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歌曲西徵路(這首歌趕跑了一國之君)
2023-09-14 18:48:39 1
文/食堂
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
就有帶頭大哥。
如果,你做不了帶頭大哥,
那就跟著最厲害的大哥混,
聽小九的,
沒錯。
01
戴錯了帽子
衛獻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衛國發生了一場驚天內亂,內亂爆發原因挺搞。
這年夏天,衛國第二十五任國君衛獻公,約衛國兩大權臣孫林父與寧殖到宮中赴宴。
國君好心叫你去赴宴,這面子得給。
孫林父和寧殖就穿好朝服而準時前往。
可他們在宮門口從早上等到黃昏,肚子都餓扁了,都沒看到衛獻公召見。
啥情況?飯點早就過了,怎麼沒個動靜。
兩人差人一打聽,才知道是衛獻公在苑囿射鳥玩耍,把和他們倆約的飯局給忘了。
二人一聽這個,是氣不打一處來,這不鬧嗎?
於是,兩人忍著餓去找衛獻公。
得,兩人一來,衛獻公不見也說不過去。
那就見吧。
這一見,孫林父跟寧殖更是氣炸了。
因為衛獻公是穿著打獵時的服裝,戴著獵帽和他們聊天。
瞧他這意思,似乎根本沒有請客吃飯這回事嘛。
不吃就不吃吧,兩人什麼沒吃過,不差這頓飯。
最令兩人氣憤填膺的是,衛獻公戴錯了帽子。
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該有的禮儀還是得有。
在那會,國君和朝中重臣說話,要麼身穿正裝,要麼就脫帽相談。
衛獻公這穿著獵帽就胡侃海吹,是極其失禮的,是非常看不起人的。
孫林父與寧殖登時就火了,你丫什麼意思?有這麼埋汰人的嗎?
老實說,衛獻公這也太沒心沒肺了,先爽約讓孫林父、寧殖餓肚子在先,又帶帽相談辱人在後,這看樣子更像是他故意作弄孫林父和寧殖。
可他好像搞忘了,孫林父與寧殖是他最惹不起的人,兩人是衛國兩大豪門的當家人!
02
衛國豪門
衛國孫氏和寧氏,都是衛武公之後。
衛武公是衛國第十一位國君,歷史最賢能的一個國君之一。
老爺子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九十五歲,堪稱春秋第一長壽君主。
西周滅亡後,衛武公曾和鄭武公、晉文侯、秦襄公一起出兵勤王,護送周平王東遷。
因此,衛武公被周平王晉升公爵,衛國在衛武公在位期間是東方諸侯領頭大哥。
衛武公死後,太子揚繼位,是為衛莊公。
衛武公有個小兒子叫季亹,衛武公把寧邑封給了小兒子,此後季亹的子孫便稱寧氏。
寧氏在衛國九世為卿,地位極其顯赫。
到季亹的四世孫寧速(諡號莊,又稱寧莊子)執政期間,正值衛懿公被狄人誅殺,衛國慘遭滅國,寧速又立了衛戴公,後來又在齊桓公幫助下立衛文公,勉強支撐殘局,終於中興衛國。
而寧氏在春秋時期大放異彩的是,寧速的兒子寧俞(諡號武,又稱寧武子)。
當時衛國國君是衛成公,城濮之戰前夕,衛成公逃亡楚陳兩國,衛國另立新君,城濮戰後衛成公險些被晉文公弄死,就是寧俞救的衛成公,衛成公能復位,寧俞也是功不可沒,從此寧俞成為衛國第一權臣。
而這個寧殖(諡號惠,又稱寧惠子)就是寧俞的孫子。
衛定公死後,就是寧殖和孔烝鉏扶立了衛獻公。
因此,寧殖在衛獻公時期也是呼風喚雨的政壇大佬。
不過此時衛國執政卻不是衛殖,而是孫林父。
