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吸收性物品的傳送裝置和方法
2023-09-19 10:34:50 6
專利名稱:製造吸收性物品的傳送裝置和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被構造成傳送連續的可拉伸的纖維網的傳送裝置以及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在裝配線上實施用於製造吸收性物品例如紙尿布、衛生巾、襯墊的方法。例如,通過傳送裝置在纖維網傳送方向上,在張緊狀態下傳送連續的纖維網,該纖維網包括用以形成吸收性物品的頂片連續體和底面片連續體(例如,參見PTL1)。然後,在纖維網傳送方向上在張緊狀態下傳送的纖維網上放置組成部件,例如褶襉(彈性部件)以及防水膜。其上布置有可拉伸的組成部件(例如褶襉和防水膜)的纖維網有時候在垂直於纖維網傳送方向的橫向(纖維網寬度方向)上延伸或者收縮。尤其是,在最終要穿到穿用者的腰部上的一對腰圍部分被布置為在纖維網傳送方向上延伸的狀態下、在纖維網傳送方向上傳送纖維網的系統(公知為橫向傳送系統)中,相對於二分纖維網寬度的中心線,傳送中的纖維網常常是不對稱的,並且有時候在纖維網寬度方向上向中心收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 2003-145485中公開了一種傳送裝置,以防止纖維網在寬度方向上向中心收縮。該傳送裝置包括在多個輥對之間旋轉的環帶、 使所述環帶旋轉的驅動機構、以及通過在所述環帶上形成的多個吸附孔將所述纖維網向下吸附到所述環帶上的吸附機構。所述吸附機構通過所述吸附孔使所述纖維網附著到所述環市上ο本發明人發現一旦纖維網在寬度方向上向中心收縮,纖維網就以收縮狀態附著到環帶上,因此,有時纖維網會有一個或者多個褶皺。為了避免製造缺陷,需要消除這樣的褶皺。在這種情況下,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製造吸收性物品的傳送裝置和方法,即使在纖維網中產生褶皺,也能夠確保消除在可拉伸的纖維網中產生的褶皺。引用列表專利文獻PTLl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 2003-145485(第2-4頁,圖1和2)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以下方面。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在傳送方向上傳送連續的可拉伸的纖維網的傳送裝置。所述纖維網在垂直於傳送方向的橫向上具有中心區域和在該中心區域的相對兩側的側緣區域。該傳送裝置包括傳送機構,在傳送面上傳送所述纖維網;以及按壓機構,在所述纖維網的中心區域或側緣區域的至少一個之中按壓所述纖維網,以使所述纖維網偏離所述傳送面並在橫向上被拉伸。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在傳送面上傳送要經過多個處理被處理為吸收性物品的連續的纖維網,所述纖維網在垂直於傳送方向的橫向上具有中心區域和在該中心區域的相對兩側的側緣區域。該方法還包括在所述纖維網的中心區域或側緣區域的至少一個之中按壓所述纖維網,以使所述纖維網偏離所述傳送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以下方面。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傳送長的可拉伸的纖維網的傳送裝置,包括按壓機構,所述按壓機構被構成為至少在垂直於纖維網的傳送方向的橫向上的中心區域按壓纖維網,或者至少在位於橫向上從中心區域向所述纖維網的兩個側緣偏移的側緣區域按壓纖維網,其中所述按壓機構被設置在橫向上當沿著所述纖維網的表面看時偏離所述纖維網的傳送面的位置。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方面,能夠提供一種製造吸收性物品的傳送裝置和方法,即使在可拉伸的纖維網中產生褶皺也能夠確保消除在纖維網中產生的褶皺。
圖1是表示根據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局部剖斷立體圖。圖2是說明根據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的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的相關部分的圖。圖3是根據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的傳送裝置的相關部分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傳送裝置的按壓機構的側視圖。圖5是按壓機構的主視圖。圖6是按壓機構的按壓板的俯視圖。圖7是根據變型例1的按壓機構的立體圖。