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發聲器件及其製作方法
2023-09-14 16:07:55 2
專利名稱:微型發聲器件及其製作方法
微型發聲器件及其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微型發聲器件,尤其涉及盆架與導電端子的連接結構。背景技術:
微型發聲器廣泛應用於手機、筆記本電腦、助聽器等便攜性電子設備。隨著這些便 攜性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其的功能性要求越來越強,應用於其上的微型發聲器件 也相應快速地發展。相關結構的微型發聲器件包括磁路系統、振動系統、收容磁路系統和振動系統的 盆架、和安裝在盆架上以實現電性導通的導電連接器,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僅示出相關 結構的微型發聲器件中的盆架31和其中一個導電連接器32,其他元器件未圖示。所述導電 連接器32包括露出盆架外以與外部電源連接的第一部分320和收容於盆架31內與振動系 統中的音圈進/出線相連的第二部分321。一併參照圖2和圖3,該導電連接器的第一部分 320通過其上設有的卡扣322或其他方式固定定位於盆架上,而第二部分321呈鉤狀,直接 插入盆架31收容第二部分的通孔310內,因而,第二部分321處於懸空狀態。由於第二部 分處於懸空狀態,沒有被支撐,定位效果不好,且,當將音圈進/出線焊接在第二部分上時, 焊接的力度會導致第二部分歪折而給焊接工序帶來不便及電性連接不穩定。為防止此類情 況,另需在焊接時,增加工裝來支撐第二部分,然而,多增設的工裝又增加了裝配產品工藝 的複雜度。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種新的結構的微型發聲器件,使導電連接器與盆架裝配更完 善,以克服上述的問題。
發明內容本發明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的問題,提供一種電性連接穩定的微型發聲 器件。根據上述需解決的技術問題,設計了一種微型發聲器件,包括收容及支承內部各 元器件的盆架和實現電性導通的導電連接器,所述盆架包括正面和反面,所述導電連接器 包括安裝在盆架反面、與外部電源連接的第一部分和收容於盆架內、以為內部元器件提供 電信號的第二部分,所述盆架設有收容所述第二部分的通孔,所述通孔包括孔壁,所述孔壁 上設有凸臺,所述導電連接器的第二部分設有與所述凸臺相抵接的凸起。作為本發明進一步改進,所述凸臺包括朝向盆架正面的底部,所述凸起與所述凸 臺的底部相抵接。作為本發明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部分為「L」狀,包括自第一部分延伸而出的連 接部和與連接部連接且平行盆架正面的鉤部,所述凸起設置在所述連接部靠近鉤部的位置 處。作為本發明進一步改進,所述凸臺還包括面向第二部分連接部的側壁,側壁靠近 盆架反面一端至靠近盆架正面一端朝向第二部分連接部傾斜。
3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改進,所述鉤部端部延伸至與通孔的周緣相抵接。作為本發明進一步改進,其特徵在於所述鉤部的兩側設有與通孔的周緣相抵接 的翼部。本實用新型需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微型發聲器件的製作方法,該方 法的步驟包括提供一收容及支承內部各元器件的盆架,所述盆架包括正面和反面,在盆架 上還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壁上設有凸臺;提供實現電性導通的導電連接器,所述導電連接器包括與外部電源連接的第一部 分和以為內部元器件提供電信號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設有凸起;將導電連接器安裝在盆架上,首先將第一部分安裝在盆架的反面,以及,將第二部 分從盆架反面到正面的方向插入盆架的通孔內,至第二部分的凸起抵接所述凸臺面向盆架 正面的底部。本發明通過第二部分設有的凸起和盆架通孔內設有的凸臺相抵接而使導電連接 器的第二部分被定位和支承,故,在其上進行焊接工作時,不會出現位置移動而導致焊接不 穩定的問題。
圖1是相關微型發聲器件的盆架和一導電連接器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2是相關微型發聲器件的盆架和一導電連接器的組合示意圖;圖3是圖2的反向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微型發聲器件組合狀態剖視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微型發聲器件的盆架和其中一導電連接器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微型發聲器件的盆架和其中一導電連接器的組合示意圖;圖7是圖5的反向示意圖;圖8是圖7中區域A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4所示,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微型發聲器件1,用於將音頻電信號裝換成聲 音。該微型發聲器件1包括振動系統、磁路系統、盆架11、上蓋16、安裝在盆架上的導電連 接器(未顯示)。盆架11中心內設有一收容孔以收容磁路系統,在本實施例中,該磁路系統為外磁 式結構類型,當然也可為其他結構類型的磁路系統。該磁路系統包括固定於盆架收容孔內 的磁碗12、收容於磁碗12內並與磁碗內壁形成磁間隙的磁鋼13和極片17。振動系統包括振膜15和驅動振膜15並與之相連的音圈14,音圈14懸置於磁間隙 內,振膜的邊緣固定於盆架上。上蓋16與振膜15相對,其上設有出聲孔,上蓋16邊緣與振 膜邊緣相連以固定在盆架上。音圈14包括有進/出線,進/出線焊接在導電連接器上以為音圈通入電信號時, 通電的音圈在磁間隙內受到磁感應力的作用,產生振動,從而帶動振膜15振動,發出聲音。