孫林父出自衛國孫氏,孫氏始祖是衛武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惠孫。
因為名字當中有個孫字,所以後世子孫以孫為氏,公子惠孫就是孫姓的始祖。
公子惠孫的兒子名耳,又稱公孫耳。
公孫耳曾擔任衛國上卿,也就是衛國一把手,封邑在戚邑,因此也稱戚氏,公孫耳就是現在戚姓的得姓始祖。
公孫耳的兒子叫孫乙(武仲乙),孫子叫孫炎(諡號昭,又稱孫昭子)。
晉襄公二年(公元前626年,衛成公九年),因為衛國攻打了鄭國,晉襄公為了給鄭國出頭,派先且居和胥臣攻打衛國,一舉攻克了衛國孫氏的封地戚邑,孫炎被俘。
不過孫氏也為此因禍得福,和晉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因為戚邑就在晉衛交界處,離晉國很近,晉國多次在戚邑舉行會盟。
衛國國君與孫氏、寧氏關係圖
孫炎之子叫孫紇(諡號莊,又稱孫莊子),孫紇生子孫鰍(諡號宣,又稱孫宣子),此時孫氏位不過大夫,還遠不如寧氏那般位高權重。
直到孫鰍的兒子孫良夫(諡號桓,又稱孫桓子)手中,孫氏開始嶄露頭角,成為衛國響噹噹的大家族。
孫良夫曾和晉國郤克出使齊國,結果被齊頃公給嘲諷了一頓。
很快晉國在郤克的率領下晉國和齊國爆發大戰,孫良夫就是晉國攻齊急先鋒,孫氏和晉國關係日益密切,孫氏成為衛國親晉派代表勢力,堪稱晉國在衛國的利益代表人,因此在晉國的支持下,孫良夫掌握衛國大權。
孫良夫死後,其子孫林父(諡號文,又稱孫文子)接班。
03
狐假虎威
孫林父這人,專橫跋扈、逞強好勝,因此當時衛國國君衛定公很不喜歡他,甚至想要弄死孫林父。
孫林父為人專橫不假,頭腦也很敏銳,他覺察到了衛定公對他的敵意,不等衛定公發難,馬上跑路,逃到了晉國,尋求支持。
由於孫氏是衛國最大的親晉派,一旦孫氏失勢,衛國的反晉派可能因此得勢,即便衛國執政的家族仍親近晉國,但他們的忠誠度和影響力也是很難超過孫氏的,晉國想來想去覺得還是讓孫氏在衛國當權秉政更合適一些。
而孫林父這人搞交際也很有一手,在晉國諸卿中也是頗有人脈,和晉國三郤關係非常好,當時主管晉國東方諸侯外交的事宜的正是郤犨,在郤犫的幫助下,晉厲公向衛國施壓,要衛定公接回孫林父。
衛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77年,晉厲公四年)春天,衛定公去晉國朝見老大晉厲公,晉厲公要衛定公接見逃奔晉國的孫林父,其實就是想讓孫林父回國。
衛定公當時就不同意,別鬧,我好不容易才趕跑了這個混蛋,現在又把他接回來,這不給自己添堵嗎?
他堅決不同意!
晉厲公很火大,敬酒不吃吃罰酒,既然好好跟你說沒用,那就只有強來了。
這年夏天,衛定公回國,晉厲公直接派郤犫出使衛國,其實就是送孫林父回國。
衛定公頭鐵,直到這會兒還不答應。
這時衛定公的夫人定姜,趕緊出來勸衛定公,打狗還看主人,孫林父不可怕,可怕的是晉國,你惹得起晉國嗎?既然晉國要死保孫林父,你要是再不同意,就要亡國了。
衛定公一想,對,夫人說得對。
於是,在晉國強力支持下,衛定公只好恢復了孫林父的官位。
同年十月,孫林父剛回來不久,衛定公病逝,也不知道是被孫林父給氣死的,還是給噁心死的。
衛定公死後,其庶子衎繼位是為衛獻公。
04
晉國狗腿子
衛獻公這哥們,是個沒心沒肺的主。
衛定公一死,絲毫不見這哥們有任何悲傷之情。
拜託,那是你爹,你再高興,也得做做表面功夫啊。
這樣一來,剛回衛國的孫林父就對衛獻公存有戒心。
沒辦法,衛獻公對自己親爹都這德行,對其他人呢?
