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33播放(知青1由來)
2023-09-14 18:30:09 3
今天我們一講到知青,一般指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經歷者。但新中國知青的叫法從建國後不久就開始了,最早來自對一些地方「回鄉」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叫法,基本意思很簡單,就是有知識的青年,簡稱「知青」。從一般字義看,知青是有知識的青年,或者說是青年知識分子。但說TA們是「知識分子」,今天看來有點「名不副實」,因為從一開始,「知青」讀的書就不多,而且最早的知青讀的書更少——六十年代運動中的那批知青都是中學畢業,甚至有一部分大學畢業,而第一代被稱為知青的人,讀的書最多的也就中學畢業,而很多人都只是小學畢業。
如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名知青的山東姑娘徐建春只是小學畢業。據報導,1951年高小畢業後, 徐建春曾希望繼續讀書, 但因為家庭困難只好輟學回鄉務農。當時村裡正在組織互助組, 年僅17歲的徐建春和4戶人家組成了一個互助組並擔任組長。
徐建春雖然只是小學畢業, 但在當時當地已經屬於能識文斷字的「稀缺人才」——能利用所學文化帶領村民學習報上刊登的種田知識,同時她還有管理才幹, 把互助組搞得井井有條, 得到了村民擁護。1954年3月12日, 《人民日報》轉載《山東日報》上的文章《徐建春———農村知識青年的好榜樣》, 徐建春就成了中央機關報為全國青年樹立的第一個回鄉知識青年典型。
「回鄉知識青年」就是新中國知青的最早來源。有幾點:
一是最早的知青是「回鄉」,也就是TA們本來就是農村人,讀書後自己回鄉了,與「上山下鄉」基本無關!1955年後國家正式號召知青支持農業發展,大量知青到農村去,仍然以「回鄉」為主,當然也就開始有了城市中學或小學畢業的青年到農村去支持農村發展,開始有了「上山下鄉」的說法——只有城市青年到農村去才可稱為「上山下鄉」。
二是TA們讀的書並不多,因為多數人只是小學畢業,稱TA們為「知青」有點牽強,考慮到建國初我國的教育狀況與中國人的受教育水平,「知青」的稱呼帶有明顯的積極色彩,是對當時的知青一代的肯定,TA是「人才」!
三是那些人之所以回鄉一方面各有各的原因,另一方面與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大力發展有極大關係。我國從建國初就開始了的農村互助組發展、1953年大規模推進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一化三改中的一化),呼喚有知識的人,如農業技術的傳播需要有知識人才,合作化的管理需要有知識人才(別說其它,就是記工員都需要有文化的人)。這是農村知青回鄉及城市知青上山下鄉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下次再說。
第一代知青湧現了(或者說包裝出了)不少名人,徐了上面所說徐建春外,還有更有名的人,如刑燕子。刑燕子1958年回鄉參加農業生產,組織的「燕子突擊隊」,她是有名的「鐵姑娘」,後來曾官至天津市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