本實施例微型發聲器件為單音圈結構,故,通常包括有兩個導電連接器分別與音圈的進/出線相連,兩個導電連接器再與外部電源相連以實現為音圈提供電信號。如圖5、 圖6、圖7、圖8所示,僅為本實施例盆架11和其中一個導電連接器18的示意圖。盆架11 包括正面Ila和反面11b,該導電連接器18包括安裝在盆架反面lib、以與外部電源連接的 第一部分19和收容於盆架內以與音圈進/出線電性相連的第二部分20。在第一部分19上 設有卡扣190,與盆架反面lib上設有對應的卡槽110配合。在盆架11上設有收容第二部分20的通孔111,第二部分20為L狀,包括自第一部 分延伸而出的連接部200和與連接部連接的鉤部201,鉤部201與盆架正面Ila平行。為定 位及支承第二部分,盆架11通孔111的孔壁上設有凸臺21,第二部分的連接部靠近鉤部的 位置處設有與該凸臺21相抵接的凸起22。所述凸臺21包括有朝向盆架正面的底部210、 和面向第二部分連接部的側壁211,凸起22與凸臺的底部210相抵接,側壁211為傾斜狀, 自靠近盆架反面一端至靠近盆架正面一端朝向第二部分連接部傾斜。此結構的設計,是為 了安裝方便,當將第二部分20裝配進通孔111內時,凸臺21的傾斜側壁211將導向第二部 分的凸起22滑進通孔111內,直至第二部分的凸起22抵接凸臺的底部210,如圖7和圖8 所示。為進一步定位及支承第二部分,所述鉤部201端部延伸至與通孔的周緣相抵接, 兩側設有與通孔的周緣相抵接的翼部2010。本發明微型發聲器件的製作方法,其中包括提供一上述結構的盆架11,盆架11通常利用塑料注塑成形;提供上述結構的導電連接器18 ;將導電連接器18安裝在盆架上,首先將第一部分19通過其上設有的卡扣190或 其他方式而固定安裝在盆架11的反面11b,以及,將第二部分20從盆架反面到正面的方向 插入盆架的通孔111內,至第二部分20的凸起22抵接所述凸臺21面向盆架正面的底部 210。本發明通過第二部分設有的凸起和盆架通孔內設有的凸臺相抵接而使導電連接 器的第二部分被定位和支承,故,在其上焊接音圈進/出線或其他電接觸端子時,不會出現 位置移動而導致焊接不穩定的問題。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此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 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改進,但這些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微型發聲器件,包括收容及支承內部各元器件的盆架和實現電性導通的導電連 接器,所述盆架包括正面和反面,所述導電連接器包括安裝在盆架反面、與外部電源連接的 第一部分和收容於盆架內、以為內部元器件提供電信號的第二部分,所述盆架設有收容所 述第二部分的通孔,所述通孔包括孔壁,其特徵在於所述孔壁上設有凸臺,所述導電連接 器的第二部分設有與所述凸臺相抵接的凸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發聲器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臺包括朝向盆架正面的 底部,所述凸起與所述凸臺的底部相抵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發聲器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部分為「L」狀,包括自 第一部分延伸而出的連接部和與連接部連接且平行盆架正面的鉤部,所述凸起設置在所述 連接部靠近鉤部的位置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發聲器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臺還包括面向第二部分 連接部的側壁,側壁靠近盆架反面一端至靠近盆架正面一端朝向第二部分連接部傾斜。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發聲器件,其特徵在於所述鉤部端部延伸至與通孔的 周緣相抵接。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發聲器件,其特徵在於所述鉤部的兩側設有與通孔的 周緣相抵接的翼部。
7.—種微型發聲器件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該製作方法的步驟包括提供一收容 及支承內部各元器件的盆架,所述盆架包括正面和反面,在盆架上還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 孔壁上設有凸臺;提供實現電性導通的導電連接器,所述導電連接器包括與外部電源連接的第一部分和 以為內部元器件提供電信號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設有凸起;將導電連接器安裝在盆架上,首先將第一部分安裝在盆架的反面,以及,將第二部分從 盆架反面到正面的方向插入盆架的通孔內,至第二部分的凸起抵接所述凸臺面向盆架正面 的底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微型發聲器件及其製作方法,該微型發聲器件包括盆架和安裝在盆架上的導電連接器,所述導電連接器包括安裝在盆架反面、與外部電源連接的第一部分和收容於盆架內、以為內部元器件提供電信號的第二部分,所述盆架設有收容所述第二部分的通孔,所述通孔包括孔壁,所述孔壁上設有凸臺,所述導電連接器的第二部分設有與所述凸臺相抵接的凸起。由於第二部分設有的凸起和盆架通孔內設有的凸臺相抵接而使導電連接器的第二部分被定位和支承,故,在其上進行焊接工作時,不會出現位置移動而導致焊接不穩定的問題。
文檔編號H04R31/00GK102065356SQ20101014832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2日
發明者江文濤 申請人:瑞聲光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瑞聲聲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