圖8A和8B是根據變型例2的按壓機構的主視圖。圖9是根據變型例3的按壓機構的主視圖。圖10是根據變型例4的按壓機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或者多種實施方式的製造吸收性物品的傳送裝置和方法。應注意在下面的說明和附圖中,對相同或類似的元件和部分標註相同或類似的標記。另外,還應注意的是附圖是示意性的而沒有按比例繪製,除非特別指明。為此, 對於具體的尺寸,應參考以下的說明進行確定。另外附圖未必反映部件的真實尺寸關係和比例。首先,參照圖1說明根據一種或者多種實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結構,圖1是表示吸收性物品1的局部剖斷立體圖。在該具體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是成人用的一次性短褲型尿布。如圖1所示,吸收性物品1主要包括頂片2、底片3、吸收體4和防水片5。頂片2適合於接觸穿用吸收性物品1的人(以下稱為「穿用者」)的皮膚。頂片2 由透液性片(例如無紡布或者穿孔塑料膜)製成。底片3設置在頂片2的外面(在遠離穿用者的一側)。底片3由無紡布等製成。吸收體4設置在頂片2和底片3之間,用於吸收穿用者排洩的排洩物。吸收體4 由粉碎紙漿(g紙漿)和高吸收性聚合物顆粒的混合物等製成。防水片5設置在底片3和吸收體4之間,用於阻止穿用者的排洩物滲透到吸收性物品1的外面。防水片5由不透液性片製成。從穿用者的皮膚一側,吸收性物品1依次配置有頂片2、吸收體4、防水片5和底片 3。這樣構成的吸收性物品1包括組合起來的適於穿用者前腰的前腰圍部分10、適於穿用者後腰的後腰圍部分20、以及適於穿用者的襠下部的襠下部分30。順便提及,穿用者的腿插入其中的腿周開口 40形成在襠下部分30的兩側。前腰圍部分10和後腰圍部分20由接合部分50接合,從而形成圍繞著穿用者的身體的腰部開口。在前腰圍部分10和後腰圍部分20的整個周緣上設置由可拉伸的橡膠線等製成的腰圍褶襉6A。例如,為了使前腰圍部分10和後腰圍部分20在垂直於從前腰圍部分10向後腰圍部分20的前後方向的橫向上可拉伸,前腰圍部分10和後腰圍部分20可以設有腰圍褶襉 6A,或者其本身可以由可拉伸的片製成。襠下部分30設置在前腰圍部分10和後腰圍部分20之間。在襠下部分30的兩側設置由可拉伸的橡膠線等製成的腿圍褶襉6B。例如,為了使襠下部分30在圍繞腿的方向可拉伸,襠下部分30可以設有腿圍褶襉 6B,或者其本身可以由可拉伸的片製成。其次,參考附圖2說明根據一種或者多種實施方式製造吸收性物品(例如上述吸收性物品1)的方法。圖2是用於說明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方法的相關部分的圖。如圖2所示,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至少包括腰圍形成步驟Si、吸收體轉移步驟 S2、腿圍形成步驟S3、摺疊步驟S4、接合步驟S5以及切斷步驟S6。在腰圍形成步驟Sl中,在纖維網7A和纖維網7B之間設置褶襉(腰圍褶襉6A和 /或腿圍褶襉6B),從而形成了用於形成前腰圍部分10和後腰圍部分20的纖維網7。應注意,傳送中的纖維網7(纖維網7A,7B)在垂直於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的寬度方向⑶(橫向)上是可拉伸的。另外,纖維網7相對於在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⑶上二分寬度的中心線CL是不對稱的,中心線CL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延伸。在腰圍形成步驟Sl之後,在吸收體轉移步驟S2中,用以形成襠下部分30的襠下部分部件30A被轉移到纖維網7上,更具體地說,被轉移到前腰圍部分10和後腰圍部分20 之間。這裡,襠下部分部件30A包括底片3和吸收體4。在吸收體轉移步驟S2之後,在腿圍形成步驟S3中,通過切斷纖維網7 (纖維網7A, 7B)來形成腿圍開口 40 (所謂的腿部孔)。這裡腿圍開口 40的形成不一定涉及只切斷纖維網7A和纖維網7B,還可以涉及與纖維網7A和纖維網7B —起切斷構成襠下部分部件30A的底片3。應注意,吸收體轉移步驟S2和腿圍形成步驟S3可以顛倒順序地執行。在腿圍形成步驟S3之後,在摺疊步驟S4中,通過使前腰圍部分10的側緣IOA向後腰圍部分20的側緣20A靠近,沿著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延伸的摺疊線將纖維網 7摺疊為兩部分。應注意,在該具體說明的實施方式中,摺疊線是中心線CL。但是摺疊線不一定是中心線CL,也可以是從中心線CL偏向側緣IOA和側緣20A中的任何一個。
