣」。當時人類無名無姓,群居雜居,交配無序,成活率較低。伏羲定姓氏、明人倫,自姓為風,其他以動物、植物、居所、官職等為姓,中華姓氏自此起源,萬姓同根,源於伏羲。制嫁娶,即「同姓毋婚,儷皮聘之。女有家兮,男亦有室」。姓氏制定後,伏羲規定同姓不能成婚,男方若娶女方,要拿兩張獸皮作為聘禮,這樣使男女均有家室。
始畫八卦,即「仰觀俯察,象天法地。陰陽既判,蓍龜助之」。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勢,並受龜背和蓍草啟示,創立八卦。刻書契,即「結繩記事,我心亂兮。二爻象之,書畫代之」。伏羲之前,大家結繩記事,容易錯亂,伏羲根據事物形狀書畫簡單圖案,代替結繩記事,中華文字由此誕生。作甲歷,即「甲子乙丑,日月馳之。寒暖有序,漁之牧之」。伏羲根據日月變化,創製甲歷,春夏秋冬周而復始,便利了農牧業生產。興禮樂,即「衣食足之,我心憂之。壎瑟成之,歌且舞之」。在衣食得到保障之後,伏羲注意滿足大家的精神追求,發明了可以吹響的壎,伴著壎的樂曲,大家唱歌跳舞。
造幹戈,即「幹戈飾武,攻之伐之。天空地曠,任我騁之」。伏羲發明幹、戈等武器,抵抗其他部族進攻和野獸襲擊,用以打獵和生產,提高作戰能力,保護生命和財產安全,部族生存能力提高,活動範圍不斷擴大。諸夷歸服,即「率土之內,廣服諸夷。王業初造,蒼天佑餘」。經過不斷努力,伏羲部族的實力和威望大大提高,其他部落紛紛歸服,開創霸業。以龍紀官,即「龍官八方,羲皇馭之。幸甚至哉,永垂萬世」。伏羲融合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等,創製龍圖騰,並以龍紀官,統領天下,使其功績萬世永垂。
伏羲是華夏人文初祖,是傳說中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也稱人皇,為中華文明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易》:「砲犧氏之王天下也。」記載砲犧繼天而王,為百王之先,以木為德。崩葬於陳,即「日懸蒼天,百九六歲。炎黃膜拜,默佑無時」。據傳伏羲活了196歲,在位115年,崩於陳地,後世在陳地修陵建廟祭拜。
伏羲太昊陵在今周口市淮陽縣城關回族鎮蔡河北街路北,距周口市區約35公裡,國道106可達,地理坐標北緯33°50′12″,東經114°52′53″。現存建築建於明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昊陵廟建於蔡河北岸,是因太昊陵而建的祭祀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700米。現存建築多建於明十統十三年(1448),廟周圍有外城、內城、紫荊城三道城區。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渡善橋、午朝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鐘鼓樓、東西廊房、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陵垣門、伏羲陵。墓冢位於北部,上圓下方,高20餘米,周長150米。陵前立「太昊伏羲氏之陵」碑,傳為宋蘇軾兄妹所書。冢上有古柏。陵後有蓍草園。陵內尚存明清民國石碑200餘通。
後人為追念伏羲的功德,尊他為中華民族先祖,每年到太昊陵祭祀祈福。每年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在此舉辦盛大的「朝祖進香」廟會,人稱「人祖廟會」,當地人又稱「二月會」。廟會吸引四方百姓前來求神拜祖、祈求庇佑,同時還有各種演出、商品交易等。廟會每天有十數萬人,最多時有20餘萬人。2008年,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約82.5萬)的太昊陵廟會」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太昊陵祭祀活動已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