於是,孫林父抓緊在自己的老本營戚邑,發展實力,與此同時,加強了與晉國的友好往來,呃,準確來說是抱緊晉國的大腿,以防不測。
為了抱緊晉國大腿,孫林父當政就奉行一個堅持,兩個凡是。
即堅持晉國領導;凡是晉國要衛國幹的事情,必須不遺餘力的辦成;凡是晉國的命令,必須聽從。
因此在他當政時期,衛國絕對是晉國爭霸的第一急先鋒,頭號馬仔,比宋國魯國都還更盡心盡力。
正是因為孫林父思想覺悟這麼高,晉國對他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在晉國支持下,孫林父在衛國地位愈發穩固,在衛國可謂是隻手遮天,行事也就愈加囂張跋扈。
衛獻公十一年(公元前566年,魯襄公七年)孫林父出使魯國,當魯襄公登上臺階時,孫林父也跟著並肩登上。
這無疑是極不合禮的,魯襄公是君,你孫林父再厲害也是臣,怎麼能和魯襄公肩並肩呢?
當時叔孫豹正好跟在後面,他看見孫林父無禮之舉後,不能坐視不理,有辱魯國尊嚴。
於是他快步上前,對孫林父說:諸侯的會見,寡君從來沒有讓衛國國君走在後面。現在您沒有走在寡君後面,寡君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錯。您還是稍停一下吧!
結果孫林父不為所動。
叔孫豹當時就感嘆道:孫林父將不得好死。
孫林父出使魯國對魯襄公都這麼一個態度,在衛國對衛獻公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衛獻公和他的關係也絕對談不上融洽,君臣倆矛盾很深。
05
君臣離心
一個炙手可熱的大權臣,一個沒心沒肺的國君,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不難預料了。
兩人沒事都會搞出點事,更何況衛獻公此時還侮辱了孫林父。
在弒君如殺狗的春秋時期,衛獻公同時侮辱孫林父和寧殖就是作死。
受此侮辱的孫林父和寧殖豈有不窩火的道理,尤其是孫林父,在衛國,向來只有他囂張的份,什麼時候輪到他受別人氣的時候?哪怕這人是衛國國君也不行。
因此,見完衛獻公後,孫林父一氣之下就直接離開國都帝丘,回到他的封地戚邑,不再上朝。必要時,只是派兒子孫蒯代為入朝請命。
這其實已經是個危險信號了,說明衛國君臣失和,孫林父不再甩衛獻公了。
可能衛獻公意識到了這點。
有次孫蒯入朝之後,衛獻公特意請孫蒯吃飯,熱情款待孫蒯,有意緩和自己跟孫林父的關係,為了以示隆重,還特意叫來宮廷樂隊為兩人演奏。
結果就是這次宴會,直接引爆了衛國內亂,事情就出在衛獻公叫來的宮廷樂隊身上。
孫蒯正吃著飯呢,突然樂隊唱起了《巧言》最後一章,《巧言》出自詩經小雅,是一首政治諷刺詩,
最後一章是這麼唱的,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亂階。既微且尰,爾勇伊何?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
這章大意是,究竟那是什麼人?居住河岸水草邊,沒有武力與勇氣,只為禍亂造機緣。腿上生瘡腳浮腫,你的勇氣在哪裡?詭計總有那麼多,你還有多少同夥?
這最後是說奸佞小人最後必然不得好死,巧言本來就直抒胸臆,文筆鋒利,這經過樂隊一朗誦出來,更是情感憤慨,令人血脈賁張。
孫蒯一聽就急了,你這是啥意思?你要殺的奸佞小人是誰?
不就是我爹孫林父嗎?
這一定是你安排的,既然你覺得我爹是奸佞小人,要剷除他,我還跟你談個屁。
孫蒯一氣之下直接跑回了戚邑。
06
這是個誤會
但是孫蒯真誤會衛獻公了,這事還真不是衛獻公安排的。
本來嘛,國君宴請大臣,唱什麼歌,怎麼唱,應該是宮廷首席大樂師來安排,並親自指揮領唱。
結果這天首席大樂師不知道怎麼回事,請假了。
於是副樂師就主動請纓來獻唱,衛獻公批准了,結果,事情就出在這個副樂師身上。
這個副樂師叫師曹,曾經擔任衛獻公一個侍妾的音樂老師,教她彈琴,結果這個侍妾不認真學,於是師曹就笞打了她。
侍妾就來找衛獻公告狀,衛獻公一聽,不分青紅皂白,也笞打了師曹三百下。
師曹對此懷恨在心,有心報復衛獻公。
但他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樂師,又不是刺客,僅憑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拿衛獻公怎麼樣的?
