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太可惜了(秦朝滅亡時有多慘)
2023-09-13 23:54:11 2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個王朝興起時,百姓聽著號令,拿起工具建設國家,相應的,王朝也會給予百姓庇護,保護他們不受到律法以外的傷害,如盛唐時,往日驕橫跋扈的異族人,也不敢再去欺負唐朝百姓。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而當一個王朝走向衰敗時,失去保護的百姓,被踐踏被屈辱,任人宰割,他們與這個王朝是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的關係。
封建王朝的開幕者,大秦也不例外。
01秦王政勢弱奪權,橫掃六合八荒
沒幾年秦王政就將權勢收回,靠著極其優秀的政治手腕把呂不韋在朝堂上的呼聲幾度壓倒,大權在握的秦王政一副想再度大展拳腳的模樣,後宮卻出事了,原來是母親趙姬與「裙下之臣」嫪毐私通,要推翻自己兒子的統治。
但區區嫪毐能掀起什麼風浪?沒費多少功夫就給平定了,處死嫪毐,幽閉趙姬,又發現其中緣由,廢了呂不韋權柄,從此整個秦國政權的施行再沒有半點阻礙了。
他開始考慮對外擴張了,秦國勢強,六國勢弱,且各個心懷鬼胎,縱使聯合也都不過是土雞瓦狗之輩,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也很有軍事策略,先穩著其他國家逮著弱的韓、趙打,滅了韓、趙,後又用了奇策滅了魏國,等到楚、燕、齊等國有所察覺,卻是為時已晚,秦的大一統已經無人能阻攔,就算後來弄了個聯軍也是節節敗退,兵力的急劇衰退反而加速了六國的滅亡。
02大秦風採,千年猶存
秦王政滅了六國後,建立起秦王朝,覺著自己功勞比「三皇五帝」還大,就自號為「始皇帝」,希望秦王朝能一直存在下去,並開始對全國上下整體動刀。
首先,建立千年未有的中央專制制度,大攬獨權,將皇帝權力推向鼎峰,其次,收兵戈,統文字,建秦道,修律法,軍事上又向南越不斷擴張,佔河套,多次大敗匈奴,又修長城來保護百姓不受外族侵擾,前前後後只花了十幾年就完成一兩百年幾代人的不一定能完成的舉措。
秦始皇是個很敬業的皇帝,打從繼位起就一心撲在政事上,享樂的事情都沒怎麼做,光是一天就批閱了一百二十斤文書,他所考慮的一直都是怎麼去前進。
他走得太快,事情完成的又太緊湊了,百姓是受不了的,也不是秦始皇並不想對百姓好,相反他還減輕賦稅,鼓勵百姓參與農事,甚至還專門設立了相應的勳位,只要你幹農事,達標了就能出人頭地。
秦朝治下的百姓,苦嗎?有點苦,但也不至於擔憂自己什麼時候就丟了性命;那幸福嗎?連最普通的平頭老百姓都能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收穫的作物交完稅,不考慮天災,吃飽是不成問題的,只能說相對於之前(戰國)幸福一點。
秦朝有點特別,他只因一個人而興,等到那人去世後沒多久就也跟著滅亡了。
03祖龍隕,紛爭起
失去了秦始皇的威壓,繼任的秦二世又是個草包,本來老老實實的六國遺族看著有人率先起義,就想著「唉?陳勝吳廣起義了,咱幾個是不是也能揭竿而起?恢復往日榮光,吾輩刻不容緩。」於是也就跟著揭竿而起了。
那時候有個有趣的事情,起義時都要去殺個地方官員來彰示自己的決心,可地方官員就不幹了,起義要殺我,我還不如就自己先起義了。
於是各地官員搶著去起義,生怕慢一點就被人搶先找個由頭把自己給做掉。
秦二世成了眾矢之中,不光起義軍討伐,原本的自己人也跟著討伐,就算是針對性的派兵鎮壓,但那麼多起義軍,兵總有消耗完的一天,大秦帝國的落幕成了時間問題。
不過雖說是叫起義軍,為了百姓安樂而推翻秦暴政,但大多只是為了自己欲望而起義的,真正為百姓而行的卻也沒有幾個,內部矛盾重重各派系爭權奪利,對待百姓也是視作「豬狗」,隨意打殺、玩弄,多是空喊口號的惡徒。
等到後來起義軍有了兩個巨頭的約束鎮壓,情況才好了起來,在其中,項羽本是最靚的一個仔,兵強還得人心,只是可惜在對鹹陽的「暴行」中,他徹底失去了民心,因為憤怒,把阿房宮的地基燒了,也因為憤怒,將鹹陽屠城,來發洩心中的憤恨,秦皇族一律被殺光,無辜百姓也統統慘死,這場暴行,震驚天下,也因此項羽徹底失了民心。
另一邊的劉邦,借著良兵良策多次大敗項羽,直到他無力回天,這場轟轟烈烈的「逐鹿」才算落下尾聲,以漢朝建立為告終。
但光是修養生息就耗費了好幾代人的力氣,從3000萬人口,銳減到1300萬,也就是說有將近3/5的死於非命,這個數字在那個還是冷兵器的時代,就算不去過多的了解也能想像出的戰爭是多麼慘烈了吧。
所以,擁有著一個安定強大的國家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不必擔心自己的安危,也不必擔憂自己會被有權勢的人如何如何,因為它在前頭為你的成長保駕護航,而相應的,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能力去回報於他,「民強,則國強。」
參考文獻:《劍橋中國秦漢史》《秦始皇傳》《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