在摺疊步驟S4之後,在接合步驟S5中,通過超聲波處理或者熱處理,將纖維網7 的摺疊部分在接合區域50A接合。接合區域50A在傳送方向MD上延伸,跨越假想線SLjg 想線SL表示要被切斷的位置並在寬度方向CD上延伸。在切斷步驟S6中,在接合步驟S5之後,沿著假想線SL切斷在接合區域50A接合的纖維網7。這樣,製成了吸收性物品1。這裡,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包括在這些步驟(Si到S6)之間的傳送步驟。在每一個傳送步驟中,用下面說明的傳送裝置100傳送要被加工為吸收性物品1的纖維網7。換言之,在處理纖維網7的每一個處理步驟(Si到S6)之前執行傳送步驟。下面參照圖3說明在傳送步驟中使用的傳送裝置100的結構,圖3是根據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的傳送裝置100的相關部分的立體圖。由於在各個步驟(Si到S6)之前的傳送步驟中使用的傳送裝置100具有相同的結構,下面的說明以在腰圍形成步驟Sl之前傳送纖維網7的傳送裝置100為例。如圖3所示,傳送裝置100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在張緊狀態下傳送纖維網 7。傳送裝置100至少包括按壓機構110和傳送機構120。下面說明按壓機構110的結構。該傳送機構120設置在纖維網7的相對於按壓機構110的相反側。在傳送方向 MD上,傳送機構120設置在按壓機構110的下遊。傳送機構120包括傳送帶121、驅動單元 122、吸附單元123和壓邊單元124。傳送帶121是環形帶,構成為在纖維網7放置在其上時繞多個輥(例如,驅動輥 122A和未圖示的輥)旋轉。傳送帶121設有多個吸附孔121A,纖維網7通過吸附孔121A 被吸附。驅動單元122使傳送帶121旋轉。驅動單元122包括兩個或多個輥(未圖示)和驅動輥122A。驅動單元122包括通過軸旋轉驅動輥122A的馬達等。吸附單元123通過下述的吸附孔121A吸取空氣。換言之,吸附單元123使傳送中的纖維網7附著在傳送帶121上。壓邊單元IM將纖維網7的側緣IOA和20A壓在傳送帶121上,壓邊單元124包括沿著纖維網7的側緣IOA布置的第一按壓部分124A和沿著纖維網7的側緣20A布置的第二按壓部分124B。第一按壓部分124A和第二按壓部分124B用管125相互連接。下面,參照圖3到圖6說明根據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的按壓機構110的結構。圖 4是沿著圖3中的箭頭A的方向看到的按壓機構100的側視圖。圖5是沿著圖3中的箭頭 B的方向看到的按壓機構100的主視圖。圖6是按壓機構的按壓板111的俯視圖。如圖3所示,按壓機構110設置纖維網7的相對於傳送機構120的相反側。按壓機構Iio設置在靠近圍繞驅動單元122旋轉的傳送帶121的位置,並且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位於傳送機構120的上遊。按壓機構110設置在偏離傳送面R的位置,在傳送面R,纖維網7將通過傳送帶121 被傳送。更具體地說,按壓機構Iio設置在由傳送帶121限定的傳送面R之下。在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⑶上的中心區域C中和/或在至少一個側緣區域S中,按壓機構Iio向下壓纖維網7,所述側緣區域S位於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⑶上從中心區域C 向側緣偏移的位置。換言之,側緣區域S從橫向CD上看位於中心區域的相對的兩側。在該具體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按壓機構110向下壓纖維網7的除了側緣IOA和側緣20A之外的側緣區域S,因此,不與任何側緣(側緣IOA或側緣20A)接觸。更具體地說,如圖4和圖5所示,按壓機構110包括按壓板111。該按壓板111由聚四氟乙烯等製成。當在寬度方向CD上沿著纖維網7的表面看時,按壓板111是彎曲的。 按壓板111通過固定框112被固定到在寬度方向⑶上延伸的支撐杆113。按壓板111包括用於與纖維網7接觸的按壓面111A。當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 MD上沿著纖維網7的表面看(即,在垂直於支撐杆113的方向上看)時,按壓面IllA是直線形的。如圖6所示,按壓板111在寬度方向⑶上具有寬度(w),該寬度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變大,更具體地說,是從上遊側到下遊側逐漸變大。更確切地說,按壓板111的下遊側寬度(《I)大於按壓板111的上遊側寬度(W)。應當注意,按壓板111的下遊側寬度 (wl)大於纖維網7的寬度,因此,從圖3中能最清楚的看到,當纖維網7從按壓板111下方出來時,按壓板111位於纖維網7的側緣10A、20A的上方,以使側緣10A、20A平整。當在寬度方向⑶上沿著纖維網7的表面看時,按壓機構110設置的位置偏離纖維網7的傳送面R,並且按壓機構110按壓中心區域C和側緣區域S。與纖維網7不被按壓的情況不一樣,這樣的按壓使纖維網7從傳送面R偏離,使得傳送中的纖維網7從按壓機構 110下方通過時在寬度方向⑶上向外側被拉伸。因此,即使在傳送中的纖維網7中產生褶皺,也能確保消除這樣的褶皺。應當注意,與纖維網7的側緣區域S相比,纖維網7的中心區域S從傳送面R偏離得更遠。實質上,在纖維網7到達傳送機構120之前,纖維網7中的任何褶皺都會被按壓機構Iio消除,這樣,壓邊單元IM按壓沒有褶皺的纖維網7的側緣IOA和20A。這樣,能確保纖維網7在沒有任何褶皺的狀態下被傳送。設置在傳送機構120的壓邊單元IM具有第一按壓單元124A、第二按壓單元124B 以及管125。第一按壓單元124A和第二按壓單元124B將纖維網7的側緣IOA和20A壓向傳送帶121。纖維網7的側緣IOA和20A被壓邊單元IM壓向傳送帶121。這樣,也確保了纖維網7能夠在沒有任何褶皺的狀態下在傳送機構120中傳送。在此,在處理纖維網7的每一個處理步驟(Si到S6)之前(尤其是在剛要處理之前)執行傳送步驟使得能夠對沒有褶皺的纖維網7施加所述處理。這樣,傳送步驟能夠確保減少吸收性物品1的製造缺陷,防止生產線停機。在此,當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看時,按壓面IllA是直線形的。利用按壓面 111A,在剛要進行每一個處理(例如,S1-S6中的任何一個)之前,纖維網7被拉伸為平坦的狀態。換言之,對已經由按壓面IllA調整為並保持在平坦的狀態的纖維網7施加所述處理。結果,可以更加確保減少吸收性物品1的製造缺陷。在此,傳送裝置100除了按壓機構110之外,還包括傳送機構120。傳送機構120 能夠確保防止從按壓機構110下方通過的纖維網7在寬度方向CD上向中心收縮。特別是, 壓邊單元IM將纖維網7的側緣IOA和側緣20A壓向傳送帶121,從而能夠更加確保防止可拉伸的纖維網7在寬度方向CD上向中心收縮。結果,能夠更加確保防止在纖維網7產生褶皺。在此,按壓板111在寬度方向⑶上的寬度(W)在下遊側大於上遊側。根據這樣的結構,當傳送中的纖維網7從按壓機構110下方通過時,與按壓板111接觸的纖維網7被按壓板111在寬度方向CD上向外拉伸。這樣,能夠更加確保消除在纖維網7產生的任何褶皺。變型例根據上述說明,按壓機構110可以如下變型。這裡,主要針對與上述說明的不同之處加以說明,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變型例1首先,參照圖7說明根據變型例1的按壓機構210A的結構,圖7是表示根據變型例1的按壓機構2IOA的立體圖。在上述說明中,按壓機構110包括按壓板111。與此相對,在變型例1中,如圖7所示,按壓機構210A包括圓柱形的主體輥114。更具體地說,主體輥114被連接在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⑶上延伸的軸115。這裡, 主體輥114可以被構成為隨著纖維網7的傳送而旋轉或者不旋轉。在某些實施方式中,主體輥114是跟隨著纖維網7的運動的被動輥。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主體輥114是被主動驅動的輥,可以隨著纖維網7的傳送旋轉或者反向旋轉以改變從而起到消除褶皺的效果。主體輥114包括要與纖維網7接觸的按壓面114A。變型例2其次,參照圖8A和8B說明根據變型例2的按壓機構210B的結構。圖8A和8B是根據變型例2的按壓機構210B的主視圖。在上述說明中,已經說明了按壓機構110將纖維網7的包括中心區域C和側緣區域S的整個表面向下壓。與此相對,在變型例2中,如圖8A所示,按壓機構210B只將纖維網7的中心區域C向下壓。這裡,中心區域C是包括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⑶上的中心部分的區域。側緣區域S是按壓機構210B不接觸的區域。按壓機構210B不一定必需只將纖維網7的中心區域C向下壓,取而代之,也可以只向下壓側緣區域S,如圖8B所示。在圖8B中,纖維網7的側緣(即,側緣10A、20A)不接觸按壓機構210B,而在某些未圖示的實施方式中,纖維網7的至少一個側緣與按壓機構210B接觸。纖維網7是可拉伸的。因此,當向在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上的任意區域施加力時, 可以對纖維網7施加張力。另外,在傳送裝置100中,纖維網7相對於傳送裝置100的位置是根據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線決定的。因此,在圖8(b)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對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側的側緣部分(側緣IOA和20A)施加力可防止側緣部分在寬度方向的內側收縮。這樣,使要被傳送的纖維網7穩定。另外,按壓機構210B可以僅由主體輥114形成或者僅由如上所述的按壓板111形成。在某些實施方式中,主體輥114和按壓板111共同使用於同一按壓機構210B中,例如, 通過將按壓板111布置在圖8A所示的位置並將兩個主體輥114布置在圖8B所示的位置。 在這樣的實施方式中,按壓板111可以在主體輥114的上遊或者下遊。其他布置方式也在本公開的範圍之內。變型例3接著,參照圖9說明根據變型例3的按壓機構210C的結構。圖9是根據變型例3 的按壓機構2IOC的主視圖。