怎麼能為自己報仇呢?只能借刀殺人。
他是不能拿衛獻公怎麼樣,孫林父行啊。
而這次無疑給了他機會,因此他故意唱了《巧言》藉此挑撥衛獻公和孫林父的關係。
衛獻公連自己身邊的樂師都給弄成了敵人,由此可見衛獻公在衛國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要說衛獻公這哥們真是心大,毫無政治頭腦,面對師曹設下的陷阱,他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也沒有叫停,更別說解釋了。
而這首《巧言》詩,就成為了孫林父和衛獻公反目成仇的導火索。
衛獻公怎麼也沒有想到,這首歌會給他帶來什麼。
07
衛國大亂
孫蒯回到戚邑之後,馬上把這事告訴了孫林父。
孫林父一聽長嘆一聲,看來國君是把我當奸佞小人,要剷除我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孫林父決定先發制人,集合全部力量,從戚邑起兵,發動叛亂,攻打衛獻公。
這些年來孫林父可是積攢了不小的力量,當初衛定公要弄死他,他只能跑路;現在他準備多年,有信心打贏衛獻公。
果然,孫林父一路勢如破竹直接打進了衛國都城帝丘。
為什麼孫林父這麼順利,他這可是犯上作亂攻打國君啊。
沒辦法,孫林父是衛國權力最大的大佬,排第二的寧殖也支持攻打衛獻公,兩強聯手,絕無敵手。
孫林父一反,衛獻公蒙了,我對他不薄啊,他怎麼突然就發動叛亂呢?
手下人更蒙,都這會了,想這個還有屁用,現在叛軍就殺進城了,還是想想該怎麼辦吧。
怎麼辦?
涼拌!
這會孫林父勝局已定,衛獻公打是打不贏的,只能求和,於是衛獻公派出三位公子和孫林父求和,準備在丘宮結盟。
孫林父不傻,身為臣子,既然發動叛亂了,就別想和談判求和了。
叛亂這種事開弓沒有回頭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孫林父斷然不允許衛獻公再在國君位子上呆著,因此不由分說,直接殺了這三個公子。
衛獻公傻眼了,求和不成,打又打不過,只好跑路,在親兵冒死突圍下,衛獻公衝出重圍,逃出帝丘。
這年四月二十六日,衛獻公帶領公族子弟出逃,他的弟弟子展逃到了齊國,去齊國打頭陣為衛獻公搬救兵,衛獻公本人則逃到了衛齊交界處鄄地(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
衛獻公直到這會還不想逃奔他國,還想著求和。
於是又派弟弟子行向孫林父求和,子行也是倒黴催的,這會去求和就是送死。
果然子行一來,孫林父直接殺了他,這一下孫林父連殺四個公子,態度之堅定決然令人駭然。
衛獻公再傻也知道衛國他是呆不下去了,再呆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於是,衛獻公只好逃奔齊國。
不過,這會兒衛獻公想跑都難了,孫林父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去追殺衛獻公,孫林父就一個意思,他不想看到活著的衛獻公了!
也就衛獻公運氣好,孫林父派去的兩個殺手庾公差和尹公佗,正好是衛獻公御者公孫丁的徒弟和徒孫。
在公孫丁的保護下,衛獻公逃過一劫,逃到了齊國。
衛獻公被驅逐後,衛國暫時沒了國君,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
孫林父自己又不能篡位,於是,他扶立了衛定公弟弟公子黑背的兒子公孫剽為君,是為衛殤公。
這輪國君和權臣的碰撞交鋒,以孫林父完勝而告終。
但是,他倆的故事還沒完,衛獻公這哥們沒心沒肺不假,運氣卻賊好,十二年後,他竟然捲土重來,回國復闢成功。
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個好大哥罩著,是多麼爽的一件事。
孫林父之所以這麼能,可不就是認了晉國當老大嘛。
別瞧不起狗腿子,認對老大也是一種本事,您說對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