在上述說明中,當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看時,按壓面IllA是直線形。與此相對,如圖9所示,在變型例3中,當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看時,按壓面114A是曲線形的。在從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看的橫截面上,在按壓面114A上形成有彎曲點IllB 和111C。在纖維網7被傳送時,纖維網7的至少兩個點(彎曲點IllB和111C)被支撐,可以防止纖維網7以曲折的方式前進。另外,如上所述,按壓機構210C可以僅由主體輥114形成,或者僅由按壓板111形成。變型例4參照圖10說明根據變型例4的按壓機構210D的結構。圖10是根據變型例4的按壓機構2IOD的主視圖。在上述說明中,當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看時,按壓面IllA是直線形的。與此相對,如圖10所示,在變型例4中,當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看時,按壓面114A是彎曲的。更具體地說,按壓機構210D包括中心按壓面211和一對側緣按壓面212。中心按壓面211按壓中心區域C。所述一對側緣按壓面212與中心按壓面211相鄰,更具體地說, 在纖維網7的寬度方向CD上在中心按壓面211的兩側,並分別按壓側緣區域S。當在纖維網7的傳送方向MD上看時,各個側緣按壓面212從中心按壓面211的一端212A傾斜地延伸遠離纖維網7 (簡而言之是向上)。另外,如上所述,按壓機構210D可以僅由主體輥114形成,或者僅由按壓板111形成。其他實施方式如上所述,舉例說明了若干實施方式的具體情況。不應當理解為構成本公開的部分內容的說明和附圖是用來限制本發明的。根據本公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得出各種替代實施方式、實施例和操作技術。例如,可以想到以下其他的實施方式。具體地說,吸收性物品1如上所述包括前腰圍部分10、後腰圍部分20和襠下部分30。吸收性物品1不局限於這種結構,而是可以整體形成為單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採用的是製造該吸收性物品的不同的方法,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上述說明針對的是在製造一次性短褲型尿布中使用的傳送裝置100。但是, 傳送裝置100不局限於這種用途。例如,傳送裝置100可以用來製造其他的產品,例如,一次性開放式尿布、衛生巾和襯墊。換言之,傳送裝置100可以用於傳送在纖維網的寬度方向 ⑶上可拉伸的任何纖維網7,而不一定是用於製造吸收性物品1。只要傳送裝置100傳送可拉伸的纖維網7,就可以在除了在圖2中說明的步驟的步驟之間使用傳送裝置100。另外,如上所述,對用來傳送單獨纖維網7的傳送裝置100進行了說明。但是,傳送裝置100並不限於這種用途。例如,當同時傳送包括前腰圍部分10的連續體的纖維網和包括後腰圍部分20的連續體的纖維網時,可以對所述纖維網中的每一個或者兩者提供單獨傳送裝置100。另外,可以在任何兩個處理步驟之間設置多個傳送裝置100。另外,上述按壓機構110向下壓纖維網7,但是,並不局限於此。例如,按壓機構110可以向上壓纖維網7。另外,如上所述按壓機構110位於傳送帶121之下,當在驅動單元122的軸向上看時,按壓機構Iio與纖維網7接觸,但是,並不局限於此。取而代之,按壓機構110可以位於傳送帶121之上,用於例如將纖維網7向上壓。另外,如上所述按壓機構110按壓除了側緣IOA和側緣20A之外的側緣區域S,但是並不局限於此。顯然,按壓機構Iio可以按壓包括側緣IOA和側緣20A在內的側緣區域S。如上所述,本發明當然包括沒有在此說明的各種實施方式。因此,本發明的技術範圍應當僅由基於說明書的被認為恰當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限定本發明的內容來確定。日本專利申請2009-048479 (2009年3月2日申請)和2010-042183 (2010年2月 26日申請)的全部內容,作為參考,納入於此。產業上利用的可能性因此,由於本發明的製造吸收性物品的傳送裝置和方法即使在可拉伸的纖維網中產生了褶皺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消除纖維網中產生的褶皺,本發明在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技
術中是有用的。
符號的說明
1吸收性物品
2頂片
3底片
4吸收體
5防水片
6褶襉
6A腰部褶襉
6B腿部褶襉
7,7A,7B纖維網
10前腰圍部分
IOA側緣
20後腰圍部分
20A側緣
30襠下部分
30A襠下部分部件
40腿圍開口
50接合部分
50A接合區域
60腰部開口
100傳送裝置
110(210A到210D)按壓機構
111按壓板
IllA按壓面
112固定框113支撐杆114主體輥114A 按壓面115 軸芯120傳送機構121傳送帶12IA 吸附孔122驅動單元122A 驅動輥123吸附單元IM壓邊單元124A第一按壓部分124B第二按壓部分125 管
權利要求
1.一種傳送裝置,在傳送方向傳送連續的可拉伸的纖維網,所述纖維網在垂直於所述傳送方向的橫向上具有中心區域和在該中心區域的相對兩側的側緣區域,所述傳送裝置包括傳送機構,在傳送面上傳送所述纖維網,以及按壓機構,在所述纖維網的中心區域或側緣區域的至少一個中按壓所述纖維網,以使所述纖維網偏離所述傳送面並使所述纖維網在所述橫向上被拉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按壓機構包括要與所述纖維網接觸的按壓面,並且當在所述傳送方向上沿著所述纖維網的表面看時,所述按壓面是直線形的。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按壓機構包括要與所述纖維網接觸的按壓面,並且當在所述傳送方向上沿著所述纖維網的表面看時,所述按壓面是曲線形的。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傳送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至少兩個支撐點,在所述按壓面按壓所述纖維網的中心區域和側緣區域時,所述支撐點支撐所述纖維網。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按壓機構在所述橫向上包括 中心按壓面,適於與所述纖維網的中心區域接觸;以及側緣按壓面,在所述中心按壓面的相對兩側,並且適於分別與所述側緣區域接觸;並且當在傳送方向上看時,每一個側緣按壓面從所述中心按壓面的一端傾斜地延伸遠離所述纖維網。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傳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按壓機構在所述纖維網的傳送方向上設置於所述傳送機構的上遊。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傳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按壓機構包括要與所述纖維網接觸的按壓面,並且所述按壓面在所述橫向上的寬度在所述纖維網的傳送方向上的下遊側大於上遊側。
8.—種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在傳送面傳送要由多個處理被處理為吸收性物品的連續的纖維網,該纖維網在垂直於傳送方向的橫向上具有中心區域和在該中心區域的相對兩側的側緣區域;以及在所述纖維網的中心區域或側緣區域的至少一個中按壓所述纖維網,以使所述纖維網偏離所述傳送面。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任何一個所述處理之前進行傳送和按壓。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製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纖維網是不可拉伸的,以及在所述處理步驟中,在所述纖維網上堆疊在所述纖維網的橫向上可拉伸的片。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傳送裝置(100)傳送連續的可拉伸的纖維網(7)。該傳送裝置(100)包括按壓機構(110),該按壓機構(110)至少在垂直於所述纖維網的傳送方向的橫向上的中心區域(C)按壓所述纖維網,或者至少在側緣區域(S)按壓所述纖維網,所述側緣區域(S)的位置在橫向上從所述纖維網(7)的中心區域偏向兩個側緣。當在橫向上沿著所述纖維網的表面看時,所述按壓機構(110)設置在偏離所述纖維網(7)的傳送面(R)的位置。
文檔編號B65H23/022GK102341328SQ20108001013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2日
發明者山本廣